IMG_6820.JPG

 

門口掛滿各式燈籠,大小不同,老闆坐在裡面忙著提字,原來又到了三月的媽祖生日,所有廟宇相關的工作都開始忙碌起來。

 

走進店內與老闆攀談,老闆放下手邊的工作,親切地與我們聊天,現在的老闆是第三代傳人,但是第一代卻是祖父,為什麼會是第三代呢?祖父那代開始學習,但學習動機已不可考了,爺爺那代改去做番薯的事業,直到爸爸與叔叔這代又開始承接,爸爸與叔叔跟著祖父學,原先店家在靠近銀樓街,後來才搬來雙慈亭旁,叔叔與爸爸不同店家,各自分工,第三代老闆原先是上班族,後來回來繼承家業,書法也是回來才學習的,至今也學了十年,傳統技藝的傳承總是讓人感動。

IMG_6838.JPGIMG_6839.JPG

 

以前的燈籠多為手工製作,材質為竹子,每個尺寸不同竹子數量也有所差異,長形燈籠分別為最大40支、大的32支、中的28.26支,筒形四角的燈籠尺寸為最小26 支、28支、32支、36支、最大4 0 支,顏色也有紅黃白三種,外表包布,依據每個神明或廟宇布不同去製作,臺南的部分廟宇就忌諱使用白色,布面上的龍型圖案多為成品,老闆的負責提字,另外也有塑膠的材質,內部結構是鐵絲,尺寸上最小的為10吋、1尺、12131尺半是中型的,再大一點的為172尺,老闆其實是左撇子,但寫書法的字卻是右手,一天最多可以寫約20展燈籠,速度非常驚人,店內的訂單遍佈全臺,許多北部客人也會下來親自下訂,可見嘉成燈籠旗幟的名聲非常響亮。

IMG_6857.JPG

宮燈也是常見的訂單,大多需要一對,有分黑色、金色,有些表面材質是布面,上方有電繡的龍鳳圖案,象徵龍鳳吉祥,外部支架則是木頭,也有一種是塑膠電鍍材質,內部再裝設五瓦的燈泡,宮燈的尺寸平均大小為16.17寸,也有6寸、3寸半,尼龍的材質則為8寸、14寸、16寸、21寸、24寸。

 

IMG_6826.JPG

隨著快速時代的來臨,除了鹿港一帶還有手工製作的燈籠,其他大多被機器給取代,傳統工藝的傳承也逐漸斷層,我們只能記錄現有的文化,期待它的故事能被下一代看見。

(文/戴驪穎、洪菁珮  圖/日青創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