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名將、曾率部參加中國遠征軍進入緬甸抗擊日寇的戴安瀾將軍,在緬甸境內1942年5月里的一次戰鬥中身負重傷,經過醫治無效後英勇犧牲、壯烈殉國。

戴安瀾將軍的遺體運回國後,先是暫厝昆明的圓通寺,後來暫厝於廣西全州的香山寺,正是在這裡,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為戴將軍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

1944年,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會戰,面臨桂林、全州被日軍攻陷的危險,誓不與賊共天下,為避免將軍靈柩落於日寇之手,按照住在貴陽花溪的戴將軍家人的要求,戴將軍的靈柩又被轉移到了相對安全的貴陽花溪。

1948年,戴將軍的靈柩從貴陽花溪被遷移到戴將軍的老家——安徽蕪湖,從此長眠在了安徽蕪湖鏡湖區的赭山公園。

貴陽花溪人民深感將軍高義,無比留戀將軍身影,在他們的呼喚下,當時的花溪縣長康棣在徵得了將軍家人的意見後,把戴將軍的軍帽、皮靴等隨身穿戴過的衣冠留在了當地,並於當年停柩的花溪葫蘆坡西麓建造了戴安瀾將軍的衣冠冢,以供當地人民緬懷祭奠。

所以戴安瀾將軍就有了兩處墓地。

貴陽花溪公園的特色就是四山一水、草木葳蕤、四時繁花、風景絕佳,正是對九泉之下戴將軍英靈的最好慰藉。假如戴將軍地下有靈,他未嘗不喜歡花草間的朝露,傾心於清晨鳥聲呢喃。

難道光禿禿的一片石板地,就能寄託人們的哀思?

再說溫暖濕潤的氣候下,想吹毛求疵的找出石縫裡的雜草似乎也不是難事,這也有點違背大自然的規律了吧。

事實上,每年的清明節,這裡也有很多來自不同學校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前來給將軍掃墓祭奠。在這段時間裡,題目中意欲表達出來的「廢園荒草」的凄愴感並不存在。

實際上,在北方,墳墓上的青草被認為是生機的好兆頭,象徵著子孫後代旺盛的繁衍生息能力,不是什麼壞事。客氣點說,就是不要過分解讀;不客氣的說,不要挑撥是非。

戴安瀾將軍永垂不朽!

任何一個中華民族子孫都有保護好前輩英烈們墓地的義務,墓地偶爾長點青草尚可理解,但不可以荒蕪,那叫人心寒。我們站在將軍墓前,不僅僅只是關心墓地的完好與否,更要問問自己的內心:烈士的遺志我們繼承了沒有?或繼承的怎麼樣了?

讓英雄含笑九泉是我們最好的緬懷!

心裡沒有英雄的民族是一個可悲的民族,心中自有英雄在的民族是不可估量的民族!

英雄永垂!


本人是個歷史愛好者,特別是對那段艱苦的抗戰歲月無比心酸!

戴安瀾將軍為保衛美國援華抗戰物資順利由緬甸進入中國,在蔣介石的領導下率領當時國軍最強最機械化的部隊200師進入緬甸打擊日本軍隊保衛滇緬線,在一次被包圍突擊中不幸被日軍打中重傷犧牲的!

戴安瀾將軍是中國遠征軍中犧牲的最高將領。戴安瀾將軍的犧牲對蔣介石打擊很大,特別是戴安瀾帶領的200師被蔣介石認為神一樣無所不能。

我們偉大的周總理這樣評價戴安瀾的功績: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針對戴安瀾將軍的殉國,毛主席曾親筆題詩紀念。

為保家衛國,十萬遠征軍奔赴緬甸打擊日本人,無數將士埋骨他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先輩用鮮血換來的,保護好陵園是我們對先輩最好的回報!


戴安瀾將軍,作為黃埔學生,早年參加北伐戰爭,功勛卓著,抗戰時期,血戰崑崙關,長沙戰役,魯南戰役表現不俗,名聲享譽國內,但是和張自忠,王耀武等人相比還是差點的。真正讓他名聲大振的是在緬甸的一戰。

在42年的時候,蔣介石組織遠征軍,戴安瀾將軍作為先頭部隊去前線,蔣介石親自護送戴安瀾出證,到了緬甸同古後,由於友軍,英國人的後撤,導致他們立足未穩就遭遇了日本的一個師團,200師以9000人抵抗4萬多日本人達12天,殲滅敵人5000人,自己傷亡了2000人,之後宣布後撤。

蔣介石發電文嘉獎戴安瀾將軍殲滅大量日軍,雖然很順利的跳出了包圍圈,但是情況還是很嚴重,戴安瀾將軍一邊退卻一邊阻擊,日本的援軍出現在了遠征軍的後方,此時遠征軍的處境非常困難。遠征軍在杜聿明的命令下決定穿越野人山,怎麼辦,戴安瀾作為殿後部隊被日本圍困,經過多日的戰鬥,戴安瀾身負重傷,最後不治而亡。

由於在熱帶地區,找不到棺木,士兵輪流背著他,但是好景不長,戴安瀾將軍的屍體開始腐爛,無奈將其火化。之後在緬甸邊界買了一口棺木才安置好。

戴安瀾犧牲後,蔣介石為其開了盛大的追悼會,日本人說,我們這幾個月遭遇的最能打的部隊是重慶軍200師,他們作戰太頑強了。史迪威將軍所評價的那樣:「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在抗戰的這個道路上,先後有100多位國民黨將軍犧牲,他們在抗戰八年期間拖住了100多萬的日軍,最後贏得了抗戰勝利。英雄不死,老兵也不死,他們只是慢慢老去。願人民能重視英雄,少關注戲子,少一點關注緋聞、


如果此事是真的,首先必須譴責貴陽花溪公園管理處嚴重失職。這說明管理處既不重視歷史,更不尊重先賢英烈。

戴安瀾在抗戰史上的地位,是有定論的。雖然這只是一個衣冠冢,但畢竟有歷史紀念意義,也可以警醒後人。公園當局對此應該心存敬畏,善待之,時常清理培土澆花之,以告慰英靈。

何況花溪公園還收費了,且不說這本身就有違相關法規,即便不考慮戴安瀾的身份和歷史貢獻,保證轄區內的清潔整齊不荒廢不凌亂,這是最基本的職責吧?收了錢還完全不作為,任由其荒廢,這更是雙重不應該,更加令人憤怒。

因為經常在國外旅遊的緣故,參觀過不少西方歷史人物的墓地、故居,歷史事件的紀念館。這些墓地故居紀念館,不一定豪華巨大,有的僅僅是一塊石碑而已,但它們無不清潔整齊,相關資訊齊全,方便易觀,絕大多數不收費。

前年徒步完高黎貢山後,在騰衝參觀抗戰紀念館和國殤墓園。當我在一行行地讀墓碑上的紀念文字時不止一次被身邊青年人中年人的高聲嘻笑打擾。實在忍不住,我對他們說,這是烈士陵園,不是遊樂場,要打鬧玩耍高聲玩笑,請移步別處。

相比之下,深感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包括對歷史人物,缺乏足夠的尊重和敬畏,花溪戴安瀾墓的現狀,就是這種不尊重不敬畏的表現之一,烈士陵園的打鬧,是性質相同的另一種表現。


今天上午還在看《滇緬大會戰》,讀到第5軍200師的作戰經歷,深深被師長戴安瀾的事迹所感動,他義無反顧的民族氣節、頑強死守的英雄膽識、足智多謀的指揮才能和愛兵如子的高尚情操,足以令人蕩氣迴腸,我為戴師長出師未捷血灑異國客死他鄉的結局感到遺憾。每一位抗日的勇士都是民族的英雄,而英雄是不應該被遺忘的。建議當地政府加強對相關抗戰紀念碑(址)的維護管理,深入挖掘整理和廣泛宣傳英雄的事迹,警醒全民牢記歷史,自強不息,加速發展,則功莫大矣。


紀念墓長草,說明草也擁英魂,勿用多猜測,將軍在心中。戴安瀾,安徽無為人。1924年,20歲的載安潤投筆從戎,南下廣州,參加北伐軍,隨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步兵科學習。1926年,戴安瀾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先後參加了二期北伐、中原大戰,由排長迅速升為團長。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戴安瀾時任第十三軍七十三旅旅長,率部參加了保定漕河戰役、台兒庄戰役、中艾山戰鬥等一系戰役,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因功被國民政府授予寶鼎勳章,並升八十九師副師長、第五軍第二00師少將師長。1939年,戴安瀾率部參加了廣西崑崙關戰役,與戰友一起,共殲滅日軍六千多人,擊斃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

1942年,日軍向緬甸進攻,中國派出遠征軍,戴安瀾率二00師隸屬杜聿明第五軍開赴緬甸。在東瓜保衛戰中,戴安瀾的二00被包圍,戴安瀾在孤軍深入、援兵隔絕、補給中斷的情況下,毫無懼色,同人數多於自己四倍的日軍進行了戰鬥,經過十一個晝夜的頑強死戰,殲滅日軍5000多人,打出了中國抗日軍人的軍威。但因部隊後來在密林中遭到日軍的伏擊,戴安瀾身上兩處中彈,壯烈犧牲。

1942年7月義,戴安瀾的遺體運回國後,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近萬中華兒女共同參加了戴安瀾將軍的念儀式。國共兩黨領導人共同悼念戴安瀾將軍,蔣介石題寫輓聯:「虎頭食肉負雄資,看萬里長征,與敵周旋欣不忝;馬革裹屍酹壯志,惜大勛末集,虛予期望痛如何?」毛澤東題贈輓詞:「外侮需人御,將軍賦採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周恩來題寫了輓詞:「黃埔之英,民族之雄。」

戴安瀾將軍被安葬在全州。但隨後,日軍發動了豫湘桂會戰,全州危在旦夕,為了戴將軍的靈柩不落入敵手,經住在貴陽花溪的戴安瀾將軍家人所請,將戴將軍移葬至貴陽花溪,後來又再次移葬到戴安瀾將軍的老家安徽蕪湖,從此長眠於蕪湖鏡湖區赭山公園。

從貴陽花溪遷走之後,當地人民對戴將軍深深懷念,當時的政府經向戴將軍家人請求並得到同意後,將戴安瀾將軍的軍帽、皮靴等隨身穿用過的衣物留在了當地,在花溪葫蘆坡西麓建造了戴安瀾將軍的衣冠冢,當地人民因此可就近對將軍祭奠。

對於戴安瀾將軍,當時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這樣評價:「近代立功異域,揚大漢之聲威者殆以戴安瀾將軍為第一人。」


戴安瀾原名不叫戴安瀾,只是在1924年他看祖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中,為了振興復興中華的凌雲壯志,於是他才正式改名為「安瀾」。而戴安瀾身為黃埔三期的畢業生,參加過北伐、古北口抗戰、台兒庄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長沙保衛戰,雖然和當時的張自忠等人比起來還是有些差異的,但是他也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而他真正的閃光點是在緬甸,是他帶領中國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一個機械化師-第200師在緬甸縱橫的時候。崑崙關是戴安瀾揚名的開始,當時戴安瀾帶領著第200師正面攻破了駐紮在崑崙關的日軍。這其中自然是充滿了艱辛,但是在掃蕩戰場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日記本,而日記本的主人就是日軍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日記本中記述:「帝國皇軍第五師第二十一旅團之所以能被稱為「鋼軍」,是因為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俄國人,但是在崑崙關,我不得不承認我遇見了比俄國人更頑強的軍隊。」戴安瀾帶領自己的部隊打敗了日本的鋼軍,這個功績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同古保衛戰開始的時候,戴安瀾的200師堅守陣地,當時的戴安瀾是孤軍奮戰,並且後援補給也是特別的困難,戴安瀾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率先立下了遺囑,表示自己誓死抵抗日軍的決心。當師長戴安瀾都下此決心了,200師全體上下都宣誓誓死與同古共存亡。直到中國守軍大部分都撤退完畢,200師才開始主動撤退,而這一戰中外都是對戴安瀾所部讚不絕口,而蔣校長則說是:「中國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但是隨著英軍和緬軍節節敗退,中國遠征軍也開始準備撤退,此時的戴安瀾卻率部收回了棠吉.這是撤退時的閃光點,但是僅靠這一個閃光點是挽回不了大潰敗的,雖然戴安瀾收復棠吉鼓舞了遠征軍的士氣,但仍然不能挽回中英全面潰敗。在大潰敗的時候,戴安瀾和軍部失去了聯繫,因此戴安瀾的部隊就在當地一邊打游擊戰,一邊尋找機會撤退回國。當時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個緬甸嚮導,但是那個嚮導卻堅決拒絕帶路,最終戴安瀾命令自己的部隊準備分散突圍,不要全部死於此處。

副師長勸說戴安瀾要不要改到晚上突圍,戴安瀾悲愴的說:「關公敗走麥城,也不過如此。此地不宜久留,今天不是魚死那就是網破!」戴安瀾的部隊硬是突破了日本的火力封鎖線,但是戴安瀾卻被機槍掃射到了腹部。戴安瀾一直堅持著,而剩下的官兵也一直用擔架抬著戴安瀾。

直到撤退到距離國境不到四十里的地方,戴安瀾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於是就讓自己衛士整理一下自己的衣冠,不久就因為傷勢過重而死。戴安瀾死後,國民黨追贈戴安瀾為陸軍中將,而美國羅斯福總統在得到國會授權的情況下,受贈戴安瀾一枚懋績勳章,戴安瀾是二戰中第一個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軍人。

戴安瀾屍體就被官兵們輪流抬回國,其靈柩一路被送到了廣西,在日軍佔領廣西之後,戴安瀾的家屬就把他的靈柩又搬到了貴陽的花溪,並且下葬於花溪。在抗戰結束之後,戴安瀾靈柩又從花溪遷回到了安徽蕪湖,原本貴陽花溪的將軍墓改為紀念墓。

因為貴陽花溪的紀念墓現在名聲不如安微蕪湖,而戴安瀾又非貴州本地的英雄,所以導致戴安瀾紀念墓缺少修繕,以至於紀念墓里都長出了野草。其最關鍵的就是對遠征軍的意識薄弱,很多人都不知道遠征軍的將領是誰,只知道有這麼一支部隊。

圖片來源於網路,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做為一代抗日名將,他的墳墓長草,這值得我們深思,而這戴安瀾將軍呢,他是一個純粹的愛國者,他全身上下都是對祖國的熱愛,他是一個為了抗擊侵略者而把七尺之軀拋向異國他鄉的英雄。

戴安瀾將軍畢業於黃埔三期,參加過北伐,早年的戴安瀾將軍是一位徹徹底底的革命者,他從排長、連長、營長、升到團長,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參加了古北口抗戰,榮獲雲麾勳章,後又參加台兒庄戰役獲得寶鼎勳章,在徐州會戰中他與日寇血戰四晝夜一戰成名升任副師長,後來接替了杜聿明升任200師師長,其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機械化師團的師長。

在這之後,戴安瀾將軍更是四處禦敵,其參加了長沙保衛戰,而在崑崙關一戰中,他重傷不下火線,最後殲滅了日軍王牌旅團,其旅團長中村正雄被擊斃,在他的日記中有這樣一句:日俄戰爭中日本人的頑強戰勝了中國人的頑強,而在這裡,他見到了比日本人還要頑強的中國人。

在1942年,戴安瀾將軍率部遠赴緬甸作戰,在同古保衛戰中,他掩護了英軍撤退,並且殲敵5000餘人,國內人民呼聲一片,可以說是戴安瀾的黃埔精神戰勝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後來因為中英聯盟的崩潰,使得200師孤立無援,最後在撤退回國的路上中彈受傷,在離祖國不到三十里的緬甸矛邦他英勇殉國。

外辱需人御,將軍賦採薇。戴安瀾將軍是一位值得任何人尊敬的英雄。


抗日戰爭的勝利無疑是中國人民反法西斯的勝利,也是中國人民萬年之恥,千年之痛!正確的紀念,首先應該哀悼祭奠三千萬失去生命的同胞,其次就是紀念那些獻出生命的烈士,紀念那些,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張志忠,戴安瀾式的英雄烈士!對於那些喪師失地打了敗仗的將軍,應該是總結他們失敗的教訓,追究其指揮失當責任,而不是美化他們的敗績!褒獎敗將!赤壁之戰曹軍失敗,曹操大敗,哭笑無常是在檢查自己的失誤,而不是自滿自慰,打了敗仗,只能當做教訓記取,不能當成榜樣推廣!這才能夠賞罰分明!莊敬自強!激勵後人!曹操是個明白人,一個明白的民族應該如此!

最應該讓全民知道知恥才能後勇這個道理,一個四億人口的大國,被一個彈丸小國整整欺負了十四年之久,這不是萬年之恥嗎?為什麼會是這樣?

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國家元首蔣介石以及那些掌握國家命運的諸公,首先應該負丟失國家之責!應該反思,而不是把他吹捧成偉大領袖!抗日英雄!

最應該讓全民知道的是,抗日戰爭十四年,為什麼原來說是八年?七七事變以前,日本已經佔領了東北,華北大半個中國?這期間抗戰的軍隊在那裡?誰在抗戰?為什麼要把事變設在中國內地盧溝橋?盧溝橋以北大片國土,什麼時候變成日本人的了?

還應該反思的是,繼東北丟失之後,是誰和日本人簽訂了何梅,秦土,塘沽,淞滬這些出賣國家,喪權辱國的條約?為什麼要簽訂這些條約?要追究賣國賊的罪責,避談這些就是給今後的賣國賊留下賣國空間。

國民黨大批將領,軍隊,政府要員成建制投敵叛變,變成賣國賊!這是怎麼回事?

反思為了是進步,應該讓全民反思,拍成電視劇,刻骨銘心,牢記國恥,學習 勾踐卧薪嘗膽,發憤圖強,凝聚愛國共識,壯我中華!而不是美化失敗,褒獎恥辱!盲目樂觀,浮誇戰績!用阿Q精神來麻醉自己!讓全世界人恥笑看不起!不知恥才是最大的無恥!也是最大的危險

楊靖宇,趙一曼,張志忠,戴安瀾等抗日英雄烈士永垂不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