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想找個地方寫一下這個我很喜歡的導演和他的作品

我記得我第一次看婁燁導演的電影是《浮城謎事》,大概是在我大一的時候。那時候總是喜歡窩在寢室刷電影,沒有目的沒有什麼選擇。也不算挑,也沒談戀愛,刷天涯刷豆瓣刷人人,電腦面前凳子上盤腿一座就是一下午。時間好像很長,怎麼揮霍都不過分。

開篇那個長鏡頭,巨大的煙囪噴著白煙,武漢長江大橋,整個城市被昏黃沉悶的光影環繞,好像是很炎熱的日子又好像連呼吸都全是厚厚的霧氣。搖搖晃晃的《浮城謎事》幾個白字,那個畫面我喜歡的不得了,甚至截圖放在了我人人當背景了好長一段時間。我想起《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面馬小軍載著米蘭在白樺林中飛馳的場景,好像是同樣的光影。但是浮城謎事晦暗不明,給電影中齷齪無恥的情節做了鋪墊。

裡面的情節改編了天涯紅帖,小三小四,謀殺,背叛出軌,情慾愛恨。我還因此去翻看了原貼,記得最深的場景是小三和原配的小孩同時出現,一起喊爸爸。劇情衝突和狗血程度在當時給我震撼蠻大。結尾歡樂頌的happy ending充滿諷刺,也許是屬於小孩,可是大人紛紛擾擾也最終沒有了下落。

當時對片子印象也沒有很深,反而武漢成為了我心中最有真實感卻又最自我的城市,這種自我在電影裡面被放大,被生猛的抨擊。天空總是灰濛濛或者陰雨連綿,靠江而生碼頭街道繁雜髒亂,城市發展野蠻粗糙,爆發出非常強烈的煙火氣息,就是這種環境下情慾糾葛滋生,而又異常的真實,因為它彷彿在告訴我戲劇化的故事真的來源於生活,可以是你周圍的任何一個人。後來我特意看了幾部以武漢為背景的電影,《萬箭穿心》裡面殘敗的筒子樓和女人悲慘厄運的遭遇如出一轍。《江河夏日》裡面的對白也是武漢話,裡面的坐輪渡江,碼頭,輕軌和老租界真的是很有年代感了。還有《人在囧途》《桃花燦爛》,好像貼上這個城市電影就變成了同一種氣質,雖然還沒有去過武漢,可是感覺同在長江邊的重慶應該很類似。

之後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看過婁燁的電影,直到我畢業後面臨了工作抉擇,面臨分手失戀。我突然感覺自己安靜起來了,內心突然又想去挖掘一些我曾經感興趣而又擱置掉的東西。我去找到了《頤和園》,我很清楚那一晚上,我看到後面淚眼汪汪。餘虹活的太較真太熱烈,她深刻揭露了非常多對愛情抱有執唸的人一個不願意麵對的問題,即『』如果不是在一種理想中來考察我的生活, 那麼生活的平庸將使我痛苦不堪。可往往人無法脫離現實,平庸是保守的抉擇,理想可能是飛蛾撲火。追求愛情本身沒錯,可極致的愛情和幻想會讓人身心折磨甚至致死。有一段話我完完整整的抄了下來。------每個人都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這句話是對的。而我覺得這是在愛情沒有發生時,一個人安慰他自己的話,一旦愛情出現,她的生活就會失去平衡,而真正的愛情恰恰就是在孤單和痛苦時纔出現。沒有什麼放不下的,就算再痛你都可以重新來過,這裡的重新不是嶄新的開始,而是如履薄冰仍然想要站起來,仍然想再燃燒所有的熱情纔算活過。故事結尾有一段餘虹出了車禍,被人問到「那個餘?」她滿不在乎的答道「多餘的餘」,可以算作被拋棄也可以算作她自我的救贖,她只是沒有辦法將愛情依附在任何一個男人身上,她只是想追求極致。(非常理想化了)。後來我看到《暴雪將至》裡面,餘國偉出獄後通過同樣的詞介紹了自己「餘國偉,多餘的餘」,多說一句郝蕾真的好美。

第二天,我看了《春風沉醉的夜晚》,在那之前我對同性題材的電影還停留在《斷背山》,我覺得同性的感情是比異性更不容易發生的情感,或者至少說他需要一定的精神和物質基礎,畢竟在此條件之外很難。《藍宇》中的遮掩和內斂纔是常態,這種同性情愫的萌發是帶有剋制和一定不自知的,與社會主流違背註定是處於陰暗角落。但是,在《春風沉醉的夜晚中》男同之間的愛恨情慾變得毫不遮掩,並且這樣的感情發生在最普通甚至底層的人身上,和外貌無關和社會地位無關,可以任何角色的一部分,丈夫或者是父親,可以夾雜的其他的關係婚內出軌,陰謀跟蹤,三角戀和自殺。和異性的愛情沒有任何區別。片中,姜城和王平在公園挽手而舞的情景像極了黎耀輝和何寶榮,但是在這種公開場合下,更添加了一絲自由和放縱的味道,人物之間的關係在這種形式下更加親密。愛無論對任何人來講,都是最糾結最複雜的東西。相比《頤和園》或者是《浮城謎事》,這部電影述說了更加純粹的愛情,在這個分裂和混亂的時代之下,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惻隱和寂寥,非常壓抑卻又非常沉醉,鬱達夫吟誦首尾呼應可以說是非常詩意了,很喜歡。結尾姜城最後用玫瑰的紋身來掩蓋傷疤和死亡,不是愛風塵 似被前緣誤 花落花開自有時

在朋友家一起看了《推拿》,這一次,他把視線挪到了殘疾人身上,這個經常被忽視被消失的弱勢。尤其在中國,這部分人被人為他們只需要堅強的活下去就行。但是影片中,不是,他們同樣充滿情感和慾望,同樣渴望著愛和被愛,被正視被需要被提及,有衝突有利益有背叛,成為了他們世界的主角。搖晃的鏡頭,過度虛焦真的可以切實感受盲人視野,婁燁的個人風格我個人認為在推拿這樣的題材下發揮到了極致。黃軒扮演的小馬,遊離在按摩院和洗頭房(特殊服務那種)之間,有意思的是妓女在其中也剝離了她的社會角色,而闡述成一個有血有肉有人格的個體所存在,街邊洗頭房也是非常直觀的展示出來。這部片子給我最大的感覺即演員的真實,我之後曾經看過黃軒對於這部片子的採訪裡面說到:如果沒有這部戲,我可能會對表演的理解又不一樣。婁燁導演會給你完全的空間,完全相信你就是那個角色,不會幹涉你讓你高興或者悲傷。他的引導方式非常高級,當你問他我該怎麼演,他會說我不知道啊你就是那個角色,他會回喊停你可以一直演。同樣,郝蕾在頤和園中的一個鏡頭,因為想抓到最好的狀態持續拍了四十多次。

最近看的一部是《蘇州河》,講述上海蘇州河畔一段交織動蕩的愛情故事。其實我看完之後對這個故事本身並沒有那麼推崇,很多人說所有片子裏最愛的是這一部。也許是我不夠喜歡追逐愛情中虛無縹緲的感覺,美美最終拋棄「我」去尋找馬達對待牡丹那樣的愛情,了無音訊。電影裡面的角色似乎都是這樣,當愛情來臨的時候停留休憩,當毀滅時則毫不留戀的離開。這個故事也許浪漫且充滿詩意,可我並不認為它美好。我喜歡的仍然是片頭,DV捕捉的蘇州河漫長的一段,沿著河流而下,從西向東,穿過上海。這一切就像是時間或者是人的一生,川流不息潮漲潮落。關於生死,垃圾,變遷和關於這座城市發展下的一切都堆積在了這裡,成了最髒的一條河。會看到河岸邊殘破待拆的建築,橋樑,斑駁的運船和雜亂的街道,會看到人們臉上的疲倦,迷茫,孤獨與焦慮,搖晃鏡頭下雜糅著世間百態光怪陸離,這是1998年的下的世界,可是其實到現在也未曾改變,城市化進程下的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係,人和自我的關係的瓦解,交合一直是永恆的主題。

今年的4月4日,婁燁的新作《風中有做雨做的雲》會在院線上映,我真的非常非常期待,在去年臺北金馬影展中頗受好評。我錯過了兩次婁導的電影,這一次我一定要買最早的一波票在電影院切身感受那種讓我眩暈沉迷的感覺哈哈哈!

最後想說一下為什麼會喜歡婁燁導演的電影,準確來說喜歡的是一種感覺和展示出來的一些宗旨。

這種感覺即,我總會在我感到孤獨和落寞的時候想起他的電影,真的非常適合成都這種時常陰霾暗淡的天氣下,拉住窗簾,一個人癱在沙發上觀看。可能總是鏡頭晃的頭暈,也可能總是以偷窺的視角去闡述劇情,這一切讓我感覺到一種虛度和隱祕。我想去看看那些不被主流認可的人的影子,那些在陰暗角落萌發的掙扎苦楚。每次我看完都得緩一緩,心裡悶悶的,有點醉又有點像做夢。時常矯情的毛病展露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慰藉方式。婁燁的影片裏總是會下雨,一下雨就會有痛苦,離別發生,雨是情感決堤口,也是悲劇發生的先兆。也有很多情慾的元素,這些在人物關係的傳遞和情感表達上很值得回味,還會有很多路人,你不會覺得他們只是背景,他們是劇中角色深深依附的羣體,也就是說,好像隨便挑中一個路人他都會有一段同樣讓你震撼的故事,非常情緒化的鏡頭語言我認為是非常對胃我這種跳躍迷糊的女人了。

這種宗旨,在我看來是對人情感的多元化,人關係的複雜化的深刻解剖和展示,非常具有人文關懷。我們每個人都是情感飽滿且豐富的,這一切無關社會環境和我們自身的背景和地位。所有的故事都以人為中心,每個人都會有內心深處的掙扎和追求,這個世界稍許殘缺,可它終歸美麗。理解和接受不一樣的感情形式和關係,多多少少都能喚起內心的一些共鳴,這種共鳴可能是之前你所忽視或是迫於道德輿論所不願面對的。導演敏銳的察覺到它們,揪出來,撥開,甚至淌著血亮給你看,當你能夠知道它產生的緣由的時候,也就學會了理解和尊重。我始終認為,無論劇情多麼不堪或狗血,我都能觸摸到它所傳遞的溫度。

最後貼上頤和園末尾的那句話『』無論自由相愛與否,人人死而平等『』

喪過後,明天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