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過從一個產業看世界嗎?

其實,鞋類製造產業就像是長期的無殼蝸牛,一輩子租房子幫人養房貸,你相信嗎?

 

我總覺得,可以這樣比喻這些做鞋子開工廠的人。

他們就像是一輩子跟人租店面做生意一樣,永遠都沒有屬於自己的店面,

雖然他們在獲利上不成問題,也就是他們有賺錢,而且有些人賺得不少;

但是他們也活在這樣的命運中。

 

怎麼說呢?

 

製造鞋子本身的流程繁複,尤其是女鞋與運動鞋更是避不了高人力的成本。

換句話說,就是要做這二種鞋類,你需要很多很多的工人。

所以,做這二種鞋子的工廠們,哪裡有便宜工人,他們就往哪裡去。

從臺灣鄉下到中國鄉下,

再從中國鄉下搬家到東南亞鄉下,

從東南亞鄉下再搬到印度或非洲鄉下。

越落後的地方,人工的費用就越低。

這些工廠,就像是無殼蝸牛一樣,一個地方搬過一個地方,

到處找便宜的店租跟人工,否則他們難以生存。

 

那又怎麼說它們幫人養房?

喔,這個是因為,這些工廠,每到一個地方就得重新來過。

想像你每搬一次店面,你要重新裝修、水電、粉刷、招募新人...等,

這些全部都到位後,你要一段時間去營運,讓這些所有「新的」,

人也好、機器也罷通通運作順暢了,

你才會放心賺錢獲利。

 

也因為這樣,每一次的搬遷,這些鞋廠除了語言、文化、當地政策、溫度、天氣、食物等要應付要適應,

他們也同時為一個新的地方,注入新的機會。

很多落後國家的政府,張開雙手大大歡迎臺灣鞋廠們,

感謝都來不及。

這些國家對於教育投入的力氣跟經費不高,

臺灣人就像是到了別人的國家,變相的成立學校一樣,

不過,教的是幫臺灣人生財的技巧不是課本上的知識。

所以,臺灣的鞋廠們,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開起了學校,

付了租金但是卻不擁有任何店面,更不用說終生效忠的員工了,

一次又一次的教育這些跟我們擁有迥異背景的人,

然後當他們具備足夠能力自己開店的時候,紛紛離開了這些臺灣工廠。

加上環境變異、政策改變、全球經濟變動,

臺灣鞋廠搬家的命運,它從未停過。

 

臺灣的鞋廠是無奈的,中國的鞋廠也一樣。

臺灣的鞋廠更慘一點,因為他們連「家」都回不得,

只能不斷的繼續找尋新店面,

付出去的房租跟教育精神,通通成了當地人才養成的最佳場域。

所以說,幫人養房、養貸,但是自己最後拿走的是精心計算的獲利,

獲利可能時好時壞,有高有低,有賺有賠;

那些從你這學走的,可是永遠的智慧財產,生財工具。

 

無殼蝸牛們,在未來的20年內會力求科技的協助,

幫助他們減少花錢請工人的窘境,

這得看鞋類製造的技術上,跟鞋子的設計上能否有大型突破。

如果市場端還是依然堅持販售舊技術做出來的產品,

那麼工廠們進步的就慢。

如果市場那些具有巨大影響力(像是耐吉Nike這類的公司)不斷找尋新方法與技術(他們也已經實行多年),

那麼工廠就會跟著進步。

進步到了比較好的階段,可能工人少了,機器多了,

產量可能一樣,但是搬家的風潮跟地點,絕對會被改寫。

 

 

對鞋子感到興趣?

想了解鞋子怎麼被製造的嗎?

歡迎參加我的線上課程點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