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咱的廣告底下這條留言,引發了我的深思:


與其焦慮階層,不如做好當下


不知怎地,我就想起了《生氣湯》裏的這個畫面。


與其焦慮階層,不如做好當下

如我一般的大多數父母,咱彷彿就是霍斯,沒有想出問題的答案,心理上又不會覺着無所謂,處於中間地帶。

那麼我接下來的分享就是寫給像我一樣的“霍斯”們的。

也許看完美國推娃,看完明星們對孩子的投入,看完培訓班和早教機構的宣傳,你會焦慮。

我自身的條件不如別人怎麼辦?我們家沒那麼多錢,不能這樣養娃,怎麼辦?我們上不了一流的學校怎麼辦?

在說怎麼辦之前,我想先講個故事給你聽。

這個故事選自大名鼎鼎的《朗讀手冊》:

一名叫桑亞·卡森的單親媽媽,她住在底特律的貧民區,獨自撫養兩個兒子。

卡森太太出生在一個有24個小孩的大家庭,而她的教育程度只有小學三年級,她的工作是幫一些富有的家庭做家務活照顧小孩,有時甚至必須同時做兩三份工作才能維持生計。

許多年後,她的兒子才發現,媽媽因爲心理焦慮,常常向心理諮詢機構求助。

另一方面,卡森太太的兩個兒子卻並不像媽媽那樣勤奮。他們在學校的成績很差,小兒子班尼五年級,在班上是成績最糟糕的學生。

這倆兄弟曾在波士頓的教會學校就讀,當時成績還算不錯,但自從轉到底特律的公立學校後,成績就一落千丈,這表明公立學校與之前學校的水平相差很多。

卡森太太覺得,不得不住在美國治安極其惡劣的城市,並獨自將兩個孩子撫養長大,已經夠糟糕的了,沒想到兒子們的學習成績更是讓她傷透腦筋。

與其焦慮階層,不如做好當下

有一天,她把班尼叫到面前,手上拿着他的成績單,並指着數學的分數告訴他:“班尼,其實你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績,現在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乘法表上的每一欄都背會。”

“媽媽,可是你知道那有多少算式要記嗎?我看我得花一整年的時間才能統統背下來。”

他媽媽接着說,“所以,從明天開始,你背不出來就不準出去。”

班尼指着數學課本上的乘法表哭了起來:“看看這一大堆數字,我怎麼可能背下來呢?”

他的媽媽只是緊繃着臉,靜靜地看着班尼,並再次堅決地告訴他:“除非你都背下來,否則別想出去玩。”

班尼只好開始背乘法表,他的數學成績同時開始進步了。

他媽媽的下一個目標是提高班尼其他科目的成績。

她發現,只要兩個孩子在家,家裏的電視就從來沒有關過,於是她告訴他們:“從現在開始,你們一個星期內只許看3個電視節目!”

卡森太太接着想辦法去填補孩子因爲不能看電視而空出來的時間,她告訴他們:“你們兩個人要去圖書館借兩本書回來讀,每個星期都要交給我一篇讀書報告。”(許多年後,這兩個小男孩才發現,其實以媽媽的閱讀程度,根本就無法理解他們寫的報告。)

兩兄弟不喜歡這樣的決定,又不敢違抗媽媽的命令,只好開始每週讀兩本書,再向媽媽彙報書的內容。

一段時間後,班尼的閱讀課成績進步了許多,而且因爲其他課程也都和閱讀能力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成績單上其他科目的分數也都提高了。

接下來的每學期、每學年,他的成績都不斷進步,升到高三時,他的成績已經是班上第三名,而且躋身全美排名的前10%。

與其焦慮階層,不如做好當下

班尼高中畢業後,許多名校,如西點軍校和斯坦福大學,都願意給他提供獎學金。

然而,當時他的口袋裏只有10美元可以支付學校的申請費,最後他決定選擇贏得當年大學杯電視益智遊戲獎的學校——耶魯大學。

他在耶魯花了4年主修心理學,接着又到密歇根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就讀。

現在62歲的本·卡森已經是世界上最知名的小兒腦外科醫生之一。他33歲時,被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任命爲小兒神經外科主任,是當時全美最年輕的。

一個在貧民區長大,沒有父親,母親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教育程度,甚至自己小學五年級時還是班裏成績最差的學生,是如何變成世界知名的腦外科醫生,哥哥也成爲工程師的呢?

卡森醫生的解釋,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母親的宗教信仰,二就是母親限制他們兄弟倆看電視,並強迫他們讀書。

與其焦慮階層,不如做好當下

如今這個真實的勵志故事,已經通過電影、自傳、電子書等形式呈現出來。

這位學歷不高,甚至不怎麼識字的母親,憑藉她的堅持和正確的引導,賦予了兒子人生更多無限的可能,帶着他走向了更廣闊的世界。

她不是不讓孩子看電視,而是有規定的少看,因爲咱在文章《爲什麼別禁止孩子玩手機?(的確如此!)》裏面就已經說過,你越禁止,孩子越想要,這涉及到了主權之爭,所以就會引起孩子的反叛。

少看電視空餘下來的那些時間,她讓兒子讀書,而且是精讀。想想看,我們看完一本書,有時想要複述下來都很難,何況寫讀書報告?

堅持讀書提高了她兒子的學習成績,同時也增強了其自信心和求知慾,所以他們打破了社會階層,走向了不一樣的人生。

我們不一定要讓孩子成爲博士,不一定讓孩子考取耶魯,但總是希望他以後別爲生活所迫,有更多選擇的權利,而不是掙扎在底層,這樣纔敢談幸福人生。

這位母親,沒有什麼高深的教育理論,她只是把該做的事情,堅持十幾年如一日,最終幫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僅此而已。看似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與其焦慮階層,不如做好當下

故事講完了,我想說的是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也有很多。

奧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

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只有10%是自然發生的,而剩下的90%源於我們對事情的反應。

同樣,我們的階層固然一時半會兒難以打破,也很少有人能夠一夜暴富。

但我們可以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因爲人最重要的不是他所站的位置,而是他所朝的方向。

孩子教育的起點,雖然跟父母所持有的資源有關,但更關鍵的是跟父母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關係。

看別人推娃的文章,看明星給娃投資的文章,看完之後,你覺得我沒人家有錢,他們說不定還沒我樂呵呢,幹嘛把自己和娃搞的不痛快。這樣想可以,是你的自由和個人價值觀,我們尊重。

但我只想對看完之後焦慮的家長們說:

在別人的育兒故事裏,根據自己現有的資源,想想我們能做的。

走好當下的每一步,就這樣一代代地完成自己該盡的責任,不讓後代繼續爲生計所迫,不能自由選擇,不讓後代掙扎在社會的底層,面對更多的無奈和辛酸就足夠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僅僅只有焦慮,改變不了當下,更改變不了未來。

從現在開始,依然來得及,把握我們可以改變的,笑對我們無力改變的,也不枉快意人生一遭。

作者簡介:涵涵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兒童心理和親子閱讀。愛看書愛研究的媽媽。推崇接地氣兒的育兒理念,分享最實用的育兒方法。育兒路上我們攜手同行,讓更多媽媽少走彎路。歡迎添加涵涵媽私人微信:hhma06,一起探討育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