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門內板作為汽車重要的覆蓋件,造型和質量要求不斷在提高,其曲率大、深度深、形狀複雜的特性決定了拉深成形困難,容易出現破裂、起皺等問題。

確定尾門內板拉深方案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拉深方案不但決定能否成形滿意的零件,而且影響到工藝補充及拉深各工序的安排。

零件結構特點

圖1 尾門內板

圖1所示為某SUV的尾門內板,材料為DC06,厚度為0.65mm,由於造型的需求,零件在Y方向的曲率半徑為R930mm,在Z方向的曲率半徑為R1600mm,密封面到風窗玻璃面的最大深度為165mm。

拉深方案分析

01

上凸單動拉深方案

根據零件的形狀,由於2個方向都存在較大的曲率,通常採用上凸的單動拉深方案,有利於材料的流入和零件的成形,但在尾門的下部和左右兩側存在很深的反拉深,且拔模角度都較小,存在開裂風險,拉深模型面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單動拉深的型面設計及斷面

板料毛坯尺寸為1505mm×1600mm,壓料力為1700kN,拉深行程為180mm,採用AutoForm軟體對該拉深方案進行分析,在3處反拉深較深的位置,都出現了開裂區域,如圖3所示。反拉深也使材料難以流入到中間型面,零件中間較多特徵也出現了明顯的開裂。

圖3 單動拉深的CAE分析結果

由於衝壓生產線的限制,零件在衝壓生產中無法將衝壓方向調轉180°,該拉深方案在後序沖孔時,沖孔毛刺向車內,造成尾門內飾板裝配時卡扣不容易卡入安裝孔。

02

下凹雙動拉深方案

如果上凸單動拉深方案的成形性沒有問題,只是為了解決沖孔毛刺方向的問題,使沖孔方向由車內向車外,可以選擇將零件採用圖4所示方向拉深,在單動壓力機上,採用氮氣彈簧為上模壓邊圈提供壓料力,實現單動壓力機的雙動拉深。

圖4 雙動拉深的工具體設置及分析結果

圖5 門鎖側的勾楔修邊結構

該方案只是解決了沖孔毛刺的問題,其本質還是上凸單動方案衝壓方向旋轉180°,對零件的成形性沒有改善,同時也帶來2個問題:①由於零件上部和下部都需要採用勾楔修邊,考慮到後序修邊刀的強度和高寬比,拉深補充會比單動方案設計更大,如圖5所示,導致材料利用率降低;②壓料圈採用氮氣彈簧作為壓力源,通常壓力超過1500kN,在拉深完成後滑塊從下死點往上升時,由於氮氣彈簧沒有閉鎖功能,氮氣彈簧有足夠的力將滑塊往上頂,主電機由電動機變成發電機,產生反饋電流,致使系統採取剎車動作,導致剎車片的多餘磨損。

在生產中,如果出現超出預期的磨損,可以通過修改壓力機和液壓模墊的PLC控制程序來解決該問題。

03

下凹單動拉深方案

從上述拉深方案的分析結果來看,三側較深的反拉深造成零件嚴重開裂,為改善零件的成形性,將零件採用下凹的方向拉深。

由於風窗玻璃的外凸,加之零件在Z方向和Y方向的曲率很大,為了避免壓料圈閉合時及拉深過程的板料起皺,在X方向和Y方向都保證了壓料面的夾角比凸模表面的夾角大,拉深模型面如圖6所示。

圖6 下凹單動拉深型面

用AutoForm軟體對該型面進行了CAE分析,由於風窗特徵很深,分別對風窗中不設計壓料圈、小壓料圈行程等於外壓料圈和小壓料圈行程小於外壓料圈3種情況進行分析,如圖7所示。

圖7 3種壓料方式的分析結果

從圖7分析結果來看,風窗中不設計壓料圈時,中間的板料是自由狀態,預沖孔的邊界產生了嚴重的開裂,所以方案失敗。其他的2個方案風窗都採用壓料圈,零件成形性得到了很大改善,沒有任何開裂產生。同時小壓料圈的行程對最終的成形結果影響不大,壓料圈閉合時的毛坯狀態也基本相同,如圖8所示。

圖8 壓料圈閉合時毛坯狀態

圖9 拉深過程的起皺

材料的毛坯尺寸為1655mm×1580mm,考慮到壓料圈閉合時毛坯的狀態,因此整個壓料面依據風窗曲面設計,造成兩側的拉深深度加深。下凹單動拉深方案由於凸模為馬鞍形,中間凹模突出很高,在成形過程中,凹模的凸出部分先接觸板料,而凸模馬鞍的低處並沒有對材料起支撐作用,加劇了兩端的材料往馬鞍的低處滑動,造成零件圓圈位置出現了嚴重的起皺疊料,如圖9所示。

04

下凹三動拉深方案

從下凹單動拉深方案的CAE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雖然3種方案都存在問題,但至少可以得出2條結論:①後風窗一定要採用小壓料圈,但小壓料圈與外壓料圈不需要同時壓料,壓料面可以不設計為一個壓料面;②下凹拉深方向最有利於零件的拉深成形,可以最大程度保證零件的成形性,但需要解決拉深過程的起皺問題。

根據以上2條結論,在拉深型面設計時將小壓料圈和外壓料圈的壓料面設計成2個,後風窗的壓料面要保證拉深深度最淺,外壓料面與小壓料圈不是一個壓料面,深度降低20mm,以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和降低零件的外周拉深深度,如圖10所示。

圖10 下凹三動拉深的拉深型面

由於小壓料圈的拉深深度比外壓料圈的拉深深度深,當凹模開始接觸板料時,外周壓料圈未閉合,周邊的板料還處在自由狀態,風窗的凸起先接觸板料,造成毛坯板料的嚴重起皺,如圖11所示。

圖11 壓料圈閉合前毛坯狀態

為了保證外壓料圈閉合壓住板料,在凹模外周也設計一個壓料圈,採用氮氣彈簧支撐,氮氣彈簧的行程使周邊的型面高於風窗突出的部分,以保證外周的壓料早於風窗的壓料,採用三動拉深模方案,具體設置如圖12所示。

圖12 下凹三動拉深工具體設置

從下凹單動成形過程可以看出,零件拉深過程有嚴重的起皺,其原因主要是凹模凸出的反成形遇到了馬鞍形的凸模,因此,對工藝參數進行設置,如表1所示。

通過壓力可知,該三動拉深方案的動作順序為:到底前180mm外壓料圈(上模)與外壓料圈(下模)閉合→外壓料圈(上模)氮氣彈簧壓縮,實現雙動拉深→到底前80mm外壓料圈(上模)與下壓料圈(下模)閉合,上模雙動拉深完成→模具切換到單動拉深→完成拉深。

圖13 下凹三動拉深的成形過程

用AutoForm軟體對該拉深方案進行了CAE分析,板料尺寸為1555mm×1520mm,零件在拉深過程中沒有出現開裂和起皺,如圖13所示。

資料來自於網路!如果對於本文,你還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歡迎評論或私信,我將第一時間解答!

如果你是想往設計方向發展,可以加入我創建的千人模具設計社群一起學習、交流、探討(無廣告);私聊我回復「社群」,即可獲得入群方式!私聊我回復「學習」,我會送你相關vip課程學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