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寫了2篇文章分別講述了項羽的3大缺陷和劉邦的3大碾壓性優勢。總結而言:項羽武力無敵但是剛愎自用,戰略短視。劉邦陣營強大、戰略高超,所以實現了逆襲。

貼一篇分析劉邦3大碾壓性優勢的文章上來,了解更多詳情,歡迎移步我的文章。

楚漢之爭,劉邦為什麼贏?劉邦有3大優勢碾壓項羽

秦末項羽憑藉蓋世神勇,成為天下主宰,分封了18路諸侯王,劉邦被封為漢王,帶兵入蜀。可是不久,天下再次大亂,漢軍趁機回定三秦,和楚軍爭奪天下。楚漢之爭五年,前4年幾乎都是劉邦被項羽追著打,可最後劉邦卻贏得了天下,究竟是什麼原因?陽光舊事錄總結了劉邦奪取天下的三大根本原因。

第一.知人善任

劉邦奪取天下後曾自己總結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劉邦本人放蕩不羈,這段話真實的吐露了他的心聲。但是劉邦所用的人遠不止「漢初三傑」,筆者簡單列舉幾位如下:1.最強說客酈食其,說動齊國投靠漢軍;2.強盜彭越,叛楚歸漢,獨當一面;3.說客隨何,說服猛將英布叛楚;4.貪財陳平,計策百出,離間楚國;5.秦人騎兵,百戰百勝,斬殺項羽。

猛將如虎,謀士如雲,劉邦不勝那才真是怪事。

第二,戰略高超

相比項羽戰術無敵,劉邦的戰略則算得上出神入化。劉邦憑藉高超的戰略布局,硬生生壓制了神勇無雙的戰神項羽。

劉邦的精彩布局列舉如下:1.和秦人約法三章,收服民心;2.跟項羽索要漢中,方便回定三秦;3.為義帝發喪,佔據輿論優勢;4.統一戰線,聯合諸侯,離間楚軍;5.正面消耗,側翼發展,擾亂糧草。

個個精彩,簡直是神來之筆,在戰略上完全碾壓項羽,在搭配完美實施戰略的「漢初三傑」,不贏簡直沒天理。

第三,順應人心

相比項羽的殘忍嗜殺,有功不賞。劉邦收服人心的手段簡直登峰造極。

投奔楚軍路上偶遇張良,就讓張良傾心相隨;略施恩惠,讓韓信死心塌地;約法三章,讓秦人歸心;不拘小節,陳平盡忠;勾連諸侯,56萬大軍兵臨彭城;錦衣玉食,降服彭越;封侯雍齒,將領安心;賞罰嚴明,將士用命。

自古盛傳「得民心者的天下」,此言不虛。

三句話

1.得民心者的天下。

2.高帝無可無不可。 註:東漢馬援評價劉秀不如劉邦。劉邦因時制宜,靈活機變。

3.古之英雄,無出漢高。 註:劉邦被公認為史上最牛帝王。

陽光舊事錄早6點或晚9點推文,歡迎關注!


不請自來。關於項羽為什麼最終會敗給劉邦這個問題,詳細寫起來可以寫一部萬言論文,歷史上各式人等也列舉過幾十種原因。而小編總結為一句現在的俗語:「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就和每個人的出身背景、教育情況有深刻關係。

項羽算是落魄貴族,但是還是貴族,家庭教育從小就告知他我」們是貴族後代,你要光復項氏的榮耀」,而且項羽從小就學習兵法、武功,各項指數出色,但是就是自傲。而劉邦的出身大家都熟悉了,不要說了。他的出身背景和所受家庭教育使之是豁達、開朗,但遇到事情也絕不含糊。打個比方,這兩個人放到如今,如果你不小心踩到他們腳了,項羽會蔑視你一下,隨後抬起腳使勁的擦拭;而劉邦則會大大咧咧的說:「沒事兒,兄弟,下次走路小心」。

(劉邦 影視劇形象)

這樣的性格差異,又隨著之後各自經歷的不同,導致了很多事情兩人做法完全不同。首先就是項羽為了光復家族榮譽導致鼠目寸光,而劉邦則天地一家,志向遠大。你看2人先後進入咸陽後,劉邦是「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而項羽則「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而最終的目的卻只是「衣錦還香」回老家彭城。

其次就是項羽好大喜功、性格還浮躁;而劉邦則冷靜沉著。劉邦遇到自己父親差點被項羽烹煮非常之冷靜,弄的對方毫無脾氣;而項羽遇到難題時要麼自顧帶兵衝鋒,要麼一死了之,完全不考慮其他後果。

(火燒阿房宮)

第三就是項羽雖然身為霸王,但是氣量還是狹小;但劉邦則豁達大氣。這方面的差距直接導致了項羽只喜歡聽好話,用人方面也用聽話的人,使得大批賢臣良將反投劉邦,而劉邦則兼聽則明,因為他知道有些方面他確實不甚拿手,該聽的要聽,該改的要改。也因為這原因,項羽還在當時封分的時候讓很多人寒心,導致局面被動。

最後一點就是項羽主次不分,太兒女情長;而劉邦則遇事決斷、心狠手辣。其實這句話是矛盾體的,項羽也殺人、劉邦也有兒女情長,但是要看什麼情況。項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殺,劉邦是該殺的殺,該留的留,該放的放。項羽是遇到打仗還想著美女、寶馬,劉邦是有了成就之後才善待、安撫家人。而鴻門宴的時候項羽糾結放了劉邦也是這個道理,如果當時是反過來的情況,劉邦絕對不會放了項羽。而「鴻溝協定」劉邦背誓亦是如此。

(項羽 影視劇形象)

以上幾點就是兩人在性格導致做人、遇事方面的差距,小編認為就是這些差距使得項羽最終敗給了劉邦。而其中也只不過舉了幾個例子,其他很多兩人間的各種故事,大家往上面4點套即可,絕對錯不了。

一家之言,感謝閱讀。敬請關注【今古縱橫】,一個熱衷於研究地理、人本、環境歷史學說的頭條號。


項羽一生七十餘戰,從未有過敗績,更是在巨鹿之戰打敗秦軍主力,並使得章邯的二十餘萬投降,並在彭城之戰以三萬精兵擊潰劉邦的五十六萬聯軍,還在滎陽之戰擊潰劉邦,一直勝利的項羽,卻為什麼最後在垓下之戰敗給了項羽,看起來很不可理解,但是我們只要看看三個人是如何評劉邦與項羽的區別,就能找到了答案。

陳平的說法

陳平說項羽這個人平時很謙恭,待人又很好,所以很多人都想歸附他,但是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項羽又直十分的捨不得,所以很多人又離開了。

而劉邦呢,為人傲慢對人不禮貌,但是又十分大方,捨得給好處,所以很多人就來投奔了。所以按陳平的看法,就是劉邦大方,而項羽吝嗇。

韓信的說法

韓信問劉邦在勇敢,武力,仁義,兵力上面能否跟項羽相比,劉邦實話實說,這幾個方面自己都不如。韓信說,我也這樣認為,但是項羽發脾氣的時候,大家都怕,但是不能放權給那些有才能的將領,他只是匹夫之勇而已。

項羽待人十分的恭敬,仁慈,溫和,有人生病了,他還會心疼得流淚,把自己的食物分享給別人,但是別人立了功得封賞的時候,卻捨不得,這個就是婦人之仁呀。

項羽稱霸後,把義帝給遷走了,還派人殺了,分封自己的親信,很多諸侯內心很不滿,另外項羽坑秦軍,殺秦子嬰,入秦之後,多有擄掠,所以三秦之地都視項羽為仇人,而劉邦入秦之後,廢除了嚴苛的秦法,約法三章,秋毫無犯,秦地的老百姓對劉邦很有好感,項羽已失民心,而劉邦得了民心。

劉邦的說法

劉邦有次宴請群臣,也問了這個問題,高進和王陵說,劉邦對人傲慢,而項羽禮貌待人,但是項羽不肯賞賜別人,而劉邦肯給賞賜。

劉邦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自己後勤兵源補給不如蕭何,計謀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而我能夠用好他們,而項羽只有一個范增,都離他而去。所以我能獲得天下。

我們從以上的三種說法可以得出項羽輸的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肯賞賜有功之臣,而劉邦肯賞賜,另外項羽十分的自負,聽不進去意見,所以項羽最後輸給劉邦,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項羽最後會敗給劉邦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項羽不是一個政客。

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自起兵以來大小70餘仗,從未敗過,但是最後一仗他敗了。起初,他率領300人拿下一座城池,再到他舉鼎,最後到巨鹿之戰,這讓他名聲大噪,也顯示出了他領兵的能力。在領兵打仗這方面,他幾乎是無人能敵,從來都是以少勝多,可謂是用兵如神。他是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術的代表,也是個人武力值爆表的一個。

項羽雖然神勇,但是他有很多弱點,他不會使用權術,他太過重感情,有婦人之仁。他只會領兵打仗,各諸侯王誰要是不服從於他,他只會領兵去攻打誰,不會使用權術來讓別人臣服。太重感情,每當虞姬有危險的時候,他就會不顧一切去就她,這一點和劉邦比真是很明顯。

他是一個英雄人物,這註定了他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他不能去很好的聯合各諸侯王,而劉邦能聯合各諸侯王來攻打他,就算項羽再勇猛,也只能是孤軍奮戰,寡不敵眾,最後被逼的走投無路,悲憤的自刎於烏江邊。以上是我個人對項羽的看法,我是讀歷史的小劉,希望大家多多關注,一起交流!

題主列出了項羽的創業團隊,那也應該列一下劉邦的創業團隊,加以比較,就會發現答案了。

有請劉邦和項羽兩位同志的創業團隊出場:

↑虞姬是個美女,然而這遠遠不夠↑

1、首先對比一下「王背後的女人」,拿虞姬和呂后比,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一個是紅顏舞姬,一個是巾幗梟雄。呂雉在政治上是劉邦難以替代的幫手,誅殺功臣,守護太子,專權干政,並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創立並穩定漢朝社稷的過程中,其作用不可取代。

↑呂后雖不是美女,但其城府心機之深,堪稱天生的政客↑

虞姬,以妾室的身份常伴項羽左右,政治上毫無建樹可言,唯一值得一說的是對項羽情真意切,最後殉情而死,成為愛情的一個象徵,也算是不朽了,但沒幫上項羽什麼忙。

2、再看智囊團,劉邦擁有蕭何,張良,陳平,這三人任何一個人都能夠寫入千古名相簿冊,蕭何「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有著超一流的組織能力,統籌規劃能力,還能夠知人善任,挖掘出韓信這個人才正是蕭何的功勞。

↑張良的謀略對劉邦幫助非常巨大↑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其謀略水平可以進入歷史前十,關鍵時刻總是能給劉邦提出正確建議,鴻門宴上,正是張良及時離開席位,找來樊噲保護劉邦,才避免范增計謀得逞。後來又建議劉邦燒毀棧道,以示永不回關中之地,迷惑了項羽,使得項羽不再憂慮劉邦的勢力。接下來離間范增和項羽的關係,拉攏韓信和彭越等人助陣劉邦……

需要指出的是,張良是大智慧,而非小聰明,西漢立國後,他建議劉邦保留郡縣制,顯示出高超的政治眼光,他能夠得以自保終年,避免了兔死狗烹的開國功臣宿命,也是智慧的體現。有這樣一個可怕的對手,項羽和范增輸得不冤。

陳平則更是詭計多出,反間計,離間計玩的出神入化,不但幫劉邦平定天下,更是在劉邦呂后死後剷除了呂氏外戚集團,保住了大漢江山。

↑范增雖然富有智慧,但卻是一個犟老頭↑

反觀項羽這邊,靠譜的謀士也就範增一個,范增此人儘管深具謀略,然而性子比較沖,無法調和自己與項羽之間的關係,一開始還被成為亞父,能勸得動項羽,到後期,已經和項羽完全無法溝通了,雖說有陳平離間計起作用,但范增也要為這個局面負有一定責任,他不會和領導融洽相處,再多的計謀也無用武之地。

3、再看武將集團,劉邦擁有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實力派將領的支持,垓下之圍的時候,漢軍集結了60萬兵馬,而項羽的楚軍只有十萬人左右,漢軍對楚軍明顯形成了碾壓之勢。劉邦營中又有周勃,柴武等預備役待命,陣容強大。

↑季布為項羽效命,多次打敗劉邦↑

反觀項羽這邊,垓下之戰失敗後,手下大將季布逃亡,後歸順劉邦;鍾離眜被項羽疏遠,戰敗後投降韓信,但最後被韓信出賣,自殺身亡;恆楚戰死,項伯投降,大將龍且早在之前與韓信軍隊的較量中,為灌嬰擊殺。需要指出的一點是,虞子期是虛構的人物,歷史上並不存在。英布曾經服從過項羽楚軍,後來背叛楚軍,被龍且擊敗後歸附漢朝,反而成為漢軍剿滅楚軍的幫手。

↑虞子期是虛擬人物,最早見於《西漢通俗演義》,史無其人↑

4、最後,再比較一下楚漢雙方的政治首腦。論打仗,劉邦打不過項羽,但論政治能力,項羽差了十萬八千里。劉邦不拘小節,知人善任,能屈能伸,是中國帝王中排的上前幾名的政治老手,而項羽不過是一介武夫罷了。

這麼一看,項羽雖然一度佔有優勢,但其實毫無勝算,因為只有人才,才是核心競爭力!!誰擁有人才,並且能夠善用人才,誰才能贏得最終競爭的勝利,上至國家,小到公司團體,這個規律從無例外!


我們一直在將項羽與劉邦做比較,其實他倆雖然都是各自陣營的領袖,但是,並非同一層次,可以這麼說,劉邦是政治家兼軍事家,而項羽是軍事家兼政治家,兩人的側重點不同。

項羽所佔的優勢,大部分體現在滅秦時期,這時的項羽,是當之無愧的上將軍,奪宋義兵權、救趙國於巨鹿之城,奮勇當前、滅王離章邯之秦軍主力,收攏人馬、匯聚天下兵馬調節糾紛,這時的項羽,最是勇武最是風光,是西伐秦國最鋒利的尖刀!眾人大致目的相同――推翻暴秦,自然也服從項羽。這時的劉邦,不過是多路諸侯軍馬中的一支。有些特別,卻不出眾。

可真推翻了秦國,人心就活了,接下來該幹嘛呢,分贓吧!個人、團體的利益和恩怨就爆發出來,小摩擦打爭鬥層出不窮。比如陳余張耳的矛盾就是明顯例子,劉邦項羽也因為利益分配而結拜兄弟拔刀相見。小諸侯們想著撈一筆就走,搜刮咸陽城;大諸侯們想著裂土封王,回家快活;項羽想的是號令天下,如那春秋霸主一般;劉邦則想的是利用矛盾,從中得利。

於是乎,項羽疲於到處救火,維護他一手建立的秩序,劉邦遠交近攻拉攏幫手,最終強弱改變,項羽兵敗,無論身邊良臣猛將有多少,都改變不了大勢!


你說的這幾個人是幹啥的?龍且被灌嬰胖揍了幾次心裡沒數嗎?虞子期?史記里有這個人嗎?小說看多了吧,季布在楚軍里是什麼官職呀?英布還沒龍且那兩下子呢,鍾離昧唯一一次領兵就是在固陵被劉邦一頓胖揍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