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一條本來再普通不過的新聞被世界許多媒體報道——秘魯海軍的格勞海軍上將號巡洋艦(BAP Almirante Grau)退役。本來一艘舊船的退役不會吸引太多的目光,但是格勞海軍上將號擁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世界上最後一艘還在服役的火炮巡洋艦,它的同輩最久的也就堅持到了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接下來的20年,它都是作為一個絕嗣家族的最後倖存者——甚至美國最後的巡洋艦弗吉尼亞級也倒在了它們之前,孤獨的存活著。而這三度易手的戰艦的故事開頭還要追溯到西歐的荷蘭。

格勞海軍上將號巡洋艦,1993年。

1930年代中期的荷蘭剛剛擺脫大蕭條的陰霾,受到經濟的拖累,曾經的海上馬車夫所依賴的海軍已經落後;尤其是在虎視眈眈的日本帝國的威脅之下,駐守遠東殖民地的荷蘭海軍顯然不足以完成防禦的使命。為了替代陳舊的爪哇級輕巡洋艦,顯然設計一種新的現代化巡洋艦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還需要匹敵他國的同類艦艇。這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荷蘭追求超無畏艦和大型輕巡洋艦——也就是後來的爪哇級的狂熱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這畢竟是復甦的堅實一步。

雖然直到1936年12月,海軍試圖在1942年之前——爪哇級屆時就將滿20歲——建造新型巡洋艦的企圖都因為議會本著中立的原則,認為這是海軍試圖擴張的特洛伊木馬而告吹。但是接下來幾個月發生的事情——中日戰爭和西班牙內戰白熱化讓國際形勢頓時充斥著火藥味,荷蘭人以前所未見的效率開始了新巡洋艦的設計(對比之前的龜速)。

荷蘭海軍的新巡洋艦——七省級側俯視圖。

新型巡洋艦的設計依舊沿襲自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但是艦體遠比前者大——主尺度為長187.32m,寬17.25m,吃水6.72m;排水量高達8350噸——比德·魯伊特號大了三分之一,滿載排水量突破了五位數達到10800噸,接近同期的英美輕巡洋艦。因為和德·魯伊特號師出同門,所以從艦橋上可以看出同期德國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的風格——除了長艏樓和單煙囪的設計。為了達到32節的航速,主機採用三台斯海爾德-帕森斯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三軸推進。鍋爐則採用6座維克斯浦爾-亞羅三筒式燃油鍋爐,整套動力系統能夠達到78000馬力的輸出,在滿載1750噸重油時續航力能夠達到7000海里/12節。

七省號的前主炮群齊射

主炮方面,七省級採用了瑞典博福斯公司新型的M42型152mm火炮(不是之前荷蘭人的150mm!),並且是直接從瑞典進口而非自行建造。在七省級上荷蘭海軍第一次用上了三聯裝炮塔——全艦10門152mm火炮分別安裝在A,Y炮位的三聯裝炮塔和B,X炮位的雙聯裝炮塔內。M42不同於之前的150mm火炮,雖然炮彈重量無甚變化,還是46kg左右,但射速達到每分鐘10發——幾乎是德·魯伊特號上No.10型的2倍,達到了先進水平。同時仰角達到0°-60°,射程理論上可以達到26000m。「理論上」也有防空的潛力,雖然世界大戰將證明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副炮方面,沿襲德·魯伊特號的風格,七省級放棄了大口徑高射炮,轉而裝備了6座雙聯裝博福斯高射炮。它們全部裝備了海斯梅爾(Hazemeyer)公司研發的三軸穩定基座,和德·魯伊特號上一樣採用集中式火控;其中3座成三角形布置在艦橋前部,剩下的三座以幾乎對稱的形式布置在和德·魯伊特號相近的位置。這12門博福斯高射炮顯然不足以撐起七省級的防空重任,和其噸位比較不相稱——這在現在看來是一個比較奇怪的地方。除此之外還有額外的4座雙聯裝12.7mm機槍——當然忽略不計就行了。

另外,荷蘭海軍為七省級配置了一具彈射器,相應的配備了2架和德·魯伊特號上一樣的福克C.XI-W水上飛機,分別停靠在彈射器和後方的平台上。最後還有兩舷各一座三聯裝533mm魚雷發射管——之前的荷蘭巡洋艦都沒有裝備魚雷。

裝甲防護上,七省級擁有2-3 英寸的主裝甲帶,水平裝甲為40-50mm,指揮塔裝甲為50-120mm,炮塔側面為50mm,正面為125mm,算是同時代中規中矩的水平,比德·魯伊特號脆弱的防護有所加強。

第一代七省號模型

荷蘭海軍的糾結在這兩艘巡洋艦的命名上展現的淋漓盡致。最先它們只是被授予了「1938年巡洋艦」和「1938年巡洋艦」的代號,稍後決定為基傑柯登(Kijkduin)和七省(De Zeven Provinci?n),前者是荷蘭的一處度假勝地,後者則是沿襲自八十年戰爭時期的七省號風帆戰列艦的名字,象徵著組成聯省共和國的七個省份——也就是荷蘭本身。

鹿特丹的兩家造船廠——威爾頓費諾德造船廠,鹿特丹干船塢公司(RDM)分別接下了七省號和基傑柯登號的訂單。雖然船廠的時間表上七省號應該先開工,但是性急的RDM搶在1939年5月19日就鋪下了基傑柯登號的龍骨,按部就班的威爾頓費諾德造船廠還要等到9月5日。這時,雖然荷蘭還是一片和平的氣氛,但是世界大戰已然在幾天前開始。

鹿特丹干船塢公司(上)和威爾頓費諾德造船廠(下),航空母艦為卡雷爾·多爾曼號(HNLMS Karel Doorman)。

1940年初,基傑柯登號被荷蘭海軍改名為團結號(Eendracht,以往常見音譯為「恩德拉赫特」,此處意譯之),這也是荷蘭海軍的傳統艦名。但是不久之後天災降臨:中立國的地位也不能保證荷蘭遠離希特勒的魔爪。當荷蘭軍隊投降時,兩艘巡洋艦隻完工了25%(團結號)和12.8%(七省號),它們的完工度低到了甚至沒有被荷蘭造船廠破壞的價值。

1940年4月的團結號(下)和七省號(上)可見完工程度有多低。

一向極度缺乏大型水面艦艇的納粹德國海軍立即笑納了兩個不完整的船殼,然後便和他們一向擅長的一樣積極的開始計劃——或者說是意淫。按照德國的畫餅,七省級輕巡洋艦——現在賜名KH-1和KH-2——毫無美感的「荷蘭巡洋艦1/2號」——將裝備4座德國K級巡洋艦上的三聯裝150mm L/55C/28主炮,將博福斯高射炮換成臭名昭著的37mm C/30高炮(也就是手拉機),魚雷不變。水上飛機換成2架阿拉多Ar-196水上飛機。

KH-1級完工預想圖。

德國人之所以大費周章的換裝不僅僅是武器的維護和通用性問題。在荷蘭本土淪陷後,博福斯公司扣留了已經完成的全部主炮塔以免「資敵」。德國人只得自籌裝備。搞笑的是瑞典人看不得炮塔沒船用,居然為了這幾個炮塔設計了兩艘巡洋艦,「順便」滿足一下國防需要——即是後來的三王冠級輕巡洋艦(Tre Kronor class Cruiser)。

瑞典三王冠級輕巡洋艦,炮塔是自七省級輕巡洋艦「借用」的。

德國人罕見的立即復工了KH-1和KH-2,但是隨著巴倫支海海戰的戰敗——在元首的憤怒下納粹德國海軍的現有水面艦艇都不能維持運作,根本無力建造新的巡洋艦;再加上荷蘭造船廠員工一如既往的暗中破壞和怠工,直到市場-花園行動發動工程都毫無進展,只有KH-2擁有了自浮能力。隨著盟軍的逼近,工程已經失去任何成功的期望。1944年12月24日,德軍決定將KH-2下水,利用其艦體堵塞鹿特丹的航道,幸運的是因為荷蘭人的破壞未能成行。由於盟軍放棄攻擊荷蘭西部,兩艘巡洋艦直到德國投降才回歸荷蘭。

1944年12月24日「下水」的KH-2,可見吃水很淺,裡面應該什麼都沒有安裝。

在戰爭中幾乎把血流乾的荷蘭海軍急需水面艦艇。幾乎是造船廠回到手上的那一刻,荷蘭人就立即開始調查那兩艘命運多舛的巡洋艦。結果顯示它們狀態完全可以支持修復。於是,這些本該早就誕生的巡洋艦終於能夠返回船台,繼續它們幾乎被中斷的建造。

由於爪哇級的建造曾經被大幅拖延,導致其剛服役就落後,荷蘭人決心不重蹈覆轍。如果七省級輕巡洋艦在1942年按期建成,那麼它們將是合乎時代標準的巡洋艦,但是在1946年如果繼續建造,荷蘭只會得到另一個爪哇級。於是他們決定重新設計,為此荷蘭海軍還尋求了海峽對岸的援助。

最終設計方案在1947年出爐,除了船體之外,之前七省級類似德·魯伊特號的外觀蕩然無存。最大的改變發生在動力系統,出於對被一擊致命的擔憂,原先集中布置的主機被分開至兩個艙室,導致煙囪變為兩個。過時的水上飛機彈射器也被取消,艦橋和初始設計相比更加寬大,總體外觀有點像英國的敏捷級輕巡洋艦(Swiftsure Class),但是上層建築根據荷蘭海軍對美國在同年進行的核試驗之觀察,特意設計為流線型以減少核爆的衝擊波影響。在荷蘭海軍考察了英國的雷達技術之後,為了搭載更多的電子設備,之前的單柱桅杆被取消,改成和英國巡洋艦類似的大型三腳桅。

1947年七省級的設計方案。

武備的變化也很大,原先孱弱的防空炮被大幅加強。主要的防空武器為四座雙聯裝博福斯57mm60倍徑火炮,其中兩座分布在艦體中部,餘下則位於B炮塔後和X炮塔前方;在前後艦橋兩側各有2門擁有獨立防盾的博福斯40mm70倍徑高炮。全部防空炮都可以通過由荷蘭信號公司(Hollandse Signaal Apparaten,HSA)的火控系統控制。前者由四座LA01火炮射控系統指揮,後者則配備四座LA02火炮射控系統。

主炮方面,由於對炮戰的需求有所削弱,加上防空炮的大幅度加強,原先的三聯裝炮塔被取消,改為雙聯裝炮塔。同時得益於時間的流逝,M42型火炮在戰後已經可以進行自動裝填,實際上8門主炮未必不如10門,再加上位於前後艦橋上的兩座配備雷達的GA01火炮射控系統,可以保證它們在戰後的水平下不落後。至於魚雷發射管則直接取消。

七省級的57mm60倍徑和40mm70倍徑博福斯高炮。
七省號安裝152mm炮塔,1952年。

為了操縱這些先進的防空炮和電子設備,七省級的定員從700人增長到957人,如果加上艦隊司令部人員甚至高達973人!再加上戰後居住水平的上升(例如荷蘭海軍決定在七省級上配備專門的食堂,一反之前直接在住艙用餐的「習慣」),空間更加局促。何況荷蘭人實在不多,訓練兩千名專業的海員是十分巨大的壓力。海軍只得在平常維持戰前計劃的艦員人數,形式緊張時再配齊。一切的一切導致重量扶搖直上,原本8350噸的排水量已經變成了9681噸,滿載排水量達到11850噸。為了維持32節的航速,七省級的主機被更新為2座斯海爾德-帕森斯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功率高達82500馬力,相比戰前的型號更加強力。主機變更為4座維克斯浦爾-亞羅三筒式燃油鍋爐;相應地,原來的三根推進軸變為兩根。

正當兩艦恢復建造之時,荷蘭海軍希望將其中的一艘巡洋艦改名,以紀念上一代在爪哇海戰中捐軀的德·魯伊特號。因此居然引發了RDM和威爾頓費諾德造船廠的爭執,考慮到威爾頓費諾德造船廠是上一代德·魯伊特號的出生地,七省號獲得了紀念德·魯伊特的榮耀。鑒於「七省」這個名字過於經典,在RDM建造的團結號被改名為七省號。在此之後的敘述都以此處更改後的名字為準。

建造中的德·魯伊特號,1950年。

七省號下水儀式,1950年。

1950年8月22日,七省號終於等來了遲來的下水儀式;至於已經被德國人「下水」的德·魯伊特號自然無福消受。但是在舾裝過程中荷蘭海軍發現電子設備的進步迅速,原設計的桅杆需要加強以攜帶新型的雷達,後部桅杆的位置遂被移到後煙囪之前,煙囪的上部也發生了變化以避免煙氣影響雷達的使用。在服役時,艦上的主要防空雷達是HSA的LW-01長程對空預警雷達(位於二號煙囪上方的後桅杆頂)與DA-01目標標定雷達(位於前桅杆上),並由獨立的VI-01高度雷達測量目標高度(位於前桅杆上),此外還有ZW-01平面搜索雷達。在服役期間,七省級還加裝了聲納錄音設備,負責監聽蘇聯船艦、潛艇的螺旋槳噪音。

1953年11月18日,德·魯伊特號率先服役;七省號則在12月17日服役。就像威廉明娜(Wilhelmina)女王當年出席上一艘德·魯伊特號服役典禮一樣,威廉明娜女王的女兒,荷蘭女王朱莉安娜(Juliana)也出席了新德·魯伊特號的服役典禮。這也標誌著荷蘭海軍迎來了新的時代,同時七省級俊美的外觀也使得它們成為荷蘭海軍最佳的名片。

1953年服役時的德·魯伊特號
德·魯伊特號服役典禮上朱莉安娜女王和艦員的合影
停泊在阿姆斯特丹的七省號,威武的外形展露無遺。
七省級服役時的側俯視圖,注意40mm防空炮,桅杆和煙囪與1947年的草圖的區別。

重生之後的七省級因為其高大威猛的外觀,成為荷蘭海軍外交訪問的常客,包括1956年七省號和弗里斯蘭號(HNLMS Friesland)及澤蘭號(HNLMS Zeeland)驅逐艦執行荷蘭海軍史上第一次對蘇聯的訪問。由於完工時間過長,七省級錯過了印度尼西亞獨立戰爭和韓戰,平日除訪問之外,還常和卡雷爾·多爾曼號航空母艦(HNLMS Karel Doorman)組成航母戰鬥群,承擔護衛任務。1960年,在摩洛哥的阿加迪爾(Agadir)發生大地震造成慘重傷亡,在附近率領艦隊巡航的德·魯伊特號立即前往協助救災;2000年,摩洛哥政府為所有參加救災行動的荷蘭海軍官兵頒發了集體榮譽勳章。

1950年代就這麼平靜的過去,曾經被認為一觸即發的核戰爭似乎並沒有發生,世界在蘇聯和英美的毀滅平衡之下維持著總體和平。總體上來說,荷蘭海軍對於七省級的性能還是滿意的,雖然其57mm炮故障較多。另外一個比較搞笑的缺陷是瑞典人設計的揚彈井彈藥提升速度太慢,無法滿足主炮的需求(這都是啥啊)。1960年,以埃弗森號(HNLMS Evertsen)為首的三艘荷蘭驅逐艦攔截了三條試圖向荷屬新幾內亞運輸滲透人員的印尼魚雷艇,前殖民地和宗主國的熱戰似乎一觸即發,荷蘭人派遣卡雷爾·多爾曼號入場彈壓,但是一向「帶刀護衛」的七省級並沒有隨行。最終,印尼人通過利用「反殖民」的大旗和英美的吃瓜強行武力吞併了剛剛獨立的荷屬新幾內亞,七省級也喪失了最後一次走上前線的機會。

歷史的輪迴:停泊在碼頭的卡雷爾·多爾曼號和德·魯伊特號,1958年。相隔兩百多年但結局相似的兩個將軍以這樣的方式齊聚一堂令人唏噓。

1958年,美國海軍將重巡洋艦波士頓號(USS Boston)改造為世界上第一艘導彈巡洋艦,艦隊防空進入了導彈時代。同期,荷蘭海軍也對波士頓號上的小獵犬導彈(RIM-2)產生了興趣;在參觀了荷蘭巡洋艦之後,美國人對荷蘭人的防空炮和雷達系統也印象深刻,兩國立即開始探討七省級進行防空導彈改裝的可能性。

在最終敲定的方案之中,七省級將在艦體後部安裝一座小獵犬導彈使用的MK-10 Mod.0雙聯裝導彈發射系統(含彈艙)、兩座支持射控工作的SPG-55照射雷達以及一座負責先期目標標定的SPS-39三維對空監視雷達;為了騰出空間安裝這些系統,後部兩座雙聯裝152mm炮塔、一座57mm雙聯裝防空炮與艦橋兩側的四門40mm高射炮被拆除;此外,後部安裝一座新設計的甲板艙室,用來容納小獵犬導彈的水平彈艙(容量40枚),甲板艙室頂上布置兩座SPG-55照射雷達,以及一個安裝SPS-39雷達的大型三角格子桅;為了配合SPS-39,原本架在二號煙囪上、安裝ZW-01長程雷達的第二號桅杆被拆除,ZW-01改裝在二號煙囪頂的一個平台(降低了高度)。SPS-39是荷蘭海軍引進的第一種三維雷達,能直接獲得目標方位與高度,而不像先前LW-01或DA-01探測到目標之後(只有方位信息),再由VI-01雷達測量高度;因此,七省級防空改裝時拆除了VI-01測高雷達。

安裝小獵犬導彈後的七省號。

荷蘭海軍估計改裝兩艘七省級需要4000萬荷蘭盾的預算,但是同期海軍需要向美國採購P-2反潛機更新老舊的PBM水上飛機。儘管美國願意援引共同防禦支援計劃(Mutual Defence Assistance Program,MDAP)免費提供全套小獵犬導彈,但是預算的超支依舊不可避免。最後荷蘭選擇將德·魯伊特號維持原狀,只有七省號進行改裝。

1962年-1964年,七省號回到它的出生地RDM進行第二次「變臉」,1964年8月3日重回現役,並在11月進行了小獵犬導彈的試驗,結果令人滿意。當時的七省號是荷蘭海軍第一艘具有區域防空能力的軍艦,在歐陸也算獨樹一幟。

七省號航拍照片。
60年代的七省號(右)和德·魯伊特號(左),注意雷達的區別。

改造之後的七省級生涯依舊十分平淡。1964年11月21日,德·魯伊特號和一艘西班牙船隻相撞,這條小船的船齡居然高達80年,在9000多噸的巡洋艦撞擊下立刻沉沒,船上的7人中有1人遇難,其餘的被德·魯伊特號救起。1969年七省號終於執行了一次「作戰任務」,但是目的卻是防止發生暴動的英屬安圭拉島(Anguilla)上的人趁機登上荷蘭控制的聖馬丁島(Sint Maarten)。

時間走向了1970年代,未改裝導彈的德·魯伊特號在導彈時代的價值急劇下降。荷蘭海軍決定增建兩艘攜帶「標準」SM-1導彈的特羅姆普級護衛艦/驅逐艦取代德·魯伊特號,至於攜帶長程導彈的七省號則繼續保留。但是1970年荷蘭發生政府更迭,社會民主工黨上台。由於荷蘭軍費達到預算的五分之一之巨,削減軍費成為政府和民間的共識,龐大的七省級成為了眾矢之的;它們除了威武的外形帶來的威懾之外,作用並不大於通常的驅逐艦,自動化水平的落後導致的人力需求更加是荷蘭海軍的累贅。於是荷蘭海軍遂決定放棄德·魯伊特號,後者在1972年10月12日退役。1974年,伴隨著軍費的再次削減以及特羅姆普級接近完工,七省號也撐不下去了。1975年10月16日,特羅姆普號完工之後半個月,七省號舉行了退役典禮,就此結束了巡洋艦在荷蘭皇家海軍中的歷史。

為埃塞克斯號航空母艦(USS Essex)護航的七省號,1967年。近處是兩架埃塞克斯號上的SH-3海王反潛直升機。
1966年編隊航行的七省號(後)和德·魯伊特號(前)。

雖然七省級的故事在荷蘭結束了,但是南美洲的秘魯正在尋找賣家以替換手上的兩艘斐濟級輕巡洋艦紐芬蘭號(HMS Newfoundland)和錫蘭號(HMS Ceylon),七省級的「熱艦」狀態似乎是很好的選擇。兩國隨即一拍即合,1973年3月7日,德·魯伊特號升起了秘魯海軍旗,更名為格勞海軍上將號,以南美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海軍上將米格爾·格勞(Miguel Grau Seminario)命名。在加入秘魯海軍時其並沒有接受改造。

1975年10月七省號退役,隨即也被秘魯海軍購買。但是它並沒有立刻加入秘魯海軍服役,根據秘魯方面的需求,小獵犬導彈,SPS-39雷達和兩座SPG-55照射雷達被拆除,在後甲板設置了一個直升機起降平台以及巨大的機庫,可以操作3架海王反潛直升機(也可以搭載反艦導彈)。1976年其正式成軍,更名為阿圭雷號(BAP Aguirre),此時其標準排水量已經達到9850噸,滿載排水量高達12250噸。

直升機巡洋艦阿圭雷號側視圖。
阿圭雷號掛滿旗,注意後桅杆上的雷達已經被拆除。
格勞海軍上將號,1973年6月,庫拉索島。

七省級在秘魯的任務主要是巡航和威懾諸如厄瓜多之類有領土衝突的鄰國。但是南太平洋實在是太平靜,自從二戰之後沒有過一次戰爭,兩艘巡洋艦就在和平的氣氛之中慢慢老去。

考慮到德·魯伊特號從未接受改裝,1985到1988年,格勞海軍上將號回到了出生地荷蘭,在阿姆斯特丹海軍船廠(Amsterdam Naval Services)進行大規模改裝,稱為改裝計劃一號(Proyecto de Modernización 01,PM-01)。不知為何,在格勞海軍上將號改裝期間,姊妹艦阿吉雷號接替秘魯海軍旗艦職務,並且在1986年8月7日到1988年2月15日這段期間改名為格勞海軍上將號,直到原本的格勞海軍上將號完成改裝才回復到阿吉雷號的艦名。

格勞海軍上將號此次改裝重點是電子系統,新增的裝備包括:荷蘭信號公司的SEWACO Foresee PE戰鬥管理系統、LW-08長程對空預警雷達與DA-08中程對空搜索雷達、兩座Decca 1226導航雷達、一座WM-25射控雷達系統以及一座配套的STIR-240照射雷達、兩座LIROD-8光電感測器與兩座光電目標標定系統(Target Designation Sights,TDS)、Rapids電子支持系統(ESM)以及Scimitar電子反制系統(ECM)、兩座馬特拉防務(Matra Défense)的Dagaie誘餌發射器與一座Sagaie誘餌發射器、Link Y數據鏈等。武裝方面,移除全部四座雙聯裝Bofors 57mm 60倍徑火炮,八門博福斯40mm防空炮則只保留位於船艛兩側的四座,原本的CWE-610艦體聲納也被移除;剩下的博福斯火炮則改進了控制設備,包括增設信號放大器等。

格勞海軍上將號之後承擔了秘魯艦隊旗艦的任務。1996年,它又在卡亞俄(Callao)的SIMA船廠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兩座OTO公司的雙聯裝40mm火炮,射速可達600發/分。此外在原來布設57mm炮的位置增設了8具奧托馬特反艦導彈發射筒,兩舷各4具。

格勞海軍上將號的奧托馬特反艦導彈(下)和雙聯裝40mm火炮(上,左方圓形物體)。

1999年3月21日,阿圭雷號終於撐不住了,在新世紀的大門前降下了海軍旗,並於次年拆毀。格勞海軍上將號還在承擔艦隊旗艦的使命,孤獨的在太平洋上游弋,在它來到太平洋的時光中,和它同一個時代的產物,例如英國的虎號、美國的紐波特紐斯號、法國的科爾貝號、蘇聯的摩爾曼斯克號以及智利的拉托雷海軍上將號都化成了廢鐵;只有它孤獨的活到了21世紀。2003年格勞海軍上將號還接受了改裝,裝備了從一艘護衛艦上拆下的AN/SPS-6雷達。

服役末期的阿圭雷號
格勞海軍上將號的前主炮群齊射,2004年。這可以看作火炮巡洋艦的最後謝幕。

2017年,秘魯海軍終於決定將格勞海軍上將號退役。在肅穆的氣氛之下,秘魯海軍旗於9月26日被降下,格勞海軍上將號的艦名被一艘護衛艦繼承。

服役末期的格勞海軍上將號。

至此,世界上所有火炮巡洋艦都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從1913年英國的林仙號服役,到格勞海軍上將號退役,現代火炮巡洋艦在誕生104年後走下了舞台。至於它們的直系後代,導彈巡洋艦,除去極少數倖存者之外已經無存。格勞海軍上將號甚至活過了美國最後的核動力巡洋艦阿肯色號(USS Arkansas)。

格勞海軍上將號的退役典禮。

當七省級開始建造之時,它們歷經劫難而不死,見證了火炮巡洋艦的巔峰;當七省級服役之時,火炮巡洋艦還是一個枝繁葉茂的大家族;當它們第一次退役時,它們的直系後代導彈巡洋艦風華正茂;當它們終於徹底退休時,整個家族,包括它們的後代除了極少數之外都已經凋零。它們有點像《百年孤獨》裡布恩迪亞家的最後一代成人,但是它們不需要和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一樣面對慘淡的現實,而是度過了和平的一生,並為整個家族送行;或許,其中的幸運要遠大於不幸吧。

現在,格勞海軍上將號還在秘魯的港口裡靜靜的停泊著,等待著最終的結局。我們只能祈望它能夠頤養天年,見證這段歷史,而不是和《百年孤獨》里的小鎮一樣「被風颳走」,了無蹤跡。

原文鏈接:

百年孤獨——荷蘭皇家海軍七省級輕巡洋艦?

mp.weixin.qq.com圖標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