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 STUDIO [海外紀] 專題欄目

將特邀曾經或現在駐紮在全球海外的設計同僚們

他們有來自於海外頂級建築設計院校的在讀學生

有在著名國際事務所辛勤耕耘的實習生和設計師

也有各行各業有趣的設計工作者

我們將以訪談的形式

跟大家分享他們在海外學習和工作的體驗

跟我們一起

聽聽他們遠赴海外的故事

第三輯 | 景觀學徒的好奇探索之路

來自NUS的95後陳楠

陳楠

新加坡國立大學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95後天秤座

大家好,我叫陳楠,現在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研究生。

其實當時出國也不是奔著新加坡來的(一開始其實想去港大),只是在拿到offer之後仔細考量了一下,想有區別於國內不一樣的學習生活經歷,希望能夠學習紮實的景觀設計以彌補本科教育的不足,在參加了胡志明的studio之後覺得對research做研究感興趣,對非正規城市有些好奇,就決定來新加坡了。

在出國之前做完畢設後,還到RAC打了一個月的雜,參與到運營的各類日常瑣碎雜事中,從另一個角度重新認識了RAC呢!現在在新加坡讀書已經滿一年,這一年多的海外學習生活還是非常充實的。

新加坡作為一個以biophilic design著名的城市,城市中處處滲透著綠化空間,城市區域的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受到保護的大片的中央集水區,滲透在城市中的斑塊狀城市公園和綠地,令人們無時無刻不與自然進行著親密接觸。通過課程也瞭解到,老師們以及各類相關組織都在致力於城市中物種多樣性的保育、城市韌性的研究,一個普通的公園設計常常會涉及到NPark(新加坡國家公園)、PUB(新加坡水資源局)等不同組織的協同,可以說一個城市的自然環境保護少不了多方的共同努力了。

Detail Design Field trip: Clean Teck Park ?陳楠

個人感覺NUS的景觀尤其注重城市與自然協調、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與城市背景相契合,做設計更多考慮功能而不是美學方面(也許是因為大多數都是公共項目),所以注重如何通過research影響設計時的決策。

Topics in Tropical Forest Ecology: Bukit Timah ?陳楠

Planting Design Field Trip:老師帶我們認植物 ?陳楠

NUS的景觀專業這兩年擴招至25人左右,因為老師們考慮在2020年開設本科專業(這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也由於學校教學處於轉型期,學校師資、市場需求有限,所以這兩年畢業生如果考慮留在新加坡,競爭也會相應增大。

在這學期和外國同學組隊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和外國同學做對比,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對於事物的看法也會不同,也逐漸學會包容不同的想法。可能在國內常會被灌輸一些既定的觀念,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現在逐漸辨證的看待問題,就覺得任何想法都值得被尊重。

所以暑假實習選擇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一是在這一學期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經驗常常是設計師容易忽視卻十分重要的靈感來源,二也是因為這學期通過studio瞭解了印度的用水危機,想來曼谷切身體驗一下城市與水的關係。

Bangkok 日常 ?陳楠

非常有幸,這個暑期來到Landprocess實習。很高興遇到了一個不主張加班和熬夜的老闆(希望接下來的日子不被打臉),相比晚上加班老闆更建議我們早上早點到公司工作,目前是朝8晚5,但由於大家的拖延症,基本上都是六七點下班(嘆氣)。工作方式則與studio模式相似,兩位老闆是主創,分別帶不同的案子,每個項目基本由兩三個人組成,在項目過程中則各取員工所長,所以在不同階段都會有其他成員參與進來。

前段時間在看權力的遊戲,週一晚上就是我們的GOT NIGHT,不同國家的同學之間難得的共同話題。最近在曼谷實習,慢慢安排自己的衣食住行,有空會大街小巷裡亂逛,和同事嘗試新鮮事物,企圖混入當地人羣,也總是在街邊小攤點菜時暴露自己。

由於本科參與了挺多工作坊的,所以作品集很多討論到了城市與景觀的關係。到了NUS發現,之前做過的兩個方案一個討論了城市更新過程中的公共參與,一個研究胡志明的flooding都與NUS的studio內容挺相似的。

這裡就選擇一個項目是印度班加羅爾的studio的項目分享吧。我被分到的小組的研究課題是Blue-green infrastructure,場地位於班加羅爾兩個湖泊的接壤處——一條污染嚴重的河流。

Site-Hebbal,Bangalore ? Manasi Prabhudesai

整個studio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去場地之前,大家分為六個小組做research:Land and Planning, Structure and Infrastructure, Green Space and Biodiversity, Water and Geology, Economic and Social Demography, Culture and Community. 最終的成果整合成一本Booklet,在去印度之前列印出來並帶上,就是我們為期兩周的「旅遊指南」了,儘管內容很寬泛,基本涵蓋了studio研究的內容,日後遇到瓶頸時常常回頭翻看,總會找到些被忽視的信息,前期的research還是挺有用的。

到場地之後,發現場地與預期並不相同,衛星圖上模糊的河流,現實中是城市的陰暗面,工廠排放污水,貧民窟人民焚燒垃圾,周邊居民排放生活廢水,也有高檔的高層居民樓在河邊建起,名字還叫Prestige Misty Waters。被稱為City Of Lakes的班加羅爾,有專門為保護逐漸消失的湖泊而設立的NGO組織——Wake the Lake, 但政府單純用圍欄將湖泊圍起來的策略,並沒有起到正面的作用,相反的,人們不受控制的排放污水到河流中進一步加劇了湖泊以及整個水系的污染。在第一天場地考察之後,我們就根據感興趣的方向分成了四個不同類型的場地進行深入的調查:第一個是Low-income community, 第二個是Middle-incomevillage,第三個是Stream and main road, 第四個是Lake and new development.

分組Teams and designsites ? Yun Hye Hwang

我所在的場地Middle-income village主要關注河流周邊中產收入居民的用水狀況。在場地的訪談過程中,我們瞭解到這個區域複雜的供水系統,供水主要分為河流水和地下水,河流水(即Cauvery Water)由政府供給,通過管網從城市周邊輸送至市中心,但一週限定供應兩次的Cauvery Water並不能滿足人們的日常用水需求,大家則逐漸開始鑽井獲取地下水,但依賴地下水並不是長久之計。隨著近年逐漸增加的人口和用水量,地下水已在過去的二十年間沉降了60-80m,在地面水普遍被污染的狀況下,大部分人均從地下獲得飲用水。照這個趨勢演變下去,到2030年,班加羅爾將會成為印度第一個耗盡飲用水的城市,成為繼開普敦和聖保羅之後的又一缺水城市。

Water source within the neighbourhood

?Chen Nan, Isabel Villegas Molina, Manasi Prabhudesai

Insufficiency: Water calculation

?Chen Nan, Isabel Villegas Molina, Manasi Prabhudesai

在場地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所處的區域,處在城市與鄉村的接壤處,房屋均有四五層,有著大片使用率極低的屋頂,和大量未開發空置中的土地,城市的基礎設施比如排水渠都被垃圾和黃土掩埋,污水處理廠的低處理率迫使人們將生活污水排向河道。在這片未來將建成大片居住區的河畔,城市基礎設施要如何滿足未來的需求,成為急需解決的又一問題。

Underutilization: land use and open space

?Chen Nan, Isabel Villegas Molina, Manasi Prabhudesai

在瞭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之後,我們瞭解到場地所處的兩個湖泊接壤的區域,在20年前曾是一片濕地,周邊有著大片的椰子林地和耕地,社區中用於集水的水井Jhalara,Open well,以及用於收集雨水的傳統設施Taanka, 均體現著人們舊時對水資源的保護意識與合理利用。

因此設計策略受到過去水文化的啟發,從充分利用水資源的角度,我們提出Diversify和Reunify的策略,將片區中的未使用空間整合起來。Diversify是將水分為雨水,河流水,灰水和黑水,在不同的空間(各棟房屋,街道,社區空間,和河流的緩衝帶)進行收集凈化和再利用。Reunify則是通過有宗教意義的Jhalara將人們與水重新聯繫起來,通過生產性景觀來重塑人們的社區意識,以及相配套的農貿市場,來引導人們將生活與水重新聯繫起來。

Strategies ? Chen Nan, IsabelVillegas Molina, Manasi Prabhudesai)

通過不斷的試錯與資料收集,我們更加深入的瞭解這片土地,一個自給自足的水系統在社區中所應具有的模樣愈發清晰:雨水在不同的空間進行收集凈化並用以灌溉、儲存,進而補充地下水;灰水一部分經過再利用成為黑水,一部分經過院落、街區的凈化設施被用以灌溉農田;黑水則最後進入沼氣池;而河流作為湖泊的catchment area, 則使用植物修復水域生態系統。

Before and After ?Chen Nan, IsabelVillegas Molina, Manasi Prabhudesai)

整個過程中,最為困惑的階段是在設計階段,老師再三強調的讓我們計算社區所產生的水量(灰水,雨水及黑水),在進行了及其複雜的計算之後,我們發現,計算結果實際上會影響設計師的決策,比如當發現社區產生的灰水量遠大於一年所收集的雨水時,我們需要將更多的土地分配給灰水處理;而當各個社區的空間有限又有大量待處理的灰水時,我們就需要想一些更有效利用灰水的策略(經隔壁生產性景觀studio的同學介紹我們得知了一種傳統的種植方式叫做Banana circle,可以吸收大量的灰水)。

最後的設計仍存在許多有待驗證的地方,但希望整個過程能為班加羅爾未來的規劃產生借鑒意義。個人感覺這次的印度Studio確實是此前參加的胡志明Studio的延續,當時沒有經過場地調研進而對場地瞭解有限,而印度studio的調研過程確實使我對場地的認識深刻不少。當親眼目睹到人們的生活是如何圍繞著水資源而展開,貧窮的人們飲用著污染水,稍微富裕的人們花大價錢買凈化的水,人們在爭相攫取有限的地下水,卻不知水資源會有枯竭的一天,這樣的場景仍是觸目驚心。

? Manasi Prabhudesai

因為簽了政府的SO協議,所以會先考慮在新加坡工作一段時間,然後再做打算吧,畢竟計劃趕不上變化,最終還是會選擇回國的。

當時的申請結果還不錯,收穫了NUS,HKU,POMILI,AHO等Offer,還算滿意。申請過程中面臨學校課業和作品集準備和語言考試的衝突問題,(語重心長)希望學弟學妹們好好學英語,到了國外發現會說比會畫圖重要多了。解決方式就是每天做好時間管理,在不同階段有取捨的做事情。

希望學弟學妹們,消除內心的浮躁,不要給自己的未來設立太多條條框框,享受做作品集的過程,至於結果水到渠成就好,也祝願RAC能逐漸成長為國內清新脫俗的教育推動者,哈哈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