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篇《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刷屏,激起許多議論。

  據有關媒體報道,清華大學曾對2010級的入校學生做過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在該屆生源中,來自農村生源佔總人數的17%,雖然比例較前些年來說不算很低,但是要知道,2010年的全國高考考場裏,來自農村的考生所佔比例是62%。

  難道人的出身,決定了未來人生高度?

  圓桌派有一期正是討論了這個話題,叫“出身,家世決定你多少”。

  主持人竇文濤在討論這個話題時,邀請了紅三代柯藍。

  柯藍,原名鐘好好,她爺爺鍾期光將軍是當年52位開國元勳之一,家世顯赫,但發展至今,自己也道一句不過爾爾。

  她認爲,影響一個人的並非出身,而是家教。

  而主持人竇文濤算是一個鳳凰男,從河北來的他從《鏘鏘三人行》到《圓桌派》,不斷地往上爬,完成了階級的跨越。

  當你把人生這條線拉長來看時,家世固然很重要,但後天努力在個人發展中至少佔據了7成。

  竇文濤還在節目裏講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

  他說,一個做人力資源的朋友,公司來了一羣實習生,他能告訴你這些實習生,誰家是農村的,誰家是幹部家庭出身,誰家是知識分子出身,基本八九不離十。

  第二天去上班,來的最早的是農村那個孩子,儘管他來的早,但是他不太會交往,見人也不會叫。但往往幹部家庭的孩子,一來了就說叔叔辛苦,我給您倒杯水吧。

  好玩的是,稍微有點招人煩的,反而是知識份子家庭的孩子,有點清高,也不太愛跟人家合作。這就說明一個人跟他的成長環境,是有關係的。

  英國人也曾經做過一期深刻的紀錄片,就是BBC電視臺拍攝的《人生七年》。

  導演從1964年開始拍攝的紀錄片系列的第一部。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14個7歲的小孩子,他們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此後每隔七年,艾普特都會重新採訪當年的這些孩子,傾聽他們的夢想,暢談他們的生活。現在,他們已經56歲了。

  從這部偉大的紀錄片可以發現,階級不同,環境不同,會塑造出不同的人。

  在成長道路上的,除了出身,還有其他七七八八的因素,出身更多的只是帶來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我想說的是,孩子的教養、成長跟家風有關,跟家境無關。

  有次外出喫飯,我就被一個父親的家教深深震撼到了。

  小喫店裏只有年紀將近五六十的一對老夫婦兩人操持。大叔負責在後廚掌勺,大嬸負責點單收錢上菜收桌。

  隔壁桌坐下了一對父子。爸爸長了一張很嚴肅的臉,小孩子也就大概四五歲,幼兒園大班的樣子,頭上戴着一頂可愛的卡通小帽子,一雙萌萌噠的大眼睛滴溜滴溜地轉來轉去,神氣極了。

  兩人開始點餐。“軒軒,你要喫什麼?”爸爸問兒子,卻用了一種朋友之間的語氣,所以吸引了我的注意。

  小孩子認真地看着菜單,雖然我懷疑他能認識幾個字啊,好在菜單上有簡單的圖片,不識字總會看圖畫的嘛。然後他就用一種很呆萌的語調說“我要喫這個,還有這個,這個,還要這個。”最後歪着腦袋想了想,補充了一句:“不要撒在上面的那個香菜。”

  “你點這麼多,你喫的完嗎?”爸爸問孩子。孩子很自信地點了點頭。

  爸爸看了孩子一眼,又確認了一遍,加了一個自己要喫的就下單了。

  我在心底撲哧一樂,小孩子呀就是對自己沒有正確的估量,總覺得自己能喫好多好多,其實胃總共就那麼一丟丟大,肯定是要喫不完的。一會兒看他喫不完會怎麼辦。

  喫飯過程安安靜靜的。爸爸出去接了個電話,小男孩越喫越慢,速度從開始的一口一個變成了一口半個,菜也只能一根一根的挑着喫了,很明顯是喫飽了,在強塞。

  粗略掃一眼,桌上至少還剩了一半的食物沒有喫完。

  這時候爸爸接完電話回來了,我以爲這倒黴孩子肯定要挨訓了,這麼嚴肅臉的爸爸肯定會生氣的,說一些“你看你,要這麼多根本就喫不完,浪費了吧!”之類的話。

  結果出乎意料,爸爸並沒有生氣,也沒有訓斥孩子。他很認真地問了一個看似不相干的問題:“你是不是會幫媽媽衝奶粉給妹妹喝?”

  小男孩點點頭。

  “很辛苦的對不對?要放奶粉,還要調節水溫。那妹妹如果沒有喝完,你會不會有點難過?”

  “你看看那個老闆,年紀是不是跟爺爺差不多,還在那裏煮東西是不是很辛苦?還有那個奶奶,又要點菜還要收拾桌子,是不是也很辛苦?”

  小男孩很不好意思的點點頭。爸爸摸摸他的頭,“那以後喫飯的時候,是不是要喫多少點多少呢?”“嗯……”

  “所以我們去跟那個爺爺奶奶說不好意思,不是你的東西不好喫,是我們點太多,好不好?”

  “還可以要幾個打包盒,我們帶回家晚上喫。浪費食物不好。”小男孩欣然同意,搖搖爸爸的手,提出了這個建議。

  從頭到尾,這個嚴肅臉的爸爸都用一種很溫柔很平等的語氣跟小孩對話。爸爸把賬單和錢拿給小男孩,兩個人一起去結賬,小男孩帶着不好意思的神情去跟老闆娘說了幾句話,拿了打包盒把剩餘的食物都仔細打包好。

  一個擅長教育的父親,沒有說教,也沒有盲目的制止,而是耐心地用孩子容易明白的道理讓孩子懂得應該怎麼做。

  我相信,這跟家境出身都沒有關係。窮人家的孩子,富人家的孩子,雖然擁有的資源不同,最終還是要看家庭教育。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說:“教養,就是圓滿的人格。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不惜投入大量金錢精力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省喫儉用買學區房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最大限度地給孩子最好的資源,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教育不只是學校和老師的責任,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

  而且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說教,而是身體力行,成爲孩子的榜樣。

  這一切,跟錢、家境,都沒關係。

  人的出身,決定不了未來人生高度,而家庭教育和人後天的努力,纔是決定命運的最終因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