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二:孩子們專注的眼神是動人的藝術品

第三天, 一早,孩子們就喫過早餐,整束好出門的裝備,嚇了我好大一跳,睡得好嗎?夠嗎?還有一天的「硬」課要上呢,孩子大約還茫然未覺,只是,臉上堆著笑,等我喫早餐,大口喝咖啡,然後,出門。

照例,要先上超巿,備點心,今天,要到羅浮宮,要能長時間耗在裏頭,得先備好喫食。

羅浮宮的課,全靠孟真領著,一大夥人蹲坐著,雖然一直被人驅離,但是,孟真急切地說明眼前目光可及的藝術品的熱情及語言,相當動人!

特別選了「三寶」專心地看:勝利女神、斷臂維納斯,還有,蒙娜麗莎。

孩子們專注的神色,也是動人的藝術品!

除了體驗羅浮宮的大,以及,法國皇室的氣派,我們還討論了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透明的、具穿透力的玻璃帷幕,如何融和古今&東西文化?

離羅浮宮前,逛童書店,很多書都很有設計感,特別是關於藝術,法國人用了很多不同的手法,透過書,讓孩子們親近藝術。

然後,我們一直線走進杜樂麗花園,巴黎那有名的時間軸建築,就在前方直直陳著。我們就走一回:羅浮宮─杜樂麗花園-協和廣場(方尖碑)。

五點多,進協和廣場旁的橘園,有孩子開了小講「莫內的『日出印象』如何成為印象畫派的先趨?」。

看了莫內的八大幅睡蓮畫作,有孩子提問了:這畫是莫內的真跡嗎?為什麼曲著展示,而不似其它畫作的平整?

談了許久,找不到莫內親筆落款的簽名,孩子們總覺得這不是真作;但,也有孩子說,法國人太大膽了吧,如果不是真跡,怎麼敢這麼大剌剌地張掛起來,像寶一樣地展示?!因為大畫作看得出是拼接起來的,有孩子說「大概只有莫內他阿嬤纔敢把他的畫做這樣的處理」…

這一天,張萍(人本屏東分會主任)和我們同行,教我們一種特別的看莫內的畫的方法:瞇著眼看!

果然,看到了光影潾潾!睡蓮,真的好美!

(愛智之旅回來後查了資料,這八大幅大型裝飾畫是莫內的真筆,大約在1920年左右創作,1926年底莫內過世,活了86歲,晚年的莫內一直受到嚴重白內障的困擾。

關於自己的畫作及別人的評論,莫內的說法是:「我老了,隱居在鄉間。我討厭宣傳,討厭採訪和這一類的東西。別人可以談論我的作品,但我的生活與任何人無關。」、「…我親愛的朋友,我要努力刮掉重畫。我面對大自然時,我什麼都想畫,當我真正動起手來,又困難重重。看來,必須心無旁騖,多觀察,多思考,才能達到目的。」)

 

 

 

 

之三:滿心的暖意,孩子,你也有嗎?

第二天, 孩子們還是早早就起了牀,喫了早餐,且等我一面喫早餐,一面商量當日行程。我只好用拜託的了,求他們早上一定要「賴牀」,我擔心他們沒有充份的休息,出了門很快就體力不繼了!

聽我說「要賴牀」,孩子們瞪大了眼,這大約是他們出生以來,聽到的新鮮話之一吧,是的,我強調,「要賴牀」,要讓自己慢慢起牀,才衛生(合乎生理的需要)!還有,重要的是旅行的人要有體力,要知道休息的重要。(有時我像個嘮叼的老太婆(不得已先犧牲一下「老太婆們」)一直交待孩子們,睡前要按摩自己的腳…)

今天,要去蒙馬特。集合地點是聖心堂。

出發前,喬蘭(平日裏她是人本的執行長)為孩子們唱「國際歌」,除了國語,還有閩南語版。我不知道忙忽什麼去了,竟然沒有聽到任何一個音,只好直呼孩子們真的有耳福,這美聲,可是全隊之冠!

就坐在聖心堂前的階梯上課,伴著遊客的各式腳步聲。上的是法國大革命,分三個主題:革命前的法國(麗芬)、普法戰爭與巴黎公社(喬蘭)、法國革命之後(史英)。

這天的課有點特別,我們特別邀請一位左派的法國人,Meunier Christiam,來和孩子們談話,回應孩子們的提問:巴黎的改變、為什麼巴黎巿區內會有乞丐、為什麼路上的情侶可以忘我地吻…。

C先生是孟真的朋友,五十歲的人,卻有孩子一般童稚的臉。年輕時參與過法國1968年的學生運動,目前是紀錄片導演,紀錄法國的文學與文化。

聖心堂的課程結束,我們得了不少特別的「一個法國人C先生」的觀點,我想孩子們最記得的,大約是他說這個革命後據說是人民蓋起來的高高的白教堂,「不過是個奶油蛋糕!」

離開聖心堂,到達利蒙馬特空間,雖然展出的不是達利的經典作品,但,透過這些創作品和達利做第一次接觸,我私自覺得,是夠的!光看照片裏的達利如何玩自己的鬍子,就是有意思的了。

然後,我們去尋找蒙馬特墓園。找到左拉(文學家)、小仲馬和茶花女、楚浮(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墓。

《茶花女》的故事據說是小仲馬的真人實事,在墓園裏尋找兩座墳時,頗有曲折,要一直向人打聽,這兒說的可是法語,現場的我們又哼不出茶花女歌劇的任何一個旋律,眼看著墓園的門將關了,有點急了,好在,費了一些功夫還是找到了。

看到孩子們的些微的感動,兩座墳規模差了不少,而「茶花女」,只23歲。

和孩子們說《茶花女》的故事,說首演成功時,小仲馬打電報給父親大仲馬,說,觀眾反應的熱烈,讓他以為是在父親的傑出作品的演出現場…

大仲馬回給兒子的是:孩子,我這一生最傑出的作品,就是你!

這墓園,還有奧芬巴哈、白遼士,我們只聞其名,沒時間找了。

這一天,回到青年旅館,特別請史老師為孩子們簡介奧芬巴哈、白遼士,還有,史老師用他獨特的嗓音,在戶外餐園,為我們大大聲地哼唱茶花女歌劇中的「飲酒歌」。用「啦」音,以及「哈」音,就能唱完全曲,且贏得孩子們「史英好會唱歌」的讚嘆!

睡前,我自己滿滿的滿心的暖意,不知道孩子們是不是也是?

(關於墓園的教學,可以參考一段電臺節目訪談,還有,愛智小手冊p72「到巴黎為什麼要看墓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