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酒的故鄉。歷史上,大禹“疏儀狄,絕旨酒”;商紂王“酒池肉林”,敗德亡國;戰國時,“魯酒薄而邯鄲圍”;三國時,曹孟德赤壁“釃酒臨江,橫槊賦詩”;晉王羲之蘭亭雅集,“曲水流觴”;唐賀知章“金龜換酒”,李太白“斗酒詩百篇”;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千百年來,酒有過無數善惡悲歡的故事。

  中國是詩的國度,酒和詩從來沒有分離過。在《詩經》裏,酒和詩就相遇了。《周南 卷耳》中,“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開始用酒去慰藉離思和憂傷;《小雅 南有嘉魚》:“君子有酒,嘉賓式燕以樂”,賓主合歡,歌舞昇平。《小雅 伐木》則說“有酒湑我,無酒酤我”。真可謂,一部《詩經》,一罈酒香。

  曹操說,酒是忘憂的歡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白居易說,酒是閒適,“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李新說,酒是生活,“清聖濁賢莫區分,一入愁腸功等倫”;陶淵明說,酒是伴侶,“忽與一壺酒,日夕歡相持”。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詩人大多嗜酒。陶淵明“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李白“斗酒詩百篇”;杜甫“酒債尋常行處有”;白居易自稱“醉吟先生”,歐陽修自號“醉翁”,李清照“三杯兩盞淡酒”,辛棄疾“昨夜鬆邊醉倒,問鬆我醉何如?”。

  在烽火邊關,“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在高山農田,“鼓聲獵獵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亂雲”;在荒村漁港,“閒釣江魚不釣名,瓦甌斟酒暮山青”;在公府衙門,“今日黃堂一杯酒,使君端爲庶民斟”;在鄉村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在花前月下,“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愁悶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高興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相遇時,“相逢意氣爲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離別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在家時,“座中客常滿,樽內酒不空”;行旅中,“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少年時,“神曲清濁酒,牡丹深淺花。少年欲相飲,此樂何可涯”;老年時,“遊人莫笑白頭醉,老醉花間有幾人”。

  在夏天,“炎暑鏖天陣,驅除須酒兵”;在冬天,“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在節日,“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在平日,“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災年,“蝗餘場上禾收薄,酒貴街頭醉客稀”;豐年,“祭餘野廟啼鳥樂,酒賤村墟醉叟多”。

  當皇帝的,“勸得官家真個醉,進酒猶呼萬歲”;做百姓的,“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有錢的,“富人漉酒聚儔侶,酒厚只愁身醉死”;錢少的,“慣飲茅柴諳苦味,不知如蜜有香醪”。

  可以說,無論什麼樣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對象,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對應的酒詩。“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有了酒,詩纔有興致。酒也最傷情,李叔同“一斛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范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有人說“舉杯銷愁愁更愁”,也有人說“美酒如刀解斷愁”,但是,文人才不管那麼多,舉杯把盞之際,一首首精美的詩,裹着酒香,從肺腑中湧出,交匯成詩酒文化的美妙樂章。

  “自古文人愛美酒,酒中自有詩千首”。其實,古人的“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辭飲”,和今人的“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淺,舔一舔”,在文字上雖然雅俗有別,但表達的意趣卻是異曲同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