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周世玲)河南南陽黨報刊發系列文章,稱要復建臥龍崗,此事引發關注。同樣是以“諸葛亮故居”之地自居的湖北襄陽市,近年也以故居為名號,推進隆中風景名勝區建設。

6月3日,新京報記者從南陽市臥龍崗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處獲悉,臥龍崗復建工程中的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景區引水上崗工程已完工,而襄陽方面拒絕了新京報記者採訪。

就“諸葛亮故居”名號,兩地此前發生多次爭奪。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分析,地方政府不應過度介入,如果出於經濟效益而做出此舉,不應得到提倡。

南陽復建「臥龍崗」引爭議 湖北襄陽曾爭奪 新聞 第1張

臥龍崗。南陽市臥龍崗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官網圖

兩地以“諸葛亮故居”為名建設景區

5月31日,河南南陽市當地黨報《南陽日報》刊發“建設全國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系列報道中的第三篇,即《怎樣建好臥龍崗》,此前已報道文章為《為什麼復建臥龍崗》和《復建一個什麼樣的臥龍崗》。

系列文章中指,臥龍崗系諸葛亮曾居住之地。文中稱,南陽市委市政府提出目標,“恢復臥龍崗、創建5A級景區”,將建設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作為“建設國內知名的文化旅遊目的地”的標志性工程。

南陽方面的臥龍崗規劃思路包括,以臥龍崗、武侯祠、漢畫館及其周邊1平方公里區域為重點,以“一人一崗一館一祠”為核心,以文化保護、生態修復為基礎,以“顯崗”“滲綠”“智城”為理念,系統恢復臥龍崗生態原貌,全面提升武侯祠和漢畫館兩大景點,建設集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為一體的躬耕紀念地,打造5A級景區。核心區總用地面積約176.46公頃。

文章中稱,按照既定時間節點,臥龍崗武侯祠文化園景區引水上崗工程將於2019年6月底前完工,武侯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街區10月底前將基本建成,臥龍路穿崗段12月底封堵改道分流,臥龍崗復崗植綠躬耕紀念地公園年底前基本建成。

新京報記者6月3日從南陽市臥龍崗文化旅遊產業集聚區管理委員會處獲悉,引水上崗工程已完工,展示街區項目開展的手續則仍在辦。

除了河南南陽市,湖北襄陽市也以“諸葛亮故居”自居,並推動景區建設,近年來,湖北襄陽市推進古隆中景區的5A級景區創建,並發布《隆中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修編)2015-2035》。

就相關進展,新京報記者3日下午聯系襄陽市旅遊相關部門的宣傳負責人進行了解,未獲回應。

專家:地方政府為經濟效益而爭奪名號不應得到提倡

公開報道可見,河南南陽市和湖北襄陽市此前多次表態認為自己纔是諸葛亮隆中隱居、劉備三顧茅廬等歷史事跡的發生地。

從史籍看來,雙方的觀點各有依據。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道:“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而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明確記載“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進入新千年以來,兩地就“諸葛亮故居”之名多次發生爭奪。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語文教材重新收錄《隆中對》,文中加註稱:“隆中,山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出師表》文中也對“南陽”註解為:“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陽一帶。”據澎湃新聞此前報道,教材註解引發南陽當地不滿,南陽市方面甚至舉行萬人簽名的抗議活動。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對兩地隔幾年就“爆發”一次名號爭奪有所耳聞,就其認為,地方政府不應該過度介入“諸葛亮故居”的認定。

“從現有知識和理論來看,大家都有依據自認為是‘諸葛亮故居’,確切的認定需要學術界介入探討,而不是政府介入,這樣更為合適,不然會影響政府形象。”在汪玉凱看來,如果出於經濟效益而有意進行名號爭奪,政府這種行為不應該得到提倡。

新京報記者 周世玲

編輯 郭琛

校對 柳寶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