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供貨難到發貨難:國內最大Apple出口商發貨近乎停擺,訂單較往年驟降四分之三

疫情還在持續,國外不要貨,國內再努力又能怎麼辦?

“現在Apple出口基本上全停了,目前孟加拉還在發貨,菲律賓也稍微發一點貨,但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等主要出口市場基本上都不怎麼發貨了。”

作為中國最大Apple出口商——山東佳農誠信果業的總經理姚心省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指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正為其公司帶來第兩輪衝擊,“第一輪是中國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那時主要是供貨難:國外有需求,但我們不能供應,這一階段大概會影響我們1/3的訂單。”

他表示,進入3月份以後,國內開始正常復工,然而,國外疫情迅速蔓延,外部需求驟降,各國封城、封路等措施也打斷了正常貿易的鏈條,進口國裝卸、送貨、銷售等環節不暢,部分國家貿易流通體系陷入停滯,這將使其公司損失至少四分之三的訂單。

此外,尼泊爾停發了進出口許可證,科威特禁止進口中國水果,印尼進口中國Apple的配額也遲遲未正常下發,菲律賓等國要求限製中國船隻靠岸也增加了外貿企業的運費成本,拉長了回款週期……這些貿易限製措施也使得疫情之下的水果外貿企業雪上加霜。

外貿企業遭遇疫情二次衝擊

姚心省向21世紀經濟報導介紹,2019年佳農的水果出口額為人民幣4億多元,摺合美元6000萬,不過由於去年中國Apple價格太高,出口量比正常年份要少一些,按往年經驗看,正常年份裏這家企業每年的水果出口額為6個億,摺合八千多萬美元。

不過據其初步統計,即便1月並未受到疫情明顯影響,這家公司1-2月份也只實現了大約700萬美元的出口銷售額。

今年初的這次疫情對水果外貿企業的衝擊可能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2019年,姚心省與國家Apple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產業部主任楊傑發表在期刊《中國果樹》上的一篇論文曾指出,目前,中國Apple出口的主要市場是東南亞地區,這些國家不適宜種植Apple,需求客觀存在;中國又具備區域優勢,運費低、船程快;同時這些國家華人較多,比較喜歡富士Apple。為鼓勵Apple出口,從2018年11月開始,中國Apple出口退稅率從5%提升到10%。因而總體判斷是:未來中國Apple出口數量仍會保持穩定或穩中有增的趨勢。

然而,進入2020年以來,疫情為中國水果外貿企業接連帶來巨大的衝擊以及不確定性。

姚心省指出,第一輪衝擊是供貨難,在中國疫情比較嚴重的時候,國外有需求,但國內不能供應,2月20號以後,國內各個環節開始逐步復工,但很多工廠不能開工,或者開工之後,由於人員流動限製無法達產,這一階段大概會影響其公司三分之一的訂單。

第二輪衝擊則是發貨難,進入3月份以後,國內開始正常復工,現在國內基本上已實現完全復工,訂單履約已經不存在問題,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是國外訂單在減少。隨著國外疫情迅速蔓延,外部需求驟降,各國封城、封路等措施也打斷了正常貿易的鏈條,這大概將使其公司損失至少四分之三的訂單。

“開始的時候是我們客戶有需求,中國不能生產。現在我們能生產的時候,國外又不要貨了。我們被連續傷害了兩次,而且疫情的影響是在逐步加深的。”姚心省說。

他介紹,中國的Apple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歐洲、中東地區,近期以來,上述地區疫情迅速升級,各國紛紛封城,管控措施不斷收緊,消費者都出不來,國外消費銳減;另一方面,水果到進口國後需要有人裝卸、送貨、銷售,現在這些人都不上班了,海關人員也要放假,進口國的貿易流通體系陷入停滯,流通不暢也必然會影響了貿易量與訂單。

展望全年,姚心省認為,疫情將對全年的水果出口產生巨大的衝擊,而且隨著疫情的不斷髮展也存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他認為,疫情如果能在上半年結束的話,和正常年份相比,今年水果出口總量可能會損失1/4,“我1月份沒受影響,等於2-6月5個月的訂單與貿易量會受損,因為上半年相對是淡季,其影響相對可控。”

現在的問題是:國內疫情已控製得很好,但很難確定國外疫情能在6月份前結束,進而恢復正常貿易。“如果6月份疫情仍然結束不了,甚至下半年八九月份也結束不了,那麼疫情的衝擊就非常大了,因為下半年是出口旺季,(疫情對於全年出口額的影響)可能會達到二分之一以上。”姚心省說。

貿易限製措施“雪上加霜”

而讓佳農等外貿企業業務雪上加霜的是,不少國家針對中國的食品、農產品出口出臺了一系列貿易限製措施。這些措施多大針對中國的肉食、水產等產品,但也有不少國家將限製範圍擴大到水果、蔬菜等領域,乃至所有類型的食品。

姚心省的公司未能倖免,“不少國家都對中國水果採取了限製措施。比如,尼泊爾直接把給水果出口企業的(進出口)許可證給停了,等於是直接不讓進口了,不發許可證後,我知道的就是直接停了近一半的業務;科威特也不允許進口中國的水果了;然後,印尼進口中國的Apple配額也一直沒有正常下發,也等於是變相地停止進口。 ”

此外,受疫情影響,各國針對食品領域升級的檢疫措施也增加了外貿企業的成本。姚心省舉例介紹,菲律賓要求來自中國的船隻從中國離港那一天起到菲律賓後必須超過15天才能靠岸,然後還要對船員進行進行多次體溫檢測,直到完全沒任何風險後才能正常卸貨。

“這拉長了船期,本來一星期就到貨了,現在要在海上等著,這必然會抬高企業的運費成本,也增加了時間成本;而且正常情況下,貨到就能提貨付款,現在因為不能正常提貨,付款週期也被拉長了。”

這並非一個個案,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曹德榮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指出,食土商會不少會員企業在進出口貿易環節因為各國的貿易限製出現船舶延期、取消航線等情況,希望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均能在食品農產品貿易領域保持克製和冷靜,依據科學的風險評估做出最終的管製措施,不要盲目採取非必要的貿易限製措施。

他指出,依據《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議》,即《SPS協定》,各國限製措施的實施方式不得構成在情形相同的成員之間進行任意或不合理歧視的手段,或構成對國際貿易的變相限製,世界各國也不應對食品農產品貿易另眼相看。

國外訂單銳減疊加貿易限製措施頻出,不少食品、農產品企業面臨較大的困難。

以Apple為例,2018年我國Apple主要出口國家為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俄羅斯(按出口額由高到低排序),上述不少地區都對中國採取了貿易限製措施。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Apple生產大國,也是頭號Apple出口大國,2017年中國有133萬噸Apple用於出口。分省市看,山東出口Apple49萬噸、甘肅出口Apple9萬噸、雲南出口Apple8.5萬噸、新疆出口Apple7萬噸、廣東出口Apple6.4萬噸。Apple主產省分別是陝西、山東、山西、河南、甘肅、遼寧、河北、新疆、四川、雲南、江蘇和寧夏。疫情衝擊下,不少地區的Apple生產與出口或遭重創。

Apple是中國水果出口中數量最大的品類,獨佔中國水果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Apple之外,目前,中國的梨、桃、柑橘、獼猴桃、棗、西甜瓜、草莓、葡萄、石榴、櫻桃等果樹產量均位居世界第一,多類品種上中國也是頭號出口大國,這些品類也都遭受著疫情帶來的同樣的衝擊。

“水果外貿企業肯定都是很睏難的,企業不能正常運轉,不過工資還要照發,比如我們貿易公司,訂單和業務受損,但員工的工資和五險一金都還是要交的;我們下面的工廠也很睏難,他們也有工人,有些工廠上班就有工資,不上班就沒有工資。”姚心省說。

值得慶幸的是,Apple保質期相對較長,在0℃到-2℃的溫度下能夠長期保存,姚心省大可以等待疫情拐點的出現,然而,不少其他食品則有嚴苛的保質期限製,如果疫情長期持續,後期或將面臨更慘重的損失。

“疫情發生以來,政府等各方在復工等方面也對企業提供了很多幫扶措施,但現在最關鍵的還是國外訂單過不來,疫情還在持續,國外不要貨,國內再努力又能怎麼辦呢?”姚心省不無焦慮地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