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雲掌財經 馮越

四個輪子、兩部沙發、一個鐵殼,世上汽車本沒什麼區別,買的廠多了,才能發現亮點。

這句話送給李書福再合適不過。自1997年涉足汽車行業,到2010年入股沃爾沃集團,吉利花了十餘年才認識到,既想走出國門,又想節約省錢,這樣的念頭恐怕難以實現。

收購專家

彼時國產汽車苦於技術劣勢,雖說在低端市場賣的風生水起,可稍往上走就顯得後繼乏力,吉利存在同樣的尷尬。作爲國內民營汽車企業家第一人,李書福對吉利的要求向來是堅持平民路線,然而今時不同往日,隨着公司發展以及汽車市場的快速飽和,不管是戰略佈局還是產品定位,都需要儘快做出改變。

收購沃爾沃,爲吉利“出國”提供了一把鑰匙。

引入先進技術彌補自身缺陷,通過密切合作完成優勢互補,此後許多年,吉利成了汽車行業赫赫有名的“收購大戶”。

2013年2月,吉利斥資1104萬英鎊徹底收購英國錳銅控股業務與核心資產。

2017年5月,吉利收購DRB旗下寶騰汽車49.9%的股份以及英國老牌豪華跑車品牌路特斯(蓮花)51%的股份。當時業內流傳這樣一句話:你以爲吉利想要的是蓮花?它想要的是整個東南亞。外界普遍認爲,寶騰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汽車公司,吉利收購寶騰,便能充分利用當地政策優惠打開東南亞格局。

2017年6月,吉利收購美國硅谷三大飛行汽車公司Terrafugia,行業頭條赫然寫到:李書福正着眼於未來科技。

2018年2月,吉利斥資90億美元將自己與戴姆勒集團綁在了一起。至此,李書福成爲戴姆勒集團最大的單一股東,我們也得以見證平價車企一路走來的“屌絲逆襲”。

外界看來,入股戴姆勒不過是個開始,今後不管是電動出行還是未來汽車,都需要雙方更加深入的合作。

再度牽手

果不其然,2019年3月28日,吉利宣佈與戴姆勒成立合資公司,在全球範圍內聯合運營和推動smart品牌轉型,致力於將smart打造成一個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

消息公開不久,便被頂上了微博熱搜,對於常年冷清的汽車行業而言,這算是難得一見的大新聞。

報道指出,吉利和戴姆勒奔馳將在中國成立一個50:50的合資企業,共同生產Smart,2019年底前合資企業正式成立。

從入股50%的傳聞,到組建股比對等的合資公司,種種跡象表明,雙方要光明正大的“在一起”。

Smart作爲司戴姆勒旗下的小型汽車公司,其產品在全球40多個國家都有銷售,雖說在國外銷量一般,在國內卻取得過不錯的成績。2018年,Smart品牌在中國的銷量達到2.8萬輛,同比增長12%,與2017年銷量8.6%的同比增幅相比,增速保持着進一步的提升。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品牌,卻盈利方面極其窘迫。有消息稱,Smart品牌自1998年創立以來,21年間從未盈利,不僅沒賺到錢,還處在長期虧損當中。截至目前,Smart品牌累計損失近百億歐元,年損失在5-7億歐元左右。

現如今,國內電動車發展勢頭正盛,寶馬MINI已經選擇長城,作爲戴姆勒旗下電動化的先鋒,Smart也迫切需要外人來拯救。

找來找去,李書福都是最合適的人選。

吉利的“小車情懷”

相比SUV市場爭強鬥狠的國產車企,吉利有着頗爲難得的“小車情懷”。

2004年,微型車的異軍突起引發了汽車市場曠日持久的價格戰,雖說一年之內銷量暴增,但小轎車的價格已被壓低至3萬元以下,車企利潤大幅下滑。

李書福知道,毫無底線的降價始終不是長久之計。那時起他便與smart接觸,希望通過收購技術平臺的方式提升吉利在微車方面的技術實力,只可惜後來價格沒能談攏,雙方的聯繫也就此中斷。

直到2018年,吉利成爲戴姆勒最大股東,二者得以再續前緣。

李書福對戴姆勒的電動技術可謂“垂涎已久”,在電動車領域,戴姆勒佈局廣泛,其產品包括奔馳EQ電動車子品牌、奔馳B級燃料電池車,且在中國與比亞迪、北汽都有合作。smart的引入將有助於吉利提升技術、資源、人才、品牌等各個方面。

去年7月,老對手長城汽車與寶馬聯手,成立全新合資公司“光束汽車”,並將寶馬MINI純電動的國產計劃納入規劃,此舉一度讓吉利汽車落入下風。好在如今有smart扳回一局,大家重新回到同一起跑線。

另有深意

吉利迫切複製寶馬與長城的合作,而據相關人士透露,除了拯救Smart品牌,實現首次盈利之外,戴姆勒的做法其實另有深意。

長久以來,Smart一直飽受高成本困擾,而吉利卻在低端車領域打拼多年,低成本造車可謂駕輕就熟,即便拋開最大單一股東的身份,吉利的經驗也足夠解燃眉之急。不僅如此,在衆多國內車企中,如吉利一般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其實寥寥無幾。近些年,吉利汽車頻繁擴張,將衆多海外品牌收入囊中,從戰略到實力,都值得外企信任。

更何況,作爲空間更緊湊的小型電動車,未來難免會涉及共享出行領域。早在2015年,吉利便積極探索移動出行服務,同年成立的曹操專車已然成爲移動出行領域的主力軍。官方數據顯示,曹操專車註冊用戶量超2000萬,日均活躍用戶110萬。

有消息稱,戴姆勒一直想要增持北京奔馳,但談判毫無進展。背後有地方政府撐腰的北汽,態度強硬拒不讓步。戴姆勒和吉利成立出行公司、出讓smart股權都是一種變向的施壓。

這一說法尚未得到確認,但在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的前一天,北汽與戴姆勒相當低調地完成了對合資公司北京奔馳的增資計劃,可股比仍是原來的股比。目前,北汽集團和戴姆勒對北京奔馳的持股比例爲51:49,同時,戴姆勒擁有北汽新能源3.93%的股份。

股比開放之後,外資車企提升股比的念頭已是昭然若揭,早年北京奔馳是業界猜測最多的車企之一,只可惜晚來一步,想複製華晨寶馬的成功已是難上加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