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一上臺,全球金融市場可謂是風生水起。大宗商品暴漲,債券市場大跌,股市創新高,美元創新高,對於大眾的心理預期可見一斑。川普的幾個重要政策大致是:5000億美金的基建,美元的加息,國內中低階層的減稅,嚴格的移民政策,加大進口關稅的幅度,解除針對華爾街的政府金融管制。然而在這一系列的連鎖效應之下我們應該如何冷靜的去思考其中對於中國經濟的影響呢?

第一點, 基建預期下的通脹問題。

因為市場預期5000億美金的基建要打造全美國最牛逼的交通網,需要用到大量的工業品,政府要源源不斷地將大把的鈔票投放市場,從而形成通貨膨脹。一時處於溫和上漲的大宗商品瞬間像是脫了韁的野馬一樣90度垂直上漲。這裡最為典型的例子是有色金屬銅的價格從一噸37000元一週扶搖直上50000元每噸,幾年的價格跌落一週就收回失地。然而,美國的基建政策真的有我們預期的那樣強大嗎?這裡有一些疑問我們需要冷靜思考一下,美國搞基建和中國搞基建有什麼區別?這裡就要分析執政黨的效率了,中國修個路修個橋什麼的可以立馬開工幾個月就搞定。在美國呢?先計劃一下,再表決一下,再複議一下,再再論證一下好了開始吧,5年能好已經算快。所以說中國需求會立竿見影,美國需求是長線需求不能對短期抱有太大指望。

第二點, 減稅政策

企業減稅方面:美國企業目前現金流非常充裕,過去每年回購股票的金額都在5000億美元以上,加上現金分紅以後每年超過1萬億美元,而美國企業每年的總投資大約在2萬億美元,每年新增的投資額只有700億美元左右。所以說在減免企業納稅的情況下,企業會更傾向於回購股票而不是用來投資。因為目前經濟低迷,缺乏有效的投資機會。

個人所得稅方面:川普的減稅計劃將美國聯邦個人收入所得稅稅率由七檔簡化成12%、25%和33%三檔,但是按照這個方案,如果減免的項目不變,那麼實際上窮人的稅率將從現行的10%上升到12%,中產階級的稅率保持在25%左右不變,真正大幅減免的是富人,稅率從39.6%降到33%。問題是富人的消費意願本來就有限,所以減稅對消費的幫助似乎也有限

第三點, 移民與貿易保護主義

特朗普要遣返美國境內的1100萬無證移民,甚至要在美墨1100公里的邊境線上築一道10-15米高的混凝土牆。而來自墨西哥的移民由於沒有醫保、稅收等成本,所以在美國提供了很多廉價的服務,比如裝修、鐘點工等,通常比白人正式工提供的同樣服務便宜一半以上(雖然質量不能保證),因此如果遣返移民,那麼白人的服務也會漲價。

而貿易保護就更不用說了,減少中國、墨西哥等便宜商品的進口,那麼美國國內的消費價格肯定會上升。

第四點,解除政府金融管制

因為特朗普要廢除「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Frank),甚至取消禁止銀行從事自營交易業務的「沃克爾規則」(VolckerRule)。而前者出臺是因為美國部分銀行的高槓桿導致了金融危機,所以其廢除有助於提高美國銀行的槓桿率和資金運行效率,而放開自營交易也可以讓銀行在對沖基金、PE和衍生品投資中獲利。所以可想而知未來的金融市場勢必更加動蕩,因為這些華爾街巨頭會像鯊魚一樣在市場中廝殺,為了他們自己的利益而發明更加後患無窮的金融衍生品。

第五點,美元加息

首先美元的加息會讓美元資產更具有吸引力,從而導致資本從發展經濟體重新迴流美國,而這一點從發展中國家的股市大跌已經得到證實。

由於通脹預期升溫,大家對美聯儲加息的預期也明顯上升,基本上都認為美國12月加息是板上釘釘,而明年可能還會有1到兩次加息。基於加息預期,大家對債市普遍比較謹慎,而10年期美債的收益率也從前期最低點上行了100bp左右到了2.34%左右。加息之後,美國國內融資成本上升又會制約投資。

總的來說,

四季度這一輪的商品價格上漲其實和特朗普的新政關係不大,因為美國的基建推進會很慢,而美國發展的本質是增加商品的供給,也對價格不利。我們認為本輪國內的商品通脹是一個短期行為,是由於供給側改革限制了商品的供應加上需求端房產信貸與地方信貸創造的短期需求拉動,然而價格回暖又會回復產能的供給所以是不可持續的。原因就在於國家已經意識到靠地產驅動的資本泡沫的危險性,現在已經將二套房首付提升到7成,貨幣貶值帶來的經濟效應也並不明顯反而又會加大國內房價的泡沫加上特朗普將中國劃分為匯率操縱國這種短快長痛的經濟政策應該會被取代。中國接下來的經濟增長應該是在基建與國企改革中完成,然而這又是一個短期不見好長遠來說發展的比較健康的方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