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曾是漢朝末年最強大的一位諸侯,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袁紹正是關東聯軍的首領,即使曹操和劉備,這時也要乖乖的叫袁紹一聲盟主。史書記載,紹治理河北政寬,百姓德之。這說明袁家勢力在河北一帶是很得人心的。但是袁紹死後,袁家勢力卻很快分崩離析,這就說明瞭一個問題,袁家勢力是靠着袁紹的威望得以存在的,袁紹一死,政權也隨之分崩離析。

  和袁家勢力非常類似的是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奪取益州後,靠着劉備強大的人格魅力,收服了益州人心。益州舊臣法正,李嚴等人都惟劉備馬首是瞻,後來諸葛亮北伐,李嚴怠慢大軍的糧草,就足以說明李嚴對諸葛亮並不心服。如果劉備在世,李嚴根本不會這麼做。可見劉備和袁紹一樣,都是政權的精神領袖。

  劉備和袁紹的遭遇很相似,比如袁紹去世前,曾遭遇官渡慘敗,劉備去世前,同樣遭遇夷陵之敗。官渡之戰,袁紹損失十萬兵馬,夷陵之戰,劉備損失五萬精銳,對各自的政權來說,都是元氣大傷。而且當時劉備所面對的局勢,甚至比袁紹還要惡劣,官渡之戰結束後,袁紹回到冀州,又陸續掃平了各地的叛亂,穩固了冀州的局勢。但夷陵之戰之後,劉備卻在白帝城一病不起,根本就沒能回到益州。

  再加上夷陵之敗已經不是蜀漢的第一次敗績,關羽失荊州,蜀漢已經損失了八萬精銳和大片土地,夷陵之敗和劉備的去世,無疑使蜀漢政權雪上加霜。這時蜀漢所面對的局勢,其實和袁紹慘敗後差不多。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一句話,也足以證明這一點。諸葛亮這樣寫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用危急存亡四個字,形容了當時的困境。但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袁家勢力面對剛剛崛起的曹操,仍舊很快滅亡,而蜀漢政權面對統一的北方強敵,卻維持了40年,這是怎麼回事呢?具體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正確的選擇了繼承人。劉備臨終前,命長子劉禪繼位,這在客觀上維護了蜀漢內部的統一,在受到外部進攻的情況下,可以一致對敵。而袁紹死後,繼位的卻是幼子袁尚,幼子繼位,名不正言不順,因而造成了袁家兄弟間的不和,最後被曹操各個擊破。

  第二,輔政大臣能力強。劉備死後,牂牁太守朱褒,永昌太守雍闓,越雋夷王高定全部造反,蜀漢幾乎喪失了一半國土。幸好丞相諸葛亮是一位足智多謀的能臣,對內政外交軍事都非常精通,他對內穩定各派勢力,帶兵平定叛亂,對外重新交好東吳,共同抵禦曹魏,從而保障了蜀漢政權的穩定。而袁紹的謀士,雖然也不乏能臣,但他們並沒有諸葛亮這種大局觀念,袁氏兄弟內訌之後,袁紹的謀士也馬上分成了兩派,互相內鬥,結果導致政權很快瓦解。

  可見,劉備臨終前的情況其實和袁紹差不多,都是留下了一副爛攤子,只是蜀漢很幸運,有諸葛亮和一班對劉備死忠的大臣拼命輔佐劉禪,這才使得蜀漢政權又延續了四十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