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這個話題很久了,但是遲遲沒有動筆,一是因為不好寫,其次是因為我自己還在不斷練習中。這是一個不太好講但又非常非常重要的認知升級,我盡量講清楚。

「受害者」思維(Victim Mentality) 這個提法相信大部分人並不陌生,而且也並不會把它跟自己掛鉤起來--沒事兒幹嘛把自己當受害者啊?

除非有些人真的有童年陰影、家庭不幸或恰逢過生重病、遭大難,以至於他常常把自己現在的問題歸結在過去的不幸遭遇上,自憐自艾,形成一種思維定式。這確實屬於典型的受害者思維。

然而,一般人誰會有這些啊!因此,受害者思維跟我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如果你是這樣想,那麼且慢,請繼續往下看。

先來看看受害者思維有哪些特徵(總結自谷歌、維基百科

等,表現為以下其中之一或者所有特徵):

他們認為自己受到的傷害或不公平對待,都是別人或者客觀環境造成的

「不是我的錯」,是他們對自己不公境遇的本能反應,因此他們也沒有責任去阻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他們為自己的境遇尋求他人的同情他們常常抱怨、責備,表現得比較消極和被動,甚至沒有希望他們表現出的抗壓和反彈能力(resilience)很差

已經有些人中招了吧?還有一部分倖存者,我們再來看看--

受害者思維的人,並不都是看起來像受害者--悲觀、消極,弱勢的一群人。相反,他們很多人能力很強,具攻擊性,事業心強。但是在他們強悍的外表下面,有些聲音值得注意:

「這次升職為什麼是他不是我?」

「這個項目基本是我在做,但功勞卻被老闆全拿了去!」「這個新來的下屬真是太笨了,我都教了很多遍,他還是按自己的那套,我真是氣壞了!」

受害者思維的人,也並不是跟祥林嫂一樣,見人就把自己的遭遇講一遍。這些「受害者」可能完全不揭自己的傷疤,你問他最近怎麼樣,他說挺好的。

這些人,往往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陷入了受害者思維。然而他們可能因為一件小事就生氣或憤憤不平。

堵車生氣,排長隊生氣,加班生氣,讀到一個壞新聞也令他生氣。。。

還有些」受害者「,是面無表情的,做什麼事都沒有熱情,沒什麼事讓他開心也沒什麼讓他不開心。總之,他好像把自己對外界的反應麻木了。

相信我,這類人也是受害者思維,麻木自己是他們對所處環境的一種反應方式。其實是逃避。

說到這裡,應該又有一批人中槍了。

其實我也通關到這裡,還活著。然而接下來這條,讓我被擊中--

受害者思維的人,常常會起來defend,為自己辯護。

我是在一次粹不及防的情況下,被我的教練指出來--你是victim。

彼時,我在紐約參加教練學習的第一堂課上,解釋自己為什麼來學coach:「我過去在新加坡創業,做自己喜愛的教育項目,但是因為家庭的緣故,不得不移居紐約。其實我並不想來,但是沒辦法嘛,家庭第一,我還是屁顛屁顛來了,沒覺得這是犧牲。但是在這裡職業選擇不如在亞洲好和多,亞洲市場我更懂,經驗也多,blabla。。。」

這個說法,有什麼錯嗎?不是很正常嗎?怎麼就是受害者思維了?

當時,我確實不明白。直到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或聽到這條----

當你在某件事上覺得defensive,要起來解釋或辯論一番,以獲得認同或同情,那你很可能是在這件事上持「受害者」思維。

這樣的例子還包括:

你的新項目被同事摘出毛病,你心裡不服氣,要找他理論一番去。

你的另一半對你教育孩子的方式有不同意見,你立馬起來跟他/她反駁。

以及我現在,正在寫一篇認為你很可能有受害者思維的文章,然後你可能被冒犯,起來跟我在評論區吵架;以及我的文章被人反對,我不服氣,要跟他辯論。等等。

很多人覺得,這是正常的辯論啊,有時候事情是要解釋,或者陳述清楚的。

我不否認啊。但最重要的區別在於--- 以上情形中,你的情緒控制權在「別人」手裡。哪怕對方並不知道也不想這樣,但是你的思維定式告訴你,必須有人對此負責。

總結一下,受害者思維的人對環境的反應有抱怨、責備、隱藏、逃避、憤怒以及解釋與辯護。

我們講了這麼多判斷受害者思維的要點,目的並不是讓你承認自己是受害者。。。那麼簡單。

而是更要讓你知道它的危害--它會不知不覺地消耗你。

對於常常抱怨和責備的受害者,用Brene Brown在「Daring Greatly」中的定義,「Blame is simply the discharging of pain and discomfort」。意思是說,你所有的痛苦和不爽都跟自己沒關係,源頭不在你,在於環境,在於造成這個結局的其他人身上。因此你把本應可以屬於你的事情,就這樣交了出去,「你來負責吧!」

所以,你變得powerless(沒有力量),因此也不會有改變現狀的動機和力量。

「這不是我的錯」,是受害者思維的人常常講的一句話。他們很少願意主動為現狀負責任,任何不好的結局,他們都能為自己找到開脫。

因此,在別人眼裡,他們不值得信賴和依靠(reliable)。

還有些受害者思維的人,覺得全世界都欠他的。這樣的人,很容易變得自私起來。與他人的關係也會變得緊張。

我承認自己時不時會落入受害者思維的圈套。有時候也扮演Rescuer(拯救者)和Persecutor(加害者)的角色。

這裡要提到David Emerald的「Dreaded Drama Triangle」(下圖)。有時候我們自己是受害者角色;有時候為身邊其他的受害者擔任「拯救者」的角色,告訴他們 「這確實不是你的錯」 「你會沒事的」 「你很棒」;有時候我們自己也會製造出更多的 「受害者」。

好像一個舞台,在這裡上演的是充滿悲情、憐憫、抑鬱色彩的劇。循環往複,讓人窒息。

相信以上任何一個角色,都不會有人很開心地去演。也許你樂意做拯救者,那麼如果你身邊每天圍繞著一群受害者需要你安慰和「餵養」,你會開心嗎?

那麼怎麼辦?才真正到我們的重點,發現文章已經不短了。長話短說吧---

首先,內觀一下自己,問自己幾個問題--

「我是受害者思維嗎?」

「我在抱怨什麼?」 「我有什麼情緒?我覺察到身體上有哪些反應?」 「誰在掌控我的情緒?」 「為什麼我會這麼想?它對我有什麼影響?」

以上我嘗試在用教練的方法(Ask Powerful Questions),教大家做一些自我coach,目的還是在於增加覺知(awareness)。

其次,意識到自己(或者在某件事上)有受害者思維後,接受這個事實。不要隱藏和逃避,更不要憤怒和責備。

沒錯,隱藏、逃避或者找rescuer(拯救者)抱怨尋求安慰,是可以解決一時的不快,但是很快你就陷入另一個受害者圈套,周而往複,不解決根本問題。

然後,重新program你的思維。承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遭遇都是事實,是不可改變的。但是我們可以改變看待它的方式---這些遭遇是我們人生經歷的一部分,它們都在參與塑造現在的我,一個更具抗壓和反彈力(Resilient)的我。所以,我不再是受害者,我是倖存者!

同時,改變你的聚焦點(focus),從自己身上轉向其他人的身上。當你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對別人的故事感興趣,也願意為其他人服務的時候,你就會慢慢走出受害者思維的囹圄。

最後,也是重點中的重點--Be Vulnerable。我們前面提到的那些情緒,那些解釋和辯論,它們發生的時候不可阻擋,這是人的正常反應,我們難道要生生把它吞下去,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嗎?

當然不是。你可以打開「脆弱者」思維(vulnerability)這個頻道。所謂脆弱,就是易被攻擊,且不還手。

「脆弱者」思維(vulnerability),是說放下武裝,完全接收自己當下的情緒,完全去經歷和感受,不要去反抗(resist),也完全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沒什麼。但是這些絲毫不會否定你,影響你的價值,你仍然是值得被尊敬和被愛的。

這個概念來自於Brene Brown多年的研究成果,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一看她的書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以及她在TED上的演講,一個不僅會做研究還很懂講故事的人。

應該說,Vulnerability真的是「弱肉強食」的競爭社會最稀缺的能力之一。它會幫助我們直面現實,安靜自己的內心,聚焦在跟外界的連接上,建立一種最真實的intimacy(親密關係),它也是通向創新創造、解決問題、改善環境的一把鑰匙。

Vulnerability is the birthplace of love, belonging, joy, courage, empathy, and creativity」。(Brene Brown, The Power of Vulnerability)

這也是我正在不斷內觀和練習的能力。我也準備好以這種心態來面對這篇文章以及我將來要寫的各種觀點帶來的各種評價--真實地面對,安靜地聆聽,真誠地連接:)

一定有人不能理解為什麼Vulnerability(「脆弱者」思維)是一個加持你的能力,值得再寫一個姊妹篇,它可以應用在很多方面。想了解更多,請繼續關注。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平台NewEarth)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