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楊姐說】

  11月18日,源清慧虹CEO王鵬軍深深呼了口氣,他的公司終於完成了基於無線傳感網技術的基礎設施安全監測工程——四川瀘州橋隧羣監測系統。

  這是迄今爲止源清慧虹建設完成規模最大的橋隧羣監測工程,源清慧虹的工程師在瀘州數十座橋樑及隧道上部署了近四千個各類傳感器及網關設備,僅僅花費了三個月的時間,瀘州交通和城管部門的橋樑隧道運營管理人員已經可以足不出數據中心,輕鬆獲知橋樑、隧道是否處於正常狀態。

  三個月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但價值卻非常高,這項工程結束後,監測用的無線智能傳感器能在不更換電池的情況下連續工作八到十年;如果本項目按照傳統的有線監測系統佈設,至少需要1年以上的安裝施工週期,業主單位和建設單位都面臨着複雜的部署工程,以及後期繁複的維護工作。

  在小學英語課本中有個故事,是一個孩子在做火車的時候無意中傾聽鐵軌有規律的“嗑裏克”的聲音而發現了前方鐵軌故障,從而救了一整車人的生命。源清慧虹現在乾的事與此如出一轍,只不過,不再是人去“聽”,而是通過現代物聯網技術獲取數據,再通過分析數據的變化去“感知”。

  瀘州的橋隧羣監測,只是源清慧虹承接的無數工程中的一個——這家公司正在成爲無線監測領域的“香餑餑”,等待他們的,是一個近萬億市場,這還不包括後期的維護費和數據應用產生的價值。

  物聯網的風口來了

  源清慧虹是一羣清華人創辦的物聯網安全監測整體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針對海量基礎設施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線智能傳感器和傳感雲服務整體解決方案。

  該公司CEO王鵬軍透露,從今年年初開始,公司就承接了衆多大型項目,人手已經明顯不足——這一波,源清慧虹踏上的不僅僅是物聯網的風口,還有2B產業互聯網的風口。

  之所以訂單排到了半年後,王鵬軍透露,是因爲目前整個中國沒有第二家公司能夠提供這樣的全套無線解決方案,源清慧虹的“技術門檻”非常高。

  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是率先“嘗”到甜頭的:瀘州市交通部門去年嘗試在兩座大橋上使用無線智能傳感監測,現在他們可以隨時掌握橋樑老化程度、橋上車流速度……且還節省了以前的運維人力成本。

  無線結構監測設備安裝現場-工程師正與工人確認施工方法

  是的,超低功耗能讓無線傳感器八年不用充電,時間同步技術就像給傳感器都拿着手錶對過時間,前端智能則讓傳感器像“長了大腦”,只傳回有效數據;而後端智能技術,即雲端系統支持,則讓數據管理、數據可視化、數據報警、自動生成報告等等非常便捷方便。

  據悉,目前源清慧虹公司在無線安全監測領域的有四個重點部分市場:基礎設施領域裏的橋樑、隧道;能源領域的水電、風電、高壓輸變電;軌道交通領域的高鐵、城市輕軌;以及古建築保護等四大領域。

  需求有多大呢,楊姐給大家算筆賬!

  據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科技集團總經理、中國技術市場協會交通運輸委員會祕書長陸旭東透露,目前中國有82.55萬座公路橋樑,鐵路橋樑也有20餘萬座。但是公路橋樑有監測系統的不超過1千座,剩下的裏面大概有10萬座危橋,還有1萬座特殊結構大橋,加起來一共有十幾萬座。就算按照15萬座橋樑的無線監測市場來算,每座橋的無線監測建設費用平均在100萬的話,那麼15萬座橋就有1500億市場規模!

  水電大壩也是個不小的市場。從2004年公伯峽水電站1號機組投產開始,中國水電裝機容量早已突破1億千瓦,超越美國成爲世界第一。目前已知公開數據,我國擁有各型水電站2萬餘座。按照2萬座大壩、監測成本按照每座750萬元均價計算,市場體量將達到1500億元大關。

  在大壩內部安裝“聽診器”

  能不能給故宮戴上“hoter”?

  以前楊姐曾經給大家講過一個“九龍壁”的案例,就是一個給古建築做無線監測的最佳應用。

  其實,結構安全監測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應用場景,就是古蹟建築,然而坦白地說這部分的市場空間很難估算。

  據楊姐所知,省級的文物保護費用就高達億元規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需要用於保護古建築、古城牆……在九龍壁上按個監測它傾斜的傳感器簡直是小菜一碟,而大的項目肯定是例如給某個古城整體都監測起來……等等。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王林安博士對此十分重視:“中國的古建築羣亟待保護,他們都有悠久的歷史,也正面臨着歲月的摧殘,很多古建築都有倒塌、破損的危險——如果不及時監測保護,很可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和遺憾。所以,文物古蹟特別需要在不影響古建築外觀的情況,實現長期遠程監測,同時還需要避免雷火等次生災害發生,從這些角度出發,無線智能監測確實能夠解決文物保護單位監測保護的痛點問題。”

  之前就曾有媒體報道,全國政協委員曾經集體諫言,應該加強採用科學技術手段保護古建築。而從保護現狀調查情況來看,我國古建築正面臨着嚴重的潛在威脅,亟待採用科學技術手段加強保護。

  從古建築安全現狀評估角度看,傳統的目測、尺量手段並不能獲得古建築材料、結構特性以及承載負荷能力的詳細數據。採取高科技手段對古建築進行長期實時監測,開展健康體檢,有利於及時發現存在的結構問題,消除安全隱患。而安裝有線監測系統則對古建築外觀則有直接影響,甚至帶來潛在的次生災害——雷、火。

  “蛋糕”不止於此,還有兩大塊新興行業領域:全國包含高鐵、與城市輕軌的軌道交通,以及風電行業這兩個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即將井噴

  剛需來了——先說說高鐵。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某日,中國某段高鐵的巡檢人員報告,某路段14號支柱定位器變形將影響車輛正常行駛,維修人員立即出動搶修,2個小時以後完成對定位器的更換,排除了弓網故障。但是,這是一個查出了日常巡視未及時發現問題的偶發事件,如果人沒有用肉眼發現,那麼很可能將釀成事故——而如果使用了無線監測系統,這樣造成的危險將會被降低爲零。

  “在鐵路綜合運維中,需要監測、檢測的東西很多,不可能全部由人去巡檢,而且巡檢也很難保證能否所有的問題都被發現——目前看,只有低功耗無線傳感技術可以爲作爲長期可靠的技術保障。”鐵路行業資深人士對楊姐直言不諱。

  是的,高鐵給社會帶來便利的同時,相對過去需要管養維護的基礎設施又增加了不少——以京滬高鐵爲例,八成以上的車次延誤都是因爲接觸網故障。接觸網安裝在軌道上方,沒有備用的設施,一旦接觸網出現斷電問題,列車只能利用自身蓄電設備維持基本運轉,故障還需人員排查、人工到現場具體位置修復等等。

  鐵路工人在維護電氣化鐵路的接觸網

  每天早上,都會有一趟“空車”率先在鐵路上空跑測試安全,目的就是要看電氣化鐵路的薄弱環節——接觸網是不是安好。而無線傳感器的實時監測則能省去大量接觸網的巡檢人力,還能助力鐵路部門的智能化、網絡化、數據化,並將極大提升高鐵運維的效率。

  鐵路行業資深人士對楊姐表示:在鐵路綜合運維中,急需監測的東西很多。現在,低功耗無線傳感技術顯然是很好的選擇,它可以爲電氣化鐵路提供長期可靠的監測技術保障,未來很有機會在全國進行推廣。

  全國電氣化鐵路會給無線監測帶來多大市場需求呢——我國電氣化鐵路總長度達到13萬公里,按每公里60萬元的監測成本計算,就是700多億的市場規模。

  再說說另一塊新興市場:風電行業——隨着國家的重視,風電被能源市場非常看好,大有乘勢崛起趕超其他清潔能源的勢頭。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的各類風力發電塔有24萬餘座,按照塔筒基礎結構監測每座3萬元的建設成本計算,光已有全國風機塔筒監測的市場體量就有72億元。

  而2018開始,海上風電又成爲風電行業的新發力點。

  淺海上佈置的風電場,被鹽霧腐蝕、潮溼侵蝕、海冰衝撞、颱風破壞是家常便飯。在如此惡劣的海洋環境裏,無線智能且自供能的物聯網長期監測技術就顯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保證對風電塔姿態長期監控,還能降低檢修維護的頻次和成本,在其尚未釀成大問題之前提前釋放風險壓力,給風電場提供足夠的預警時間。

  準備爬上風電設施的工程師

  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風力發電電器設備分會祕書長果巖講了他的感觸:“海上風力發電機組所處環境比較惡劣,維護非常困難,行業非常需要完備可靠的結構監測系統,纔有能力對海上風力發電基礎結構進行遠程管理監測。在這一點上,無線傳感網技術是當前匹配度極佳的解決方案。”

  風電基礎結構安全監測市場將隨着海上風電的快速發展逐步擴大而日益井噴。

  粗略一算,這已經是一個萬億市場。但如果你把源清慧虹單看成是一個傳感器“物聯網”公司,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他們是一家大數據和服務公司。

  大數據+平臺+服務=高利潤

  在物聯網時代,數據將是一個公司最核心的資產,源清慧虹也不例外——其商業模式也並不是硬件公司的玩法。

  對源清慧虹來講,收益的並不只有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傳感器和解決方案收入,項目結束後的全生命週期運營維護服務費用也是主要來源。這部分收入對於公司來講可謂是“穩定且豐厚”——一個大型項目一旦安裝上源清慧虹的物聯網傳感器,至少十年都會持續使用該公司的綜合維修保養的一系列服務,而這部分服務對於源清慧虹來講是投入小利潤足的“長流水”。

  “是的,我們在項目實施後還能獲得後續服務的長期利潤,因爲源清慧虹可以通過超低功耗的設備、工業化設計將後期需要更換的設備數量將降到最低。”CEO王鵬軍透露,由於在設計之初就把傳感器的電池壽命設計到了十年,因此幾乎可以做到極低的硬件維護更換成本。

  此外,源清慧虹的大數據正在成爲重要商業資產。例如,一個地區的橋樑管養策略和要求、交通勢態、預警的規則,用數據進行挖掘然後比對分析得出相關結論,正在成爲重要的決策依據。

  更有一個與金融密切相關的價值,就是爲基礎設施提供保險分析數據,爲保險業提供評估數據服務,保障其業務流程更精確,保費評估更精準。

  現在,王鵬軍幸福的煩惱就是公司業務井噴帶來的人才不足,擺在他面前的萬億市場也需要優秀團隊去一個個執行。

  要知道,從2019年起,市場將出現明顯變化,橋樑隧道的監測會進入政策推動時期。

  而國家鐵路局科技與法制司司長嚴賀祥則透露,到2025年我國高速鐵路將達到3.8萬公里,2030年將達到4.5萬公里,形成“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而就在這個計劃實施過程中,國家鐵路局已經將加快推進橋樑領域新技術、新裝備、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發和應用推上日程表。

  沒錯,在“交辦規劃函〔2018〕265號”中,交通運輸部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的通知中明確要求進行具體省級試點,其中要求北京、河北、河南、浙江重點實施基礎設施數字化試點,選取橋樑、隧道、邊坡等,建設基礎設施智能監測傳感網。

  根據公開數據整理

  “按照1%的試點建設率,保守估計自2019年起,市場將有40億元的增量拉動。”王鵬軍估計,試點結束後,主管部委將根據試點情況頒佈新的行業政策,開始普及橋樑的智能監測,那麼全國82.55萬座公路橋20萬座鐵路橋將是一個海量的生意資源池!

  而源清慧虹目前需要做的,僅僅是從衆多需求中去挑選那些更具影響力的項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