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出場人物眾多,朝代更迭迅速,所以大家對這段歷史的認知比較混亂,看不明白,理不清。許多回答該類問題的答主也只是簡單地搬運粘貼,不求甚解,讓人心痛。

下面,我準備用圖說的形式來解答一下「拓跋燾是如何統一北方的」這個問題,更加直觀,更加具象化,希望讓更多的朋友可以快速了解這段特殊的歷史時期。

首先,我們要明白兩晉南北朝的歷史長約300年,拓跋燾統一北方的歷史是在公元422年至公元439年期間,我們就只截取這段時期的歷史來敘述。

下面是公元421年中國的勢力布局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中國北方有北魏,夏,北涼,柔然等諸多割據政權,而南方卻相對統一,只有一個劉宋政權。此時的北魏皇帝是拓跋嗣,也就是拓跋燾的父親。

公元422年,宋武帝劉裕因病逝世,北魏拓跋嗣趁機攻打劉宋政權,依黃河沿線奪下滑台,兗州,陳留等重鎮。

公元423年年底,拓跋嗣由於常年征戰四方,旅途勞頓,病逝身亡,享年三十二歲。此時年僅十四歲的太子拓跋燾登基,接管國家政權,正式開啟了自己戰功赫赫的一生。

公元424年,位於北方的柔然政權趁北魏新皇登基,集結了6萬騎兵殺入雲中,攻陷盛樂城(今內蒙古林格爾縣附近),當時的拓跋燾年僅十五歲,親帥大軍前去解圍,殺退柔然。並於次年(即公元425年),又率親軍,兵分五路,翻越大漠,直搗柔然腹地,有效解決了一定時間內邊境安全問題。

公元425年,夏國國王赫連勃勃病逝,次年(即公元426年),拓跋燾採取了漢族謀臣崔浩的建議,兵分兩路攻打夏國,一路由北魏大將奚斤走河東(今山西永濟一帶)領4萬大軍攻長安,一路由自己親率數萬人馬,直取統萬城(位於今陝西靖邊縣附近,為當時夏國的國都)。

公元427年,統萬城被破,夏國國主,恭親王候相繼被俘,夏軍餘眾逃至平涼(今甘肅平涼)公元428年,夏國餘眾又攻陷長安,拓跋燾十分生氣,斬殺守將丘頓等。但是由於北邊柔然作亂,只好停止覆滅夏國,轉而攻擊柔然。公元429年,拓跋燾率軍長途奔襲漠北,大破柔然,威服高車,基本解決了北方的邊境之患。公元430年,西秦被夏國所滅,而北魏西線收復長安,攻破涼平,斬夏國國主,東線大敗劉宋軍隊,收回了洛陽,虎牢,滑台等城,還奪回黃河以南的廣袤土地,取得全面勝利。公元431年,夏國正式滅亡。

至此,北魏在西邊已無敵手,僅剩的北涼向北魏稱臣,拓跋燾便將目光投向了位於東北的北燕。北燕與北魏同為鮮卑族人,北魏為鮮卑拓跋部,北燕為鮮卑慕容部。此時的北燕政權為漢人馮弘掌政,實為漢族政權。

從公元432年起,北魏拓跋燾開始進攻北燕,當年就佔領了遼西,凡城等地。馮弘國力微弱,求救於南方劉宋政權,卻無法得到實質性的幫助。在幾年的攻伐之下,於公元436年,拓跋燾長驅直入,滅亡北燕,而馮弘逃到了高麗,全家老小都被高麗王處決。此時的北涼由於後宮爭鬥,國王寵愛的李氏毒殺拓跋燾妹妹武威公主,萬幸被御醫所救,得以生還北魏,拓跋燾十分憤怒,向北涼索要兇手李氏,北涼國王卻不肯交人,於是滅掉北涼的計劃便提上了日程。

公元439年六月,拓跋燾親率大軍討伐北涼,同年八月便抵達北涼都城,九月,北涼王率文武百官開城投降。至此北涼滅亡,涼州納入北魏版圖。

至此,長達百年,紛爭不斷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正式結束,北魏拓跋燾統一北方,與劉宋政權南北對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拓跋燾統一北方第①步:養精蓄銳,全力備戰

太武帝拓跋燾繼承北魏皇位後,採取了多項利民措施,養精蓄銳。比如說把土地分配給農民,任用大批異族人為官,穩定社會,發展經濟,使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拓跋燾統一北方第②步:進攻夏國,路途艱辛

公元422年,拓跋燾親自率軍出征,憑藉強大的軍力,沿黃河流域全面開戰,奪取了洛陽等軍事要地。

公元426年,拓跋燾聞夏主赫連勃勃己死,子赫連昌嗣位,內部不穩,於是決定進攻夏國。拓跋燾分兵二路,一路攻長安,一路趨統萬。拓跋燾親征統萬,但統萬城池堅固,拓跋燾久久未能攻破,於是返回朝廷。

公元427年,夏朝反攻北魏。拓跋燾率輕騎2萬兼程抵統萬城下,派人詐降慌報魏軍糧盡,兵力單薄。夏主赫連昌信以為真,開城以步騎3萬列陣,與魏軍對抗。拓跋燾分兵兩側,夾擊夏軍。結果,夏兵大潰,赫連昌帶數百騎逃走上邽,拓跋燾率軍佔領統萬。

公元428年,北魏軍追擊到上邽,夏主赫連昌中伏被擒。

拓跋燾統一北方第③步:大敗蠕蠕,勢如破竹

公元429年,拓跋燾決定大規模進攻蠕蠕。同年四月,親自率軍北伐。魏軍深入大漠,大敗蠕蠕,又破歸服於蠕蠕的另一游牧部族高車,獲牲畜人口數以百萬計。

拓跋燾統一北方第④步:殲滅北燕,初步統一

公元432年,拓跋燾親征北燕,同時遣使與劉宋通和,以防其北上。七月,拓跋燾率軍經濡水,至遼西,進圍和龍。馮弘嚴兵固守,但燕屬州郡紛紛降魏。魏軍又分兵攻佔四周燕土,孤立和龍。九月,因久攻和龍未下,拓踐燾引軍西還。

公元436年,拓跋燾拒絕北燕的求和,又遣將與遼西諸路魏軍會攻和龍,同時遣使通諭高麗等各方,進一步孤立北燕,北燕亡。

拓跋燾統一北方第⑤步:殲滅北涼,北方統一

公元439年,拓跋燾治兵於平城西郊。六月,率兵西討北涼。八月,魏軍進抵姑臧城下。九月,魏軍佔領姑臧,又分兵追擊北涼殘餘勢力於張掖、酒泉等地,北涼亡,北方全部統一。


拓跋燾繼位後,採取了多項措施,如整頓稅制,分配土地給貧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漢人參政,旨在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進程,加強與中原地主的結合,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些又使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北魏建國和發展時,正處於十六國的後半期。及拓跋燾即位並日益強盛,南方的東晉已為劉裕的劉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則還有西秦、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的並立與紛爭,北魏的北邊還有蠕蠕(又稱柔然、芮芮)經常南下侵擾。拓跋燾君臨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議程,但關於先取何方,統治集團內部一直爭論不休。

拓跋燾進攻夏國的部署,是分兵二路。一路攻長安,一路趨統萬,十月,拓跋燾自率主力攻統萬。十一月,奚斤一路尚未至浦坂,夏守將赫連乙升即棄城西逃長安。奚斤輕取浦坂後,進抵長安,夏長安守將赫連昌弟赫連助興即與乙升等棄長安西奔安定(今甘肅涇川縣北)。十二月,奚斤佔領長安。但拓跋燾進攻統萬,以其城堅固,未克,遂掠牛馬10餘萬,徒其民萬餘家而還。

這年四月,親自率軍北伐。魏軍深入大漠,大敗蠕蠕,又破歸服於蠕蠕的另一游牧部族高車(又稱敕勒),獲牲畜人口數以百萬計。此後蠕蠕殘餘勢力雖仍不時犯邊,但為害程度減輕,在基本上解決了北方邊患之後,拓跋燾又回頭收拾夏國殘餘力量。這時夏主赫連定聯絡南方的劉宋,計劃共同對魏進攻,並進而瓜分魏土。

接著拓跋燾掉轉兵鋒,東指北燕,魏太延五年(439年)五月,拓跋燾治兵於平城西郊。六月,率兵西討北涼,以永昌王健等督諸軍與常山王素二道並進,為前鋒,樂平王不等另督軍為後繼。魏軍進展順利,北涼軍望塵退卻。八月,拓跋燾率魏軍進抵姑臧城下,牧犍兄子祖皕城降魏,魏軍即展開圍城之戰。九月,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面縛降於北魏軍前,魏軍佔領姑臧,又分兵追擊北涼殘餘勢力於張掖、酒泉等地,北涼亡


魏太武帝拓跋燾即位時,北方與北魏並立的政權有:匈奴赫連氏建立的胡夏、漢人馮氏建立的北燕、匈奴沮渠氏建立的北涼。其中最強悍的對手是胡夏政權。

胡夏是匈奴鐵弗部的赫連勃勃所建,戰鬥力十分彪悍,擅長游擊戰、運動戰,但政治體制很落後,充滿游牧習氣,對城池的得失不是很上心。拓跋燾與胡夏交戰的策略是奪取其重要據點如統萬城、長安,使其難以收取賦稅,維持國家運作,最終使其國政渙散,一戰而敗。

統萬城遺址

關鍵戰役是拓跋燾奇襲統萬城。統萬城是赫連勃勃千辛萬苦營建的雄城巨鎮,被拓跋燾輕易奪取,赫連氏從此走上衰落之途。最終末代君主赫連定被吐谷渾王慕璝消滅,獻給北魏。

北燕是後燕的殘餘。當年後燕被北魏奪取中原,分裂出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後燕末代君主慕容熙荒淫無道被部下推翻,幾經周折,漢人馮氏改後燕為北燕。後來南燕被東晉太尉劉裕所滅,北燕一直在苟延殘喘,實力低下。

拓跋燾兩次進攻北燕,北燕兩次求和,卻都沒有誠意。最後拓跋燾攻克北燕都城龍城,北燕末代天王馮跋逃到高句麗,高句麗迫於北魏壓力殺了馮跋,把首級交給拓跋燾,北燕滅亡。

北涼是匈奴別部盧水胡建立的政權,開國君主沮渠蒙遜十分善戰,可謂涼州小戰神,消滅西涼、大破南涼,與西秦、胡夏征戰不落下風,最終統一涼州,可謂十分強大,所以拓跋燾等沮渠蒙遜死了以後才動手。

沮渠蒙遜之子沮渠牧犍軍略遜於其父遠甚,被拓跋燾奇襲,窘迫之下只好投降。但沮渠氏其他子弟逃亡敦煌、西域,繼續以北涼為號,北涼殘餘勢力又存在了幾十年才被柔然滅亡。

拓跋燾就是這樣統一了北方。


謝邀。淝水之戰後不久,前秦政權土崩瓦解。曾臣服於秦的各派勢力紛紛舉兵反叛。北部中國重新陷於分裂,出現了不相賓屬彼此攻殺的許多割據政權。公元386年,拓跋珪乘機復國,改國號為「魏」,即北魏。拓跋燾繼位的時候,北方各割據政權,經過相互吞併,只剩下北涼、北燕、夏和西秦了。

拓跋燾憑藉其祖父、父親創業、發展的基礎,並重用漢世家大族崔浩等謀臣,把握作戰時機,大展宏圖。通過征戰,於公元431年滅夏(在此之前,夏已滅西秦);五年之後滅北燕;公元439年滅北涼,使西晉滅亡後紛紛擾擾一百多年的北方,復歸統一。北魏的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拓跋燾晚年刑罰過於殘酷,誅戮過多,於公元452年被宦官宗愛(時任中常侍)暗殺。之後,北魏的政治腐敗不堪,不斷引起人民的反抗。公元471年,北魏孝文帝即位後,順應歷史潮流,相繼採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緩解了民族之間的矛盾。

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親政之初,即整頓吏治。這大大改變了官吏冗散的狀況,使百官勤於政事,對完備封建國家封建制度起到良好的作用。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頒布了均田令,於公元486年,又下令實行三長制。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北方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起來,保證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開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點是改變鮮卑族內遷者原有的生活習俗,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主要是在服裝、語言、籍貫、姓氏等四個方面進行改革。

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現了歷史上的北魏盛期。在他遷都洛陽之後建造了龍門石窟,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改革後期,因種種因素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被北齊所替代、西魏被北周所替代。


南北朝的開端---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鮮卑拓跋部原居於今東北興安嶺一帶,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靠游牧為生。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公元376年為前秦苻堅所滅,其國被分為二部。

  前秦亡後,公元386年元月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復國,繼稱代王,四月稱魏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在後燕軍的支援下擊敗窟咄於高柳(今山西陽高縣西北)。又破劉顯於彌澤(今山西朔縣南)。從而安定了拓跋部,接著征討諸部,公元388年,北破庫莫奚部於弱落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破解如部於女水(今河北灤河)。公元389年又破叱突鄰部於女水。公元390年與後燕軍討賀蘭、紇突鄰、紇奚諸部,大破之。公元391年10月大破柔然於大磧南林山下(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賽爾烏蘇西南),平望川(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雅台南方)、涿邪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阿爾泰山東麓),將柔然各部降眾徙於雲中(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11月大破劉衛辰子直力隄於鐵岐山(今內蒙古固陽縣西南)。自金津(今內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渡河,滅劉衛辰。黃河以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悉歸附。於是東起濡源西至陰山,復歸統一。

  以後,北魏開始與後燕交鋒。公元395年後燕慕容垂派太子寶及慕容農、慕容麟率兵八萬進攻北魏。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市東南)被北魏殺得大敗,燕軍元氣大喪。公元396年後燕慕容垂親征,病卒於上谷(今河北懷來縣南)。於是北魏攻取燕廣寧(今河北涿鹿縣西)、上谷。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並正式稱帝,年號皇始。並大舉伐後燕,佔有今山西、河北地區,

  公元409年拓跋珪死後,長子明元帝拓跋嗣繼位,史稱明元帝。他以長孫嵩、安同、崔宏等8大臣共聽朝政。又使燕鳳、封懿等共議政事。時關中為夏赫連勃勃所統治,黃河以南為東晉,後為南朝宋所統治。遼西為北燕所統治。涼州為北涼、西秦所統治。漠北為蠕蠕所統治,其鐵騎經常侵擾北魏邊境。當時黃河南岸的碻璈城(今山東茌平縣西南)、滑台(今河南滑縣東南八里城關)、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白馬市東)、虎牢(今河南滎陽縣汜水鎮),地居衝要,為雙方爭奪的重要軍事據點。公元422年,北魏大舉渡河攻滑台、虎牢、洛陽(金墉城)、碻璈。十一月,宋東郡太守王景度棄滑台走,以元苟兒為兗州刺史鎮滑台。十二月,叔孫建等自平原東渡,東入青州取泰山、高平、金鄉等郡,娥清軍碻璈城。公元423年於粟磾克金墉城,為豫州刺史鎮之。奚斤南取豫州諸郡縣,克許昌,又還助攻虎牢,取之。北魏稱虎牢等四城為河南四鎮。於是司州及兗、豫二州大部郡縣皆屬北魏。

  公元424年拓跋燾繼位,史稱太武帝。拓跋燾,字佛貍,「聰明大度」,是北魏一位傑出的君主。他繼位後,採取了多項措施,如整頓稅制,分配土地給貧人,安置流民,引用大批漢人參政,旨在加強北魏的封建化進程,加強與中原地主的結合,穩定社會,發展經濟。這些又使北魏國勢日盛,為其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北魏建國和發展時,正處於十六國的後半期。及拓跋燾即位並日益強盛,南方的東晉已為劉裕的劉宋王朝所取代,北方則還有西秦、夏、北燕、北涼等割據政權的並立與紛爭,北魏的北邊還有蠕蠕(又稱柔然、芮芮)經常南下侵擾。拓跋燾君臨中原,即把平定北方提上議程,公元426年九月,拓跋燾聞夏主赫連勃勃己死,子赫連昌嗣位,內部不穩,遂決定先攻夏國。

  夏國立於關中,建立者赫連勃勃,屬匈奴族鐵弗部,其父劉衛辰就是拓跋部的死敵。赫連勃勃先依後秦姚興,後自立,取長安,佔有關中,稱帝,都統萬(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因任性屠殺臣民,搞得「夷夏囂然,人無生賴」,國力衰弱。北魏先伐夏國,應該說是正確的選擇。

  拓跋燾進攻夏國的部署,是分兵二路。一路攻長安,一路趨統萬。拓跋燾命奚斤襲蒲坂(今山西永濟),東攻長安;拓跋燾自率主力攻統萬。夏長安守將赫連昌弟赫連助興即與乙升等棄長安西奔,奚斤佔領長安。但拓跋燾進攻統萬,以其城堅固,未克,遂掠牛馬10餘萬,徒其民萬餘家而還。

  公元427年五月,拓跋燾又領大軍自君子津渡河攻統萬城,赫連昌戰敗,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北魏軍遂攻統萬城。神麚元年(428年)二月,魏軍追擊到上邽,夏主赫連昌中伏被擒。赫連定收夏軍餘眾奔平涼(今甘肅平涼市西),於此稱帝,北魏奚斤追赫連定於平涼馬髦嶺(今寧夏固原縣西南)兵敗,為赫連定所擒。赫連定反攻,奇取長安。

  此時北魏北邊的蠕蠕不斷南下,侵擾嚴重,拓跋燾只好暫停攻滅夏國的戰爭,轉而北擊蠕蠕。蠕蠕,是一支游牧部族,遊獵於大漠南北,經常南下犯邊掠殺,威脅北魏邊境的安全,干擾北魏統一北方的計劃。神麚二年(429年),拓跋燾決定大規模反擊蠕蠕。這年四月,親自率軍北伐。魏軍深入大漠,大敗蠕蠕,又破歸服於蠕蠕的另一游牧部族高車(又稱敕勒),獲牲畜人口數以百萬計。此後蠕蠕殘餘勢力雖仍不時犯邊,但為害程度減輕。

  在基本上解決了北方邊患之後,拓跋燾又回頭收拾夏國殘餘力量。這時夏主赫連定聯絡南方的劉宋,計劃共同對魏進攻,並進而瓜分魏土。神麚三年(430年),拓跋燾一方面分軍抗擊打破南方劉宋的北上進軍,同時恢復對赫連定的進攻,不久即收復長安,略取平涼,佔有關中。神麚四年(431年),夏主赫連定滅西秦,掠其民十餘萬,隨即欲北擊北涼,於半渡黃河時,被吐谷渾王遣軍捉拿,下一年(魏延和元年)被送至魏京師平城,拓跋燾殺之,夏亡。接著拓跋燾掉轉兵鋒,東指北燕。

  北燕系漢人馮跋所建,在今東北遼寧一帶。馮跋原籍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祖父時遷居上黨(今山西長子縣西),父仕西燕為將軍。西燕亡,馮跋東徒和龍(又稱龍城,今遼寧朝陽市),仕後燕。後燕主慕容熙暴虐無道,苛取於民,馮跋與高雲殺之,並推高云為主。尋高雲被臣下刺殺,馮跋遂自立,稱燕天王,建都和龍,史稱其國為北燕。馮跋廢除苛政,「下書省徭薄賦」,社會經濟漸有發展。馮跋死後,弟馮弘奪位,殺馮跋諸子百餘人,國勢日衰。

  延和元年(432年)六月,魏帝拓跋燾親征北燕,同時遣使與劉宋通和,以防其北上。七月,魏帝率軍經濡水,至遼西,進圍和龍。馮弘嚴兵固守,但燕屬州郡紛紛降魏。魏軍又分兵攻佔四周燕土,孤立和龍。九月,因久攻和龍未下,拓踐燾引軍西還。

  延和二年(433年)六月,拓跋燾遣水晶王健、尚書,左僕射安原督諸軍續攻和龍。延和三年,魏以馮弘拒絕以子入質,再攻和龍,芟其禾稼,徒其民,以此進一步困之。太延元年(435年)正月,北燕遣使求救於南方的劉宋王朝,劉宋賜馮弘燕王封號,但無力援救。六月,拓跋燾遣樂平王不等五將率騎4萬,又攻和龍。燕主馮弘深感孤立無援,遣使於高麗,欲往避之。太廷二年(436年)二月,拓跋燾拒絕燕的求和,又遣將與遼西諸路魏軍會攻和龍,同時遣使通諭高麗等各方,進一步孤立北燕,但高麗仍派兵迎馮弘。五月,馮弘棄和龍奔高麗(居二年後被殺),北燕亡。這時北方的割據政權就剩下北涼了。

  北涼據於河西(今甘肅一帶),系匈奴族盧水胡沮渠蒙遜所建。蒙遜祖上是盧水(今甘肅黑河)部落西帥,父仕前秦苻堅,死後,蒙遜繼統其部曲,雄踞一方。旋蒙遜起兵反後涼呂光,擁立京兆人段業,後又殺段業,自稱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先都於張掖(今甘肅張掖西北),後遷都於姑臧(今甘肅武威)。蒙遜之時,滅西涼,盡有酒泉(今甘肅酒泉)、敦煌(今甘肅敦煌西)等地,西域30餘國向他稱臣,強盛一時。蒙遜死後,子牧犍繼位,不幾年,北魏即兵臨其境了。

  魏太延五年(439年)五月,拓跋燾治兵於平城西郊。六月,率兵西討北涼,以永昌王健等督諸軍與常山王素二道並進,為前鋒,樂平王不等另督軍為後繼。魏軍進展順利,北涼軍望塵退卻。八月,拓跋燾率魏軍進抵姑臧城下,牧犍兄子祖皕城降魏,魏軍即展開圍城之戰。九月,沮渠牧犍率左右文武5000人面縛降於北魏軍前,魏軍佔領姑臧,又分兵追擊北涼殘餘勢力於張掖、酒泉等地,北涼亡。

  至此,北魏王朝統一了北方,結束了歷時100多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並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公元439年魏滅北涼這一年,被認為是南北朝的開始年代。

  北魏統一北方其影響是很大的。鮮卑拓跋部在魏晉時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經濟文化落後,在漢族封建生產方式強烈影響下,在部落氏族守舊勢力頑抗下逐步封建化,從部落聯盟酋長力微到北魏國君拓跋邽經歷了分裂、統一、再分裂、再統一的過程。最後封建勢力戰勝了氏族守舊勢力從而為建立北魏國家,為北魏統一北方創造了條件。北魏統治者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依靠漢族士族,虛心吸取漢族優秀的封建政治、經濟、文化來管理國家獲得成功。與南朝宋、齊比較並不遜色。這對中國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