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88歲的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鄭儒永院士和老伴黃河研究員

將畢生積蓄150萬元

捐贈給中科院大學教育基金會

成立永久性“鄭儒永黃河獎學金”

用於激勵青年學子

鄭儒永院士1931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父親是我國著名金融家、銀行家鄭鐵如先生。1953年,她大學畢業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後首次發現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黴,首次報道了我國特有的人體病原毛黴新種和新變種。

(鄭儒永院士年輕時)

鄭儒永院士的老伴黃河研究員,出生於1929年,福建永安人,1947年考入清華大學農藝系,後進入北京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系學習。畢業分配至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3年參與籌建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師從林傳光教授從事植物病理學研究,主要科研領域爲馬鈴薯晚疫病研究,後期參加毛黴組的生理生化分類研究。黃河先生與鄭院士一樣,同爲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資深科學家,如今已有90歲高齡。

(黃河研究員)

鄭儒永院士在國際上

首次發現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黴

首次報道了我國特有的

人體病原毛黴新種和新變種

1987年主編完成

《中國真菌志—白粉菌目》

成爲國際公認的白粉菌目檢索書

時至今日,

鄭儒永關於白粉菌科的屬級分類系統

仍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1999年

鄭儒永當選爲中科院院士

鄭儒永夫婦沒有子女

他們二老的人生歲月

幾乎都獻給了科研工作

鄭儒永有一臺很“古老”的顯微鏡

她每天陪伴顯微鏡的時間

甚至超過了陪老伴的時間

在顯微鏡前忘我的工作

使得鄭儒永患上了

骨質疏鬆和腰椎半滑脫症

2004年

她的脊柱被釘上了

2根鋼柱和9顆鋼釘

醫生告訴她:

每天只能坐一小時

其餘時間只能站着或者躺着

從那時起

鄭儒永基本無法坐着工作

當時已73歲高齡的她

墊高了自己的辦公桌和實驗臺

每天站立8個多小時

無論是觀察顯微鏡還是撰寫論文

無論是手繪真菌圖譜還是查閱文獻

都是站立完成

這一站

就是15年

時至今日

鄭儒永仍然每天堅持工作

培養學生

將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

2012-2018年

鄭儒永先後向

北京海鷹脊柱健康公益基金會

三次捐款共30萬元

用於貧病脊柱患兒的手術救治

她爲了青年學生和患病兒童

傾其所有、慷慨解囊

夫妻二人的生活卻非常簡樸

鄭儒永院士說:

“國家培養了我,

中科院培養了我,

我要爲國家再做一點貢獻。”

成就斐然

卻淡泊名利

如此高齡

仍心繫家國

致敬

來源:新華社、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本期編輯:凌峯 涵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