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在這裏,全部的人放風,兩小時後再回來門口集合。

 

紅磚砌出的販賣部,一開始就宣告這裏的與眾不同,雖人來人往,卻散發著一股靜謐的氛圍,沒有喧嘩,沒有吵閙,有的只是墜入民初時空的錯覺。

page1-1  


 

所有的建物和攤位皆是同一調調,時值正午過後,氣溫有點高,空氣滯悶,坐在用餐區的人們,昏昏欲睡。

page2  

 

 

獨立在大路上的涼亭是待會兒要上演戲碼–「廖添丁」的地方,已經有許多人坐在長凳上等待。不遠處的街道傳來熱閙的人聲,還有引人注意的槍聲,原來,說書人已將前戲搬上街,邊說著故事,邊與民眾互動,隨著劇情的發展,慢慢將舞台往剛剛的涼亭推去,真是別開生面,真實的3D版演出呢!因為兩小沒興趣,我們沒有跟進,隨即晃進一家DIY軟陶店。

page3  


 

在這裏吹著冷氣,陪兩小做軟陶,就耗掉了大半的時間;瑄泰做了個方形鑰匙圈,萱翎做了心形項鍊。

page4  

 


大街上開著各式的傳統技藝店,都別具特色,很值得安排一個整天的時間來這裏看看古早的東西。〔有很多店都不讓人拍照,大部份只能照到店外的門面,蠻可惜的。像陶笛,大如犬,小如指甲剪,造型千變萬化;貓頭鷹、海豚、琵琶…等,看得人眼花潦亂,因為還附現場教學,不是只買個裝飾品回家擺著,差點失心瘋就開落KEY阿。還有那外型典雅,顏色賞心悅目的茶具組,雖我不喝茶,卻也深深為之著迷…。〕

page5  

 

 

等待軟陶進烤箱的空檔,我們晃進了展示館,參觀以「龍鳳文化」為主題的常設展。也許是帶著兩個年齡剛好的孩子,導覽員很主動地為我們親切且詳盡的解說;才知道【窗】,它還分「公」跟「母」!裝置時左右邊不能顛倒;一對窗依「公」和「母」所雕刻出來的圖案就有不同;同樣是「燈籠」意即「添丁」〔因『燈』的台語音同『丁』〕,卻同時雕了「圓形」與「方形」象徵「天圓地方」;天為公,地為母…。僅是一扇「窗」,解說員至少花了十分鐘,兩個老的聽得津津有味,兩個小的四處亂竄。礙於時間所剩不多,也只能走馬看花…。

4a630d33b41a51278032831610_000   

 

看了這麼多清裝劇,你知道下面這件衣服原來叫「箭衣」嗎?

又稱箭袖衣, 滿族發源於長白山區,以遊牧為主,冬季寒冷,為防手凍,常用獸皮護於腕部及手背,並能翻上、放下,久而久之便形成“馬蹄”形狀的袖口-一馬蹄袖。箭衣是便於射箭的服裝。而射箭時又常常騎馬,為方便起見,清代蟒袍下擺四面開口。

81  

 

還是印象很糢糊嗎?那就來張真人照吧!

p1195823761  

 

匆匆走完兩層樓,不良爸先帶兩小去拿軟陶成品,往集合地點趕去,獨留不良媽一人,緩步在後,依依不捨,多想再留一會兒細細看慢慢玩。

 

回程的車上,開始下起大雨,遠方海上的龜山島被籠罩在一片雲霧下,應了那句「龜山若崁頭,大雨隨時到」。(台語發音)老一輩的人總愛這麼說:「龜山戴帽,我們宜蘭就會下雨。」即是指龜山上頭若有烏雲罩頂,則蘭陽平原就快要變天了。

DSC04909_調整大小  


 

車子走走停停,到台北再轉捷運,回到家也晚了,本想等公車的,還是算了吧!大家都累了~。〔這張是好不容易橋出來的,總是會有一個人面無表情,成呆滯狀。〕

DSC04913_調整大小  

 


 

備註:

 

1.      回到家以後,意猶未盡,在網路上找「雕花窗戶」相關資料,才發現不太多,不知道這方面的書藉分屬那類?所以,圖書館也查不到,只有這個網頁有比較詳盡的介紹,真想找個時間和不良爸單獨再來看一次展. http://matawokou.blog.163.com/blog/static/63334937201142410535685/

2.      箭衣資料來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226078.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