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過年,阿冠第二次造訪京都。比起2014年,京都看似沒變,但也變了不少。

主要觀光景點多了很多中文語音以及告示,車站也出現了會說中文的站務人員。景點以及飯店附近隨處可見的「中國遊客」,這些不盡都讓我想起「中國崛起」以及中國的「經濟實力」。

雖然這些在報紙、媒體以及工作上都會有感受到,但這種感覺還是要親眼見才會有所體悟。在飯店附近,有時我甚至搞不清楚自己身處中國還是在日本京都...

扯遠了,以下要進入主題。

 

早上搭了6:10分的Haruka 直達京都車站,然後便從京都車站步行前往東本願寺。(大約10分鐘左右的路程,在google map 上輸入「東本願寺」即可找到...)

東本願寺是我們今天造訪的第一個景點,這個地方可是大有來頭的。

本願寺是佛教淨土宗的一支,在日本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臺灣亦有些信徒。位於臺北萬華的東本願寺即是由日本傳過來的。

本願寺教派在第11帶法主本願寺顯如死後分裂為東本願寺以及西本願寺。直至現在都是屬於分裂的狀態。

而此次造訪的是阿冠自己覺得有著「歷史」以及「藝術」意義的東本願寺,雖然西本願寺也很有歷史意義,但阿冠這次沒有造訪。我想也許是我寺廟看多了吧,不知不覺也開始做了一些「選擇」

一踏入本願寺正門,阿冠就被這個全木造的寺廟給震懾住了。有別於馬路旁邊的喧囂,此地寂靜且莊嚴。

也許是因為早來的關係,後來進來的中國遊客的嘈雜聲破壞了原本的靜謐。不過無所謂,因為阿冠已經好好享受過這份「寧靜」

正殿中不可拍照,所以阿冠只能拍正殿外面的建築紀錄一下。

阿冠前往的時間的前幾日日本有下一場大雪,雖然阿冠前往東本願寺時是晴朗的天氣,但踩在正殿的木質地板上仍可以感受到一股寒氣直達腳底...

木質地板磨擦的聲音透露了該寺悠久的歷史、帶有裂紋的柱子是由整棵樹木製成、木造卡榫以及鑲有金箔的屋瓦訴說著本願寺輝煌的過去。

正殿內部的設計感覺跟長野市的善光寺差不多,但是比起善光寺那有點陰森的氣氛,東本願寺更顯得神聖莊嚴。

漫步於寺內,看著挑高約三層樓的殿內以及佛像,和本願寺教如(第十二代法主)看著同根一根柱子。不禁讓我想起戰國時代曾經以一個大名之姿盤據一方的本願寺教。想當年十一代法主本願寺顯如號召日本各地的信徒對抗「佛敵」織田信長,而這一場仗一打就是十年。

當然戰場不是京都而是在現在的大阪,不過來到此地看著建築看著佛像,還是會讓我想起這些。

人有死去的一天、戰爭中有結束的一天、仇恨也會有消彌的一天、但是被保存下來的藝術以及建築卻是不朽。

走完了東本願寺,阿冠的靈魂也小小的洗滌過了。要前往下一個目的地─伏見稻禾大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