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最有名與她的美貌和傳奇經歷有很大關係。

歷史記載,當初昭君之所以出塞是因為宮廷畫師毛延壽索賄不成,故意把她畫丑,以至於得不到寵幸的機會,一怒之下選擇遠嫁和親。

就拿西漢而論,就有許多出嫁和親的公主貢獻名氣不亞於王昭君,甚至強於她。

(1)劉細君

西域和親第一人,江都王劉非之女,因為父親犯罪受牽連,加之宗室的身份,作為和親公主遠嫁西域龜孫國,劉細君遠嫁後十分思念家鄉,對當地生活也非常不適應,但依舊維護大漢國家的利益,太初四年,只在烏孫生活五年的劉細君去世。劉細君生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在烏孫她思念家鄉,留下傳頌千古的《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

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2)劉解憂

劉細君去世後,為了維護與烏孫的外交關係,破除匈奴的潛在威脅,漢武帝再次派出公主和親。劉解憂,楚王劉戊的女兒,與劉細君類似因為父親犯罪加宗室女的身份遠嫁烏孫,但與劉細君不同,解憂公主在烏孫生活了半個世紀,一直活躍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先後嫁給烏孫昆莫之孫岑陬,軍須靡的弟弟翁歸靡,匈奴公主之子泥靡。

在此期間:她積極配合漢朝,遏制匈奴,為加強、鞏固漢室與烏孫的關係作出了傑出貢獻。她一生經歷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三朝,七十歲的時候上書宣帝,請求歸故鄉。甘露三年,離開故國五十年的解憂公主回到長安,宣帝劉病已親自出城迎接。舉國震動。

就貢獻而言,劉解憂可以說是西漢和親第一人,遠遠大於王昭君!即便後世名震天下的文成公主也無法與之相媲美!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你好,古代遠嫁和親的公主是不少,這些公主大多是君王的女兒、妹妹、侄女,甚至外孫女,基本上都是和君王同宗的女子,也就是「宗女」。

但是王昭君卻是宮女出身,加上她本身是自請出塞,所以使「昭君出塞」變得更加傳奇。但事實上,王昭君自請出塞似乎只是民間傳說。

在《漢書》中只是記載了元帝將王昭君賜予單于,並沒有提王昭君是自請出塞。

《漢書·元帝記》記載:

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願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漢書·匈奴傳》記載:

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願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到了《後漢書·南匈奴傳》,卻變成了這樣:

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知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于閼氏焉。

論可信程度,《後漢書》自然比不上《漢書》,所以很多人推測《後漢書·南匈奴傳》中記載的昭君自願請行和親之說,很可能是該書作者范曄根據民間傳說寫入的。

除了王昭君的身份和她自請但傳說之外,她在和親之後所做的貢獻,對後世的影響是另一大出名原因。

她嫁到匈奴後,多次勸說單于修明法度,調和漢匈關係,使匈奴和漢朝友好長達半個世紀之久。而且她還向匈奴女子傳授了繡花、紡織的手工藝,受到了匈奴人民的愛戴。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總的來說,「昭君出塞」如此出名的原因是王昭君本人的特殊身份、民間傳說流傳以及她的實際作為的綜合結果。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疑問,歡迎和我一起討論。


1王昭君和西施楊貴妃貂蟬並稱四大美人,在漢朝,公主和親屢見不鮮,而獨獨王昭君出塞的和親被人們牢牢記住了。

和親公主很多,我們能記住名字的一個手都能數出來,而能印象深刻的大約只有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了吧。

那麼為什麼王昭君這位不是公主的平民女子被人們記住了呢?

其實還是因為她身上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頗有傳奇色彩,他最早是被選入宮中的秀女之類的宮女角色,當時漢元帝後宮佳麗眾多,所以要靠畫師畫出宮女的容貌,皇帝根據畫像選擇到底要寵幸那個宮女后妃。

後宮諸女為了能讓皇帝選中自己紛紛掏錢賄賂畫師,讓他把自己畫的美一些再美一些,以便皇上選中自己。 當時的畫師叫毛延壽,發現這竟然是他、一條發家致富的道路。

但是中宮女中只有王昭君不肯掏錢賄賂與他,毛延壽很生氣,心想你這不是破壞規矩嗎?當人財路如殺人父母啊。

於是他對王昭君心生怨恨,故意把她畫的很醜,讓漢元帝對著畫像,一看就討厭她。

2

後來匈奴的呼韓邪單于來向大漢求親,他到沒有一定要娶漢朝公主,只是想娶漢女為妃子。 漢元帝一想,就從宮女中給他找一個自己沒用過的就行唄。

於是他就在一堆宮女的畫像里找,最後終於看到了王昭君的畫像了,心想這姑娘丑是丑了點,但是身材還不錯,就把她嫁給呼韓邪吧。

為了表示隆重,漢元帝把年號都改成了竟寧,希望兩族和親,邊境永遠安寧。 王昭君出塞這天,漢元帝親自來送,舉行了隆重的大典。

在這次送行儀式上漢元帝第一次見了王昭君,一見之下他差點昏過去。

世間竟有如此美女,而且她一直在我後宮,我竟然不知道,我糾結錯過了什麼啊?

但是和親的大局已定,現在換人已經來不及了,漢元帝只能不情不願的送走了王昭君。 回宮後漢元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了毛延壽等畫師。

3

王昭君出塞,據說走到邊關回望家園,她知道再也不能回來了,一時間忍不住珠淚滾滾,天上飛的大雁看到美人落淚,都傷心的忘記飛行,掉在地上。

所以民間形容美女就有了落雁的傳說。

王昭君被人們記住和傳頌,大約就是因為這種悲劇性。

一個美女,被選進皇宮,本應該前途似錦,從宮女到貴妃到皇后的,但是因為這位美女太剛正,得罪權貴,導致不能見到皇帝,最後還要遠離故國,去塞外和親,後來皇帝雖然知道了她是美女,但是已經無能為力了。

這是皇帝的悲哀,也是這位美女的悲哀。

中國很多流傳久遠的故事無不是這麼個套路,故事也許真真假假但是昭君出塞是真是見於史書的,後來呼韓邪死去,她想回大漢,這時候漢元帝已經去世了,繼位的是著名的漢成帝,他對王昭君的請求的批複是:從胡例。

胡人的規矩是什麼,收繼婚後來王昭君又嫁給了呼韓邪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後來她就真的再也回不來了,53歲時王昭君去世,葬地名曰「青冢」。

杜甫說: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紅顏自古多薄命,王昭君則又多了一些悲涼色彩而已。


其實同與昭君出塞出名的還有文成公主入藏,兩者都為歷史上人們所歌頌。現在來說說昭君出塞,中國古代確實有許多遠嫁和親的公主,但是昭君出塞出名的原因,還得從其起的重大歷史作用說起。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的哥哥打敗,南遷至長安城外的光祿塞下,跟西漢結好。並且約定「漢與匈奴為一家,不得相互欺騙和發起戰爭。並曾經三次進長安入朝,向漢元帝請求和親。那時,西漢也實行和親政策,為了換來邊境的安寧。於是和匈奴達成共識,同意和親。王昭君聽說以後,主動請求出塞和親。她嫁到匈奴以後,被封為「寧胡閼氏」,象徵著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興旺和安寧。

昭君出塞,在漢匈雙方都認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並很重視這件事。播下了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的種子,在這之後西漢與匈奴確實在相當長的時期沒有發生戰爭,保持了一段時間的寧靜。在她死後,她的女兒須卜居次雲,女婿須卜當,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繼續為漢匈兩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這樣又促進了西漢與匈奴的文化交往和友好交流,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因而,人們感謝和親政策,感謝昭君出塞帶來的和平,紛紛稱讚。

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是重大的,其對於西漢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文人墨客為表達對和平的嚮往和對兩國戰爭的厭惡往往都會引用這一歷史事件。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幾百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幾十種,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人都曾寫過昭君出塞的事迹,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也曾歌頌過昭君出塞。


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分析:

政治意義

歷史上和親的公主不在少數,但真正起到穩固雙方關係的不多,恰好王昭君就是其中一個。

王昭君維護漢匈關係穩定長達半個世紀,匈奴附漢與昭君出塞,不僅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與戰亂,而且為中原王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昭君出塞加強了雙方的交流,中原先進的制度及生產方式傳播到匈奴,促進偏遠地區的發展。

身份不同

王昭君是先作為妃子後和親的。漢元帝因後宮佳麗眾多,便找來畫師將女子容貌畫上,取貌美者寵幸。由於王昭君不肯賄賂畫師,畫師便將其畫成最丑的,因為不得與漢元帝相見。後匈奴來求親,王昭君主動表示願意和親,等到漢元帝看見王昭君的真實容貌時,悔之不及。俗話說,得不到才最珍貴,這一點史書或野史必定記錄流傳下來。

貌美如花

王昭君還有一個重要的身份,就是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為人們廣為傳頌。


這當然是歷代文人墨客的功勞。

王昭君,名嬙,晉代時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西漢元帝時宮女(並非公主)。宮中宮女眾多,平常壓根見不到皇帝,需由宮廷畫師畫像,進呈御覽,以備臨幸。而畫師毛延壽貪婪,向宮女索賄,給錢的畫成西施,不給的畫成無鹽,宮女們為求一幸,多賂之。而昭君美艷絕倫,不屑為此,所以畫像就平平無奇,史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當匈奴單于來求和親之時,漢元帝順水推舟把「平平無奇」的昭君給了匈奴單于,而當昭君出見之時,「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糊塗的漢元帝恐怕腸子都要悔青了,毛延壽也不會有好下場。

昭君北上匈奴的路上,心懷悲切,撥動琴弦,大雁為這凄美的琴聲所感,忘記扇動翅膀,跌落地上,這就是成語「沉魚落雁」中「落雁」的由來。

這無疑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也極易挑動文人敏感的心弦,其中多有大手筆:

《王昭君》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詠懷古迹》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王昭君》胡令能

胡風似劍鎪人骨,漢月如鉤釣胃腸。

魂夢不知身在路,夜來猶自到昭陽。

……

連詩仙、詩聖都來捧場,昭君想不出名都難。


中國古代是有很多遠嫁和親的公主,為什麼只有「昭君出塞」最為出名?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中國自有記載的文字歷史以來,的確是有很多的遠嫁和親的公主。

先不說中國夏商周秦了,自從劉邦建立大漢王朝以來就有很多。從劉邦在白登被圍以後,大漢王朝就已經開始向好鬥的匈奴送錢帛布匹和皇室女成員。

王昭君並不是第一個,當然,王昭君也不是皇室成員,算不上大漢王朝的公主。但是她有資本,因為她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有著落雁之美稱,而且還很有內涵。從她和南匈奴的大單于結婚後,向大漢王朝稱臣,遷入漢地。大漢王朝和匈奴也開始少有的平靜。王昭君的其功堪比漢武帝的衛青和霍去病。

王昭君和伊郅斜的婚姻生活傳為佳話。


這主要有四個原因:原因一是王昭君和其他公主和親不同,她其實不是公主。當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親自到長安請求同漢朝和親時,漢元帝雖然答應了,但卻沒捨得真選一個公主去,而是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做公主嫁給呼韓邪單于,這個最終被選中的人就是王昭君。原因二是因為王昭君是主動要求去和親的,當時的宮女們誰都不願意嫁到苦寒、陌生的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願意去匈奴和親,她就是王昭君。原因三是她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所以被列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他和親的公主都無此殊榮。呼韓邪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這對後來漢匈的和平共處作用巨大。原因四是她有故事。據說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麼會沒發現呢?後來查出是王昭君沒有給畫工毛延壽故意把她畫丑呈給漢元帝。錯失美人的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原因五是王昭君對阻止戰爭作用巨大。因為她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所以說話很有份量,她一面勸單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