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日本經濟產業部宣布,將對用於製造智能手機與電視機中OLED顯示器部件使用的「氟聚醯亞胺」、半導體製造過程中必須使用的「光刻膠」和「高純度氟化氫」等半導體的三種材料,加強面向韓國的出口管制。

韓國《每日經濟》報道稱,面對日本的「卡脖子」舉措,韓國三星電子、SK海力士等主要半導體企業立即拉響警報。畢竟在半導體生產必需的光敏抗蝕劑和腐蝕氣體領域,韓國對日本依賴度高達90%,一旦限制措施長期化,占韓國出口總額20%的半導體生產必將受到干擾。

隨著事件的發酵,小編意識到,前段時間在朋友圈瘋狂轉發的一篇《日本半導體產業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的文章與現實存在很大的偏差,可能我們存在誤判,直觀學機械簡單的整理一下整個產業發展的脈絡,希望能幫大家理清其中的關係。

我們單純拿數據來看一下日本半導體為什麼被大家唱衰:

上圖是1990年全球半導體企業排名,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前十名中佔據了六位,在前二十名中佔據了十二位。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雄厚實力,稱霸全球,從中可見端倪。

上表2016年全球半導體企業排名,日企在前十名里只有東芝榜上有名。

《日本半導體產業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的文章來自《參考消息

》:文章根據日本在半導體行業的各數據佔比得出:

1)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真正問題是,沒能向CPU等需要高技術的產品過渡。

2)隨著技術的核心從商品、材料轉向信息之後,日本就難以應對了

3)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的世界潮流中落伍,其根本原因是缺乏創造新東西的能力,尤其是在跟信息相關的領域,完全缺乏創新能力。

文章在最後把深層次的原因透析到基礎教育上,得出結論:日本的大學在最尖端領域已跟不上世界的發展,原因在於不能根據社會的變化重構研究和教育體制。

一頓分析猛於虎,日本一劍封喉半導體行業佔比強大的韓國後,這些分析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存在明顯的偏差。必須指出,半導體上游之中也有層次,日本恰恰站在了食物鏈頂端。

從數據的表面並不一定能看到事實的本質。日本企業隱身何處呢?毋庸置疑,在消費半導體領域,日本企業的頹勢已很明顯。但是,還有一個通常人們不太注意的工業半導體領域。尤其是材料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在這兩個方面,日本企業佔領絕對優勢。

半導體產業鏈的分工決定了,越往上游其技術壁壘越高,越往下游其勞動密集和資本密集要求越高,上下游分工明確,全球各國佔住產業鏈的位置佔山為王。上游的材料與設備行業,儘管受制於規模的原因,在營收上佔比較小,但是其往往決定了下游的工藝、製程、產能和質量。例如荷蘭公司ASML就決定了全球誰可以生產更先進位程的半導體晶圓——台積電、三星、英特爾、中芯國際都是其核心客戶。而光刻機為半導體製造中最為核心的設備,一台光刻機的價格是波音飛機的2倍多,超過1億美元。

上圖中藍色標記的公司均為日本企業,在設備領域的主要環節中,日本都有涉足,且都躋身全球前三,和美國、歐洲公司共享高度壟斷地位。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數據顯示,日本企業在全球半導體材料市場所佔的份額達到52%,而北美和歐洲僅僅各佔15%左右,尤其在硅晶圓、光刻膠、鍵合引線、模壓樹脂以及引線框架等重要材料上,日本起到了絕對的領導作用。日本企業在全球新購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佔有率超過30%

這次被禁止名單上的光刻膠,主要用在顯示面板上。主要的光刻膠產品有g線、i線、KrF、ArF四類,其核心技術均被日美壟斷,包括陶氏化學、JSR株式會社、信越化學、東京應化工業、Fujifilme等核心公司。

在日本,SUMCO和信越化學是絕對意義上的領軍企業,幾乎橫跨各大材料領域。SUMCO是全球第二大的硅晶圓供應商;信越化學則是全球IC電路板矽片的主導企業,其還能生產GaP(磷化鎵)、GaAs(砷化鎵)和AIGaInP(磷化鋁鎵銦)等化合物半導體單晶與切片——國內的話,三安光電在2017年剛剛宣布在大基金的參投之下,投資百億元涉足研發、生產和銷售砷化鎵。美國公司克里科技更是在2017年完全出售其原有主營LED業務,全身心轉型化合物企業。日本領先優勢之大,可見一斑。

雖然,日本企業從全球半導體頂尖名單上滑落,但是日本卻隱身於產業鏈的上游。不管消費半導體還是工業半導體,只要投入生產就需要半導體材料和設備。因為日本佔領了半導體產業的上游業務,只要半導體市場總體保持擴大的話,日本的份額將穩居前列,旱澇保收。

日本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考量,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有遠見,而不是短視。大家常說,日本失去了20年,日本真的失去了20年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