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家家式的劇情只會讓acg圈子越來越走向低齡化,造成一羣人思想與現實脫節,這種東西怎麼能普及給大眾呢?不得不承認很多acg作品毫無營養,除去狂打擦邊球的那部分。不要給我發阿虛的那張圖!


題外話,因為現實的真實藝術的真實不是一回事。

納博科夫有雲,現實只是騙術的一種形式和外衣,「所有偉大的作家都是大騙子」:

……高水平的讀者知道,就書而言,從中尋求真實的生活,真實的人物,以及諸如此類的真實是毫無意義的。一本書中,或人、或物、或環境的真實完全取決於該書自成一體的那個天地。一個善於創新的作者總是創造一個充滿新意的天地。如果某個人物或某個事件與那個天地的格局相吻合,我們就會驚喜地體驗到藝術真實的快感,不管這個人物或事件一旦被搬到書評作者,劣等文人筆下的「真實生活」中會顯得多麼不真實。對於一個天才的作家來說,所謂的真實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須創造一個真實以及它的必然後果。我們只有接受了《曼斯菲爾德莊園》的習俗、規則及其中經作者之手編造的種種有趣事件,才能充分欣賞領略到作品的魅力。曼斯菲爾德莊園是根本不存在的,那兒的人們也是不曾存在的。」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

當然,我不覺得題主問的有什麼問題,「現實」和「現實感」是兩回事。正如岸邊露伴老師教導我們的那樣:「寫實感」正是能帶給作品生命氣息的能量,「寫實感」纔是最佳的娛樂效果!

「你們這些大外行小鬼是在對我岸邊露伴的做法表示意見嗎!」


第一次回答問題的新人,說得不好的話,就請罵我吧

1

看到這個問題在我的時間線上滾了很長時間了,忍不出說一下。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第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它認為「現實感」這個東西是自明的、普遍的並不需要解釋的。

而差異事實上是在普遍性這一側,而並非特殊。普遍性永遠是並非-全部。用拉克勞的話說:每一個階段的具體內容都不僅僅是總體普遍過程中的一個亞種,它轄制了這一普遍性。放在這裡具體說的話,就是:不是我們共享著一種現實感,而是對每個人來說,現實感這個概念本身是不一樣的,A有A的現實感,B有B的現實感,C有C的現實感,從本質上來說,你沒有資格說那一種現實感更加現實。

不是在同一個現實感的集合下討論每個人的差異,而是對於每個人來說,現實感本身都存在著差異

弗洛伊德在《神經症與精神病》和《神經症與精神病中的現實喪失》等論文中討論過神經症和精神病對於「現實喪失」和「妄想世界」的不同處理方法,精神病的現實完全被一個妄想的現實代替,而神經症的現實是被妄想世界媒介的,也就是說,前者完全沉浸在妄想世界中,而後者偶爾沉浸於妄想世界裡,平時更多地活在所謂的「現實世界」中。

而扭曲的地方是下面這一點:偶爾逃入「妄想世界」中的神經症患者,他反而可以以此為支點更好地參與現實世界,妄想世界對他來說,並不是和現實世界相對立的,恰恰相反,它是現實世界的終極支撐。

這個神經症患者就是早期拉康那裡的所謂的「正常人」(或最接近正常人的結構)

如果我們將前者比喻為硬核死宅,他否定三次元的一切,那麼後者自然就是沒有那麼硬核的死宅,他承認三次元,但同時熱愛著二次元,如果你把二次元(妄想)從它這裡抽走了,那麼三次元(現實)本身也就沒有意義了。

用理查德布斯比的話說,超越幻象並不是丟棄幻想,正好相反,超越幻象是使我們比以往更受幻象的支配,在這個過程了,我們與幻想的真正內核產生了超越想像的更加緊密的聯繫。

我這裡想說的是:現實感本身就是不真實的。它不過是迴避實在界創傷的一種自戀的方式。現實裡面永遠有一部分剩餘現實,也就是為了讓現實作為一個整體可以被建構(想像)出來,這部分現實必須被排除。就好像在「過度知道的主體」裏,他知道得太多,反而什麼都不知道了。蘇格拉底之所以是智者,就因為他與自認為看穿一切的詭辯者不同,他承認: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回到現實感和現實本身的問題上來,題主認為二次元不過是「過家家式的劇情,造成一羣人思想和現實脫節」,那麼影視劇何嘗不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呢?我們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要大小便,我們每天都會遇見自己的排泄物,我們大部分會用不太優雅的方式清理自己的鼻孔。我覺得在座的各位都會承認這確實是現實的。但是如果你在影片中加入這樣的鏡頭,你會有現實感嗎?不,更多的情況是,你會噁心,你會覺得導演腦子有毛病(當然了,大部分導演並不會特地去拍攝排泄的細節)。這些最現實的部分,恰恰是讓你喪失現實感的東西

影片的零度只是一種妄想,紀錄片是不可能的。但是影片本身不是妄想。很多電影回溯性地構建了現實。事實上,所有的電影都在結構上有回溯地製造現實的功能。你跟你朋友談論一部電影的時候,你們已經把電影加到現實裏來了。如果ACG不真實的話,那麼日本通過ACG取的國際認同感是不是也是一種假象呢?安倍的動漫興國是不是也沒有現實感呢?即使他們帶來了實際的好處和GDP。

不是像這個問題說的那樣「二次元造成一羣人和現實脫節」,而是現實本身已經和它自己脫節了,所以我們才需要各種各樣的東西將現實縫合起來,二次元只是這些眾多材料中的一個而已(當然是很特殊的一個)。這個問題的幻想在於,只要沒有二次元,現實就不會脫節,或者至少是更加地現實一點。但現實永遠已經跟它自己脫節了。恰恰是有了二次元這種看起來完全不夠現實的東西,一個純真的現實幻想纔得到了拯救。問題不是二次元(幻想)與現實如何脫節,而是這個問題本身就建立在一種幻想的基礎上。(一種排除了他者的意識形態)

2

現實是被回溯性地建構的。所以黑格爾說所有的事情都要發生兩次。第一次它沒有被認識到,第二次才能被納入象徵的符號體系裏。現實中的所有要素都可以回溯性地重構自己的現實。當然二次元也包含在內。難道漫展不夠現實嗎?穿著心愛的二次元服裝的coser們都不存在嗎?

相對地,現實感也不過是一個流動的概念,它本身在不停地變化當中。根本不存在什麼穩定的現實感。今天的高樓大廈在幾百年前的人看來能有現實感嗎?同樣的,幾百年後的東西,在現在的我們看來能有現實感嗎?即使是在原始部落,所謂的人類和自然最親密的時期,一系列的儀式和禁忌也會讓任何一個現代人喪失現實感。除非你認為,看到一個外族人,就把他視為敵人或國王(這是原始部落裏對外人常見的兩種態度,但同樣適用於今日的後殖民話語),能算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僅僅指出提問者問題的錯誤是不夠的;我們同時可以說,這個問題完全正確。二次元確實沒有現實感,但是這有個前提,就是這個現實感是僅適用於提問者自己,如果我們肯定幻想的話,我們也必須肯定答主的幻想,但是前提是,這個幻想不能用在其他人的身上。

精神病者(paranoia)將自己一開始投入到外界的力比多撤回到自我力比多之中,這種力比多的撤回,直接導致了「世界沒落體驗」也就是所謂的世界崩壞。妄想消失之後,現實也會消失。但是妄想從來都不會消失,這是精神病的誇大妄想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

請尊重他人的妄想(並不代表肯定傷害他人那種妄想),因為在事實上,你別無選擇。


因為剛寫完的周推有這麼一個話題,正好認真地把這個問題下的回答都看了一遍,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在聊「現實感」之前,我想先提「寫實」「現實主義」這兩個詞,詞語的詞意用法都是很有爭論的東西,所以要用詞語就得先咬文嚼字,說明白在自己邏輯下的旨意用法,不然就會引起爭議。

「寫實」就是如實地描繪事物,但不說充斥著幻想的ACG作品,絕大多數藝術作品,都是經過了藝術加工,很難做到徹底寫實的。所以在這裡,不妨把「寫實」的門檻的放低一些,不存在超現實的幻想元素的作品,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寫實」。

《灌籃高手》相比於《黑子的籃球》,是「寫實」的;《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相比於《青春野郎》是「寫實」的……

但「寫實」未必是「現實主義」的,「現實主義」是指作品中反映、建構了現實的社會、文化、政治、生態乃至意識形態,有的時候是包涵了某種宏大敘事的。

就如同你很難把《白箱》《NEW GAME》稱為現實主義作品一樣,這些作品雖然沒有超現實的幻想元素,但其並沒有反映出現實的某個真相。反過來,假若讓《白箱》《NEW GAME》去表現日本職場真實的惡劣生態,那它就成功地指涉到了日本現實社會,成為了一部「現實主義」的作品。

「現實主義」對「寫實」沒有要求,相反,越不寫實越充斥著幻想元素的作品似乎越方便才情橫溢的創作者們或是辛辣或是溫和地揭露現實,宮崎駿在自己的幻想童話中塞入了無數自己對戰爭、政治、社會的觀點,庵野秀明則在《新世紀福音戰士》一脈相承,這類例子太多,不勝枚舉。

「寫實」和「現實主義」都是較為客觀的,可以方便地區分或是評價,而題主問的「現實感」又是什麼東西呢?跟前兩者一樣,還是有什麼聯繫?

這個回答下面的各位答主都抒發了自己對「現實感」的理解,翻了一圈之後我最為贊同Altia的觀點。

塔塔和lain說的我認為其實屬於我前面提到的「現實主義」,還有一些答主討論的則屬於「寫實」這個範疇,這些都是客觀的評價,但「現實感」應該是極為私人、極為主觀的感知。

每個人的性別、年齡、性格、知識、閱歷、生長環境、成長經歷,乃至看片時候的心態、環境、即時感受……這些東西,纔是真正決定「現實感」的東西。

我曾經把《比宇宙更遠的地方》稱為「幻術」,因為我覺得這片真的扯極了,我不能理解片中人物的想法、心情和選擇,這片對我來說沒有半點「現實感」,這是由我的性格、成長經歷造成的。

我看《蠟筆小新》時聯想到日本女子高中生的潮流變遷,日本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於是一部兒童片我也能看出「現實感」,這是因為我恰好了解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但肯定也有人看小南極能給聯想起自己的青春而感動、振奮,或者看蠟筆小新因為極度討厭熊孩子而質疑現實中怎麼會有這樣的小孩(怎麼還沒被大人扁死)。

再舉個例子,我看《埃羅芒阿老師》除了女主角很可愛啥都沒看出來,但塔塔就看出了男主角的寬鬆環境背後的御宅文化,那麼他在看這部動畫時肯定比我有「現實感」多了,這又是個人知識水平帶來的差異了(落淚)。

所以我說「現實感」其實是一個很私人的東西,我產生現實感的作品,你未必能有同樣的感觸;同時也是一個很階段性的東西,我小時候看《新世紀天鷹戰士》能感知個屁的「現實感」,但現在再去看,就又不一樣了。

環境也很重要,抱瓶可樂,開袋薯片,拿超清大屏看《幹物妹!小埋》肯定比冬天教室裏臺桌裏拿手機偷偷看有「現實感」多了(笑)。

從「寫實」來看,動畫追求「寫實」沒有任何意義;從「現實主義」來看,ACG作品可以很「現實主義」,只是其中的深刻內涵需要觀眾有能力理解體悟;而「現實感」,則是另一個完全私人的話題了。

所以題主若覺得ACG作品沒有「現實感」,一方面可以去補充一下有關社會、文化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則可以更多地挑選符合自己口味的,能和片中角色想通的作品來看。


現實感從來不是虛構作品(小說,動漫,遊戲,電影……)必然追求的目標,而只是達成目標的手段之一。如果追求現實感,無論是紀錄片,還是大量的非虛構文學和採訪報道,都是更好的對象。

至於動漫作品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如果用能涵蓋最大多數人需求的表述回答,我認為是「帶給人情感或思想上的真實觸動」。至於如何達成,手段多種多樣,敘事,臺詞,作畫、鏡頭、BGM、人設,都可以達到這個目標。

去年所有新番裏最觸動我的一幕

就像禪師指月的比喻一樣,重要的是讓人看到月亮,至於用什麼東西指月,大可五花八門。指頭也好,枯枝也罷,只要能讓人看月亮都可以。當然有些人只有通過特定的指頭才能看到月亮,我覺得雖然可惜但也沒啥問題,可要是以為只有這根指頭才能指出月亮,那未免就太狹隘了。

隨便想想就會發現,一部作品是否優秀,和有沒有現實感沒半毛錢關係。愛手藝的克蘇魯神話一點不反映現實,卻是對「世界的本質是未知與混沌」這一理念最動人心魄的表達。

動漫作品也是這樣,空島上敲響的黃金鐘,一萬兩千年後地球上亮起的「歡迎回家」,大紅蓮團以宇宙為舞臺星辰為武器的壯闊決戰,還有駕駛紅色螺旋槳飛機掠亞德里亞海的那頭豬,這些當然一點都不現實,但它們都打動了無數人的心,你能說它們「缺乏現實感」所以不是好作品?

如果打動我們的不是現實感那是什麼?我想很核心的因素,是鮮活的角色和他們的真情實感。現實的雲層上方不存在空島和黃金鐘,但路飛對夢想的追逐是真實的。亞德里亞海上並沒有開飛機的豬,但波魯克對自由的渴望是真實的。

因此在我看來,虛構作品裡的真實感和現實感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兒。真實感是指創作者能否創造出讓觀眾沉浸其中,產生共情的世界和角色。所謂創作,就是對現實的總結凝練後,萃取出現實中的「真實」,讓這份「真實」突破現實的重重限制束縛,以更直接的形式讓觀眾體驗到。

因此雖然是虛假的,但因為具備了高度提純的真實感,可以比繁雜瑣碎的現實,更直指人心,動人心魄,所以才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我們才會為無數的動漫電影小說全情投入,或喜或悲不能自己。

只要能做到真實感,作品有沒有現實感一點不重要,說穿了引入現實元素製造現實感,也不過是讓觀眾產生真實感的手段之一罷了,有太多的其他方法可以做到。所以我對阿虛那張圖向來的觀點就是:我不知道阿虛想說的是現實感還是真實感,前者我贊成不用追求,後者我認為必須要追求。

往形而上點扯,現實的任何一種面貌歸根結底都只是概率上的偶然而已。我們之所以誕生在銀河系獵戶座旋臂上的一顆偏遠行星,過著這樣的現實,無非是無數偶然的疊加。很多物理學家們認為在我們的宇宙之外,也許還存在著自然環境,乃至物理法則都全然不同的世界,這些無窮的其他「現實」指不定就包括著ONE PIECE裏的大海賊時代,和大紅蓮團裏日月同輝的螺旋族星球呢?

然而儘管有著無窮盡的可能,現實卻只有唯一一個確定的答案,弱水三千你只可取一瓢。但在虛構作品裡,人們得以突破現實的枷鎖,去觸碰具有無限可能的「真實」。就像即便找遍現實任何一個角落,都不存在完美的圓,可我們依然能從現實中提煉出完美的圓這一理想概念,並發自內心地讚美欣賞它。縱然上面這些故事都未曾發生在我們的「現實」之中,但我們所體驗到的這份情感,並無一絲虛假。

所以好不容易跑到虛構創作的領域裡,能以更靈動自由的身姿去描繪一些東西,卻非要給自己帶上「現實」的束縛,這真不由讓我想起了高達的那句名臺詞:被重力束縛了靈魂的地球人喲~

至於缺乏現實感不方便普及大眾的理由更是不值一駁,一種藝術形式能存在下來必然是有自己的特色和不可替代之處,動漫這種藝術形式,先天就更適合表現非現實感的題材,無論少女終末旅行,ONE PIECE,天元突破還是南方公園,瑞克莫蒂,就算你每話1000萬美金扔進去拍真人劇往死裏堆特效,我覺得也很難達到原作的表現力,這是體裁的先天限制。所以何苦削足適履,非要強迫往現實上靠呢?

最後說句,題主還是看片太少,說到非現實感題材就只能想到後宮賣肉廢萌擦邊球這種片子,你不喜歡這些題材直接噴就是了,非要扣個「缺乏現實感」的大帽子,實在是沒必要。


(圖文完全無關,單純是表達剛看到這問題的表情)
  1. 非常簡單的總結:題主只是想要更為滿足自己口味的作品而已。
  2. 一部作品是否寫實,思想是否成熟,或者是一部作品有沒有營養,與作品能否「普及給大眾」完全沒有關係。簡單例子是,不見得《你的名字》有多寫實。整部作品的主要橋段是交換靈魂和穿梭時空,與及扭轉已經成型的災難。這些都很不「現實」,不現實得近乎浪漫的程度,但這部電影卻很賣座。
  3. 我不認為任何作品能完全脫離現實。 @塔塔君Minkun 提出了「日常系」是非日常的,但他接下來引用張彧暋的論文其實是非常奇怪的事情。因為,該篇論文的研究,正是討論如何從看似脫離現實的次文化作品,折射了日本社會的意識形態,討論「非現實」的東西如何回到現實。
  4.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接受上面這點的,如此文化社會學的進路。但我仍然不覺得動畫可以脫離現實。我覺得題主所講的「與現實脫節」指的其實並不是脫離現實——並不是外星人、某種異世界種族,做出了觀眾無法理解的事情,此般的「與現實脫節」 (這倒是非常少人討論——少到我都覺得太神奇了)。題主所講的「脫離現實」,指的是作品呈現的價值觀、劇情,不符合現實中的某些常識、理性、道德基準。或者說,作品成為了某種道德倫理的負片。

    於是乎這就會衍生出幾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首先,為什麼創作有遵從道德倫理的必要性? (簡單答案:沒有必要——除非我們將藝術作品和流行作品視之為工具,有責任要鞏固某種意識形態,為某個政體、社會、權力服務);其次,背離了固有的倫理體制,作品可以成立嗎? (簡單答案:當然可以);其三,會不會有這樣的作品,其偉大的原因正正是因為背離了倫理道德,測試了社會的某些道德底線? (簡單答案:太多,自己找。)

  5. 於是乎我懷疑:題主需要的並不是「更擁有現實感」的作品,只是想要ACG作品脫離「過家家式」的劇情,變得「更加有營養」,或者說,變得更加「有深度」。但我這幾年開始認為,所謂的「營養」,或者說,各自能從作品中提煉出多少內容,並非來自作品。所謂「營養」,所謂「深度」,向來並非是一種作品內在的特質,而是來自解讀的過程,或者說,每個人觀看作品的方式。一個故事的訊息或者可以很具有啟發性,可以非常特別,但這並不等於「營養」,也不是「深度」——某些人可能就晚上躺在沙發上喫薯片刷手遊看動畫。某些人看動畫是一邊做家務一邊看。某些人可能一口氣看完。某些人可能用手機,某些人可能在劇場看。某些人沒看二期就看一期了,某些人非常理解題材。某些人以批評家的集中力看動畫、會二刷、會看解讀、會上知乎——但也會有某些人看完和朋友胡扯一句就算了。讓這批人以各自的狀態,看同一部的動畫,得出的結論都不同。更不要說,他們可能不僅僅是以不同的方式、處境、設備,看同一部動畫,還可能有不同的知識水平,擁有不同的教養,來自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世界觀。於是乎,所謂「營養」,所謂「與現實脫節」,最終其實回到每個讀者的狀況,回到各自以什麼知識、環境、基礎、什麼現實,以閱讀作品。既然我們會說一部作品沒有客觀的、唯一的閱讀方式,那為什麼我們可以說一部作品擁有客觀的「營養」,或者說,一種客觀的結果呢?畢竟,一部作品之所以會變得沒有營養,就只是因為它擁有一羣從不主動思考作品,同樣地沒有營養的讀者。以此勉勵各位,同時也警惕自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