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延誤險,顧名思義,是指乘客購買該款保險後,若合同中約定的航班(如遭遇自然災害、惡劣天氣、機械故障、航空管制等)出現延誤情況,保險公司會按照合約給付投保乘客賠償金。

原本平常的一份保險,因為沒有規定「一人一航班只能購買一份」的限制,成為了一些投機者賺錢的渠道。今天,金庫君就帶大家回顧一下消費者與保險公司圍繞「航延險」展開的愛恨情仇。

消費者 「薅羊毛」

大概在2014年左右,陸續有保險公司推出各種形式的單次航延險,價格一般是20元左右,保額基本都在200元以上,且按照航班延誤時間給予賠付,例如單次延誤2小時給付300元,單次延誤4小時給付500元賠償金。

由於航延險保費低、保額較高,並且每次乘飛機可以從不同保險公司購買多份航延險,不少消費者抓住這個漏洞,利用航延險套利。航延險一度被稱為「雷雨季、霧霾天氣的無風險套利」工具。

有媒體報道,航延險剛剛推出不久,就有人根據航班延誤統計情況,購買大概率延誤航班的機票,同時購買多個保險公司的航延險,獲得賠償,以此賺了15000元。

去年6月,有網友發帖「炫耀」稱,前段時間,他預計自己第二天的航班鐵定晚點,所以除了信用卡贈送的航延險之外,他又果斷購買了自己知道的所有其他保險公司的航延險。第二天,他的航班果然延誤了9個多小時。他向保險公司逐一報案,最後拋去機票錢,「凈收入2581.2元,時薪286元」。不少網友跟帖回復,有的稱讚這波操作「666」,有的說自己也用這種方法「薅羊毛」。

業內人士透露,航延險的這個大漏洞曾經吸引了無數「黃牛黨」,他們專門研究哪條航線最容易延誤,在機場免費贈送這些航班的乘客「即時生效」型航延險,等到航班延誤後,黃牛們再開開心心地跟乘客「分享」這些保險賠付金。

不僅如此,航延險這塊「大肥肉」還引來了詐騙團夥的垂涎。

今年3月,某網路平臺報警稱,有3個人頻繁在該平臺購買多家保險公司的航延險,而他們投保的航班全部發生延誤或取消的情況。警方調查發現,這3個人曾經營一家商旅服務公司,專門負責機票代理,手上有大量的客戶身份信息;此外,其中1人有親戚在航空公司任銷售經理,可以得到航班是否會延誤的第一手資料。在發現航延險的「致富」之路後,3人便開始用這些客戶身份信息來購買確定會「出狀況」的航班機票和航延險,之後就等著退票和拿保險賠償金了。靠著這種虛構保險標的(虛構多人需要航空出行正常如約到達的事實)的方法,3人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騙取20多萬元的保險賠償金,構成了《刑法》中的保險詐騙罪。(想要深入瞭解「什麼是騙保」和「相應的後果」的朋友,可以看看金庫君之前寫的文章,這裡加上騙保的鏈接)

保險公司「躲貓貓」

航班延誤現象本就嚴重,再加上消費者、黃牛黨和詐騙團夥的輪番「薅羊毛」,航延險對於保險公司來說變成了一款「穩賠不賺」的產品。對此,保險公司打響了反抗「三部曲」。

第一部,多家保險公司直接下架了單獨單次的航延險,推出包月包年的升級版航延險,或者把航延險打包加入境內旅遊保險和航班意外險中。

第二部,為了降低航延險的賠付率,那些仍在銷售單次航延險的保險公司,紛紛選擇降低航延險賠付金(最低僅有30元)、提高賠付門檻或縮小保障範圍,例如,延長起賠時間;將延誤指定為到達延誤;將航班取消、返航等列入免責條款等等。

第三部,保險公司嚴格把關風控,系統自動將獲得多次航延險賠償金的顧客拉入「黑名單」。由於工作需要成為「空中飛人」的陳先生就被某安保險公司購買航延險的系統「拉黑」了。從2015年開始,他拿到過十幾次該款航延險賠付金,今年 8 月初,當他照例準備購買這款航延險時,卻被告知「信息異常,暫不能購買」,詢問客服後才發現,原來是自己未通過系統的風險評估項目,所以被自動關閉了購買許可權。

顯然,為了保證盈利,保險公司不得不玩起了「躲貓貓」的遊戲。

消費者購買航延險的最初目的是轉嫁可能存在的經濟風險,降低自身的經濟損失。但隨著保險公司三部曲的進行,航延險變得愈發雞肋,根本不能真正起到轉移經濟風險的作用。很多正常購買單次航延險的消費者被誤傷,保險公司也因此失去不少客戶,造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

保險政策正在不斷完善中

最近,不少保險公司發現,航延險「黑名單」機制並不能有效抑制套利現象,騙保團夥仍然可以通過更換身份信息,繼續投保獲利;這種機制反而會誤傷正常投保的消費者(例如之前提到的陳先生)。另外,降低產品性價比或直接下架虧損產品,又會影響真正需要航延險的人羣的利益。

前幾天,上海證券報報道稱:「相關部門正在制定航延險示範條款,最近在行業內部徵求意見中。」示範條款將規定每人每航班限投保一份航延險,不能重複投保。此外,其他的賠付條款將會更加人性化。不少業內人士建議,建立一個統一的航延險資料庫。

相關部門此舉意在保證消費者利益,減少理賠糾紛,同時預防騙保行為。

從去年銀保監會出臺的134號文件,到今年的19號文件;從今年8月份的整頓互聯網保險亂象,到10月份的加強微信朋友圈等自媒體保險營銷宣傳管理,不難看出,銀保監會正在不斷完善各方面的相關政策,積極發現保險市場存在的問題,一步步解決,意在讓亂象叢生的保險市場逐漸走向規範化。

由此看來,相關保險政策可能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另外,如果頻繁通過保險漏洞套利,很可能會被加入保險公司黑名單,等到真的需要購買保險時,將有很大的概率被拒保,其中的利弊需要自己衡量。最後,金庫君再提醒大家一句,保險是用來減少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的工具,而不是盈利的手段。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