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先概略說明周公和成王的關係,今日開始進入正題,也就是我主要想分享的內容。

                但首先還是要先說明一下,在分析周公心理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他的基本態度,那就是「周公對於周王朝的基本態度」,在接下來的分析都必須抱持著這樣的原則來展現周公可能的其他心態,所以先概要說明一下。

 

          面對周王朝這個由三代先王建立而成的國家,周公是非常重視的,尤其在得到武王的信任並在他過世後成為了國家中流砥柱的象徵。我們可以認定周公對周王朝的治理是奠定周朝八百年不覆亡的重要關鍵,因此周公的所作所為都不會違背他須建立起一個穩固的周王朝這個前提下。在這個前提下,就算是成王的心態、三監的亂事、殷遺民的處理,甚至到最敏感的繼承權問題,都必須維持在不會顛覆王朝並須長久發展的基礎之上。

 

                  有了這樣的說明,我們就可以進入正題, 也就是成王與周公之間的衝突。

                  今天先討論一個問題,那就是「武王欲傳給周公還是成王?」

根據《逸周書.度邑解》:

王曰:『旦,汝維朕達弟,予有使汝,汝播食不遑暇食,矧其有乃室,今  維天使予,惟二神授朕靈期,予未致于休予,近懷于朕室,汝維幼子,大有知。…』

    我們可以知道武王欲傳周公(兄終弟即觀念),因此當時其實已有繼承人,而那個人便是周公。但問題來了,如果武王真有心立周公為繼承人,那為何最後卻立成王為繼承者?這裡有兩個想法供參考:

        (一)如劉備託孤諸葛亮?

         這段歷史確實有人說是劉備故意下圈套給諸葛亮,表面上說可以取而代之,實際上是測試諸葛亮的忠心。但如要放置周初時必須先比較一下雙方問題(附圖)

問題

周公

諸葛亮

與前任君主之關係

兄弟關係、君臣關係,從逸周書、代死中可以看出兩人關係要好

君臣關係,為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並為他定立國本

繼位者能力

成王年幼

劉禪愚鈍

與繼位者關係

叔姪關係、君臣關係

單純君臣關係

繼承觀念

兄終弟即尚有、父死子承剛始

父死子承觀念

背景

都擁有著內憂外患的問題

此人地位

皆在朝中具位高地位

         因此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最大的差異是周公與武王、成王間穿插著血親關係,在當時是非常重視也非常重要的。整個周代皆以血親為線,以整個大家族建立起一個國家。

         但這樣勢必會有人說,周代的滅亡不就也是自相殘殺引起的嗎?其實可以這樣想,你會去在意你曾祖父他們兄弟所生的孩子嗎?更進一步來說,現在的大家族頂多從祖父開始算,偶而會聚在一起吧?況且一個大家族會記得的人並不多,能熟識的也就更少了。因此春秋戰國以後血親關係已經漸趨模糊,各國間甚至還開始通婚,更不用說有些國家的王已被其他姓氏所取代。

         回歸原處,在一個重視血親的周初,我們可以想像他們會比現在人更加重視親屬間的關係,兄弟間的關係不用多提,叔姪關係也可能並非如我們想像地生疏,所以我們可以合理懷疑劉備和諸葛亮可能藏有繼承權的心結,卻較難將這樣的想法套用在武王與周公間或甚至成王與周公間的關係。

 

         而另一種可能,是「武王真有意讓周公繼承王位,但周公拒絕了」。

         此處可分為兩方面,分別為周公真有稱王之意及周公無有稱王之意。

         如果周公有稱王之意,聽到武王欲傳位給周公當然令他歡喜,但別忘了周公排名老四,中間插著一位管叔,依照兄終弟即的觀念,還是以管叔為主要順位繼承人。縱使武王與周公關係較好,如真傳位給周公,那麼傳位順序必定亂掉,這是周公必定會想到的,也很可能是周公定立父死子及的動機之一。如周公欲做王,那必定需選擇讓年幼的成王及位,而自己才能攝政,做到代王。

         另一點,如果周公本就無稱王之意,那麼面對武王欲立他為王這件事,本就會為大局著想,他可以告訴武王如立他管叔等將會因不滿造反,造成宗室內亂,而在半推半就之下武王答應了周公的推辭,改讓他輔佐成王,並讓他能行天子之事直到成王長大。

 

         以上是成王與周公之間衝突的前哨站,先說明周公與武王間的問題,再多的下次再分享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