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曾指不少研究項目因此中斷。

持續半年的修例風波席捲本港教育界,大學所受創傷尤為嚴重,除教學工作外,科研進度亦受阻。據悉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屬下的研究資助局,已初步容許受影響的科研項目延期提交結果。有大學高層坦言是次後遺症令科研工作「輸時間、沒儀器」,更有人透露,事件陰霾下,申請科大下年度研究生的人數大減三成,「尖子人數銳減,對香港科研的長遠發展恐有影響。」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資料圖片

多所大學11月在示威衝擊中遭到波及,理工大學、中文大學和城市大學均有實驗室設備和化學物品被毀被盜。理大曾指不少研究項目因此中斷,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向《星島日報》表示,受影響項目數量目前難以估計,「因現時未完全開放校園,教授們尚未點算和上報受影響情況。」

據衞炳江了解,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和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等,由於研究須用到小鼠等動物作實驗,研究員唯有在校園封閉時仍每日進校照顧餵飼。「不過如果項目是牽涉細胞的量度、收集數據等,無能為力,只要遺漏一天數據,整個項目就要從頭再來。」有在理大工作近5年的內地研究員指,實驗室內進行科研項目進度落後四成,「研究不止是實驗,亦有文字和數據分折工作,這個多月以來到深圳的合作機構進行,尚算能平衡,但預計要加班趕進度。」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資料圖片

衞炳江的研究項目在衝突發生前已「北上」,移師理大深圳研究院的實驗室進行,未有受到太大影響。他坦言事件對大學科研帶來最大的後遺症,是令科研工作「輸時間、沒儀器」。本身是研資局委員的他透露,早前已有人動議科研資助項目延期提交結果,「所有委員的意見都傾向支持」,相信將會落實。

對於不能延期的科研項目,例如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合作研製「火星相機」的項目,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容啟亮慶幸在校園封鎖前一日,將部分儀器搬移到家中,「校園未開放期間,每日有3、4名研究員到我家中工作,我們的進度沒有落後,不算受到嚴重影響。」同樣有參與相關項目的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教授吳波,就指團隊十多名學生及研究員之中,有10人來自內地和東南亞地區,但他們都在港繼續進行研究工作。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資料圖片

然而,在示威浪潮中並非處於風暴中心的科技大學,有消息人士表示,內地來港作交換的研究生,在初期撤離香港後,其所屬單位以人身安全為由,不允許他們再來港,影響科研,並稱在大學衝擊的陰霾下,申請科大下年度的研究生人數跌了約三成左右。

內地來港到科大作交換的研究生,在撤離香港後,其所屬單位以人身安全為由,不允許他們再來港。資料圖片

他坦言,本港大學研究學位向來僧多粥少,即使申請學位人數減少,也不會出現學位沒人讀的情況。「但尖子的數量銳減,變相可供大學挑選的頂尖人才減少,收生質素未能有保證,對香港科研的長遠發展恐有影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