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其实昨天就开始整理...)整理了明清时期的器物,接下来到了故宫本馆三楼,由于来到三楼时已经到下午…(楼下看太久啦!)所以三楼只看了两个小展、一个大展。

那么废话不多说,继续我们的故宫之旅吧!

(本文就器物的时代顺序稍作调整,参展时一般会先到毛公鼎那里参观。)

(1)抟泥幻化-院藏陶瓷精华展

DSC_0040_11.jpg

此展内容横跨幅度很广,远自新石器时代到清朝都是本展的内容,以时代为纬、以陶瓷为经,理出了一条中国文明史。当然这是非常具有展览可看性的,然而为了配合本次主题,也因为当时比较注重新石器时代陶器的拍摄,故本文仅录有四个展区中的「新石器时代」部分,其余的欢迎有兴趣的朋友能前去参观喔!

2.jpg

从左边往右边数分别以名称、产生时代及特色做介绍:

名称

出土时代

特色

双耳波涛纹采陶罐

马家窑文化

分布于黄河上游,以红黑白三色为底鲜明的几何图样。(彩陶:近仰韶文化)

白陶鬶

大汶口文化

早期分布于山东附近,端整工细,以形状奇特为名,白陶算是较为稀少的。

黑陶高足杯

龙山文化

分布于黄河下游,具光泽黑亮、细薄如蛋壳般的特点。

陶器在中国「事死如事生」的丧葬习俗中扮演著极重要的角色,其下葬的陶器除了日常使用的食器外,随著时代演进渐渐也有陶人、牲畜、娱乐等,都是为了让死去的人仍过著和生前一样的生活,所以从这些陪葬的陶器品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及审美情趣。

3.jpg

此物为「黑陶长鬲」是当时用来煮炊食物的器具。

4.jpg

此物为「彩绘陶猪」,是西汉时期的陶牲,可以了解当时的牲畜样貌。

 

        (2)吉金耀采-院藏铜器精华展

5.jpg

紧接著便是我来故宫的重点了!「青铜器精华展」主要展示了殷周时期的青铜器,但对于青铜器的使用主要还是落于贵族之间,我们可以知道,在夏代晚期便开始出现,殷周时期达到最顶峰,自秦、汉以后铁器兴起,铜器虽仍具备其实用性,但已不再将其作为礼制用具,但铜器却已深入思想与文化的底蕴,成为中华文化之美。此展分为八个部分,由于本人没有将所有作品拍下来,因此会借用故宫网站中的图片做介绍,届时会附注何者为借用照片,如有侵权将会撤下照片。

         1.礼与乐-商代礼乐器

人们会以珍贵器物做为祭祀或陪葬,依循著前一个展览,我们可以知道新石器时代将陶瓷器物做为陪葬品,有较大一部份可能和当时资源在制作陶器品上需花的时间有关。到了商代,青铜器逐渐在贵族间盛行,由于取材及范铸及其不易,所以当时人会将它用来制作礼乐祭祀的器物,因此在生与死之间,延续了「礼」与「乐」的本质。

商代前期,青铜酒器与食器已呈现出一套一套的组合,到了商代末期,由于青铜制做渐趋成熟,其范用的地方越来越广,如食器、酒器以及水器等,说明青铜器已成为重要的礼器代表。

另外,青铜器上也常见到包括兽面纹、凤鸟纹和夔龙纹等,牠们的功用便是拿来通上帝、祖灵的媒介,也因此在制作青铜器时开始考虑它的外观雕塑,为中国艺术奠立了一座奇美的高峰。

6.jpg

此为「乃孙作祖已鼎」,为故宫的第二重器,具有多处装饰兽面纹,非常雄伟精致。

7.jpg

左为「父辛觯(ㄓˋ)」、右为「子爵」,就用途上为酒器。

         2.祀与戎-商周家族器与兵器

由「族名」所系联出来的家族祭器,可以了解当时对于血缘非常重视。晚商的「亚丑」家族铜器、「亚禽」铜尊与印玺等,都透露著祀祖追孝、冀传子孙的概念,而借由简单的铭文铸刻,将立功受赏、光耀门楣之事记录于此,以传子孙。

此区展览有段话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若『祀』是时间上古今生死的对话,『戎』则是空间上敌我死生的拼搏。」我们知道,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战争是先民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与他族拚搏,但不管战争前、战争后都必会牵扯到祭祀,战争之先,行祭祀大典,以祈祖灵保佑;战争之后,行安葬祭礼,以抚亡灵安宁。借由战争能壮大家族势力,所受的封赏可以明传子孙,期待后人子弟能仿其功勋,延续荣耀。

8.jpg

此为「亚丑家族」之尊,上有亚丑铭拓,侧边刻有许多兽面。

9.jpg

此物也为「亚丑家族」器物,它们多出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学者认为即是《左传》中的薄姑氏,在晚商时期非常兴盛,至周成王时期为呈王所灭。

1.jpg

此处左边两物为「钺」,是当时征伐权力的最高象征,持有者往往是此族或军队中的军事首长或领袖。右边一物为「戈」。

2.jpg

此物为「小臣谜簋」,为周康王时期的器具,从右边的器当中可以看到(照片可能看不太到)里面撰有铭文,记载「小臣谜」因随伯懋父征伐东夷、海眉立下战功而受赏。(成王时期便有让周公征讨过,推测当时势力庞大,应较难征伐)

4.jpg

此为「弓形器」,是我认为蛮特别的一件,其功用是为了适应车战需要而发展出一种驾驭马匹的器具,使用方法为将其固定在御者(可能同为攻击者)腰带上,做为挂勒缰绳之用,以利腾出双手攻击。

1.jpg

另一个我觉得有趣的器物-「车马器」,右边那个为「马面饰」,可令骏马更显雄伟气势;左边两物为「銮」,为立于马车轭首衡上之铜铃,中有铃球,可用来节制行车的节奏。(太快会很吵的意思XD)

         3.其命维新-西周礼器

周文王翦商、武王伐纣灭商,周公建立制度」,周公以宗法制度及分封诸侯制度稳定了新的王朝,在铜器上也显示出「维新」的意象。而西周各时期也展现了礼器逐渐的成熟及更趋多样的风格。

*西周早期(武、成、康、昭四王):铜器的造型和纹饰多继承晚商的特色,但就器物用途上与晚商有所不同,周代开始食器渐多,逐渐取代酒器,这与国风不同有所关系,因此可以从器物用途的不同窥知文化的转变。

*西周中期(穆、共、懿、孝、夷五王):此时器物造型、器类等皆发生巨大的转变,其铭文内容也逐渐拉长,格式与文风与早期截然不同。

*西周晚期(厉、共和、宣、幽王):此时器物的纹饰更加多样,铭文的记载也非常丰富,显示其文字使用已经达到相当成熟。

2.jpg

此物为「颂壶」,主要内容讲述周王命令颂管理成周地区的商贾以及建造仓储,来供应宫内所需。(后面的文字便是壶里的铭文,本人站在那里许久…)

         4.郁郁周文-西周至春秋铜器铭文

经过西周铭文内容用字的演变,此时的文字已较于西周初年有跳跃性的进步(可参考《尚书》〈周书〉部分),另外铭文内容也跳出了祭祀及歌功颂德的内容,而转以较丰富的内容,如:战争纪实、联姻媵送、册命典仪、割地契约等。其字型已具「大篆」型式。

3.jpg

此为「散盘」,是展中我觉得蛮特别的一件器物,它记录了夨国与散国的边界纷争,经过各方官员勘定界线后,由夨国立誓,完成土地领土勘地的契约。上面可以清楚的见到铭文字,而隶定后的字也在柜内的正前方,是个很好训练古文能的方地方呢(?

         5.霸与雄-春秋战国的礼乐器与兵器杂器

犬戎入侵,周室东迁以后,周王朝实际统治区域越来越小,也已经无法掌控诸侯,「礼崩乐坏」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型态,阶级结构被打破,贫富差距也渐趋扩大,但纵使文明看似逐渐走向崩毁,却是中华文化最光辉灿烂的时刻。春秋开始、孔子之后形成百家争鸣的形式,精神文化逐渐凌驾于物质文明,这样的冲突与碰撞也促使器物产生跳跃性的成长,我们可以从器物上的文字看出霸业的扩展与雄壮的鸿志,一赌当时的王欲一统中原的决心。

6.jpg

此为「子犯龢钟」,是我最喜欢的一组器物,编钟上面刻有晋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帮助他回国掌政后的事迹,其事迹有三,依序记录在编钟腹部中间:

        第一、帮助晋文公在出奔十九年后,重返晋国掌政。

        第二、辅佐晋文公于「城濮之战」打败楚国。

        第三、为「践土会盟」,帮助晋文公「尊王攘夷」,成就霸业。

另外导览员也补充,当时在敲击编钟欲演奏音乐时,每个钟会有两个声音,分别是敲击腹部及侧边。

7.jpg

此为「玺印」(画面很小请见谅…)源于商朝,经过西周到春秋晚期时逐渐兴起,而在战国时大盛。自东周之后,诸侯贵族间的血缘逐渐淡薄,宗法制度渐渐失衡,因此会有玺印为信,来象征王权。

          6.繁华绚丽-春秋至战国的铜器

到了这个时候,周王室已等同虚设,列国并起争相兼并,而新的统治阶级与文化也影响了青铜器的发展,列国的铜器纷纷出土,加上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总经济产值增加,也开始让这些铜器有了更多样的花纹,逐渐有了华丽的艺术效果,可说是青铜器最繁华绚丽的时候,也是最后绽放的时刻。

1.jpg

此物为「嵌孔雀石绿松鸟兽尊」,出土于战国中期。

来源:https://www.npm.gov.tw/exh99/bronzes/html/pic_tw_07_2.html

         7.后铜器时代-秦至汉的铜器

秦汉时期,由于贵金属不再是青铜器,而转入平民的生活,因此产生有炉、樽、銗镂等新器具。这时期的青铜器转为实用,但在花纹上仍展现了简朴或铃动的风貌,也算是别具一格。

2.jpg

此物为「嘉量」,为新莽时期用来度量的单位。

来源:https://www.npm.gov.tw/exh99/bronzes/html/pic_tw_08_2.html

         8.四方汇萃-边域风格的铜器

远自商代,中原四方的民族便会经由各种途径与中原文化交流,现在所出土的器物便能证明其活络的程度,这些有别于中原器物形貌的传统,可使各地产生更多元的器物样貌。而秦汉的统一后,大范围地打破了地界之分,使这样的器物形貌得到更多的融合与创新,快速地传播到中原各地。

3.jpg

此物为「钩连乳丁纹羊首罍」,为商朝后期的器物,有别于中原地区的铜器样式。

来源:https://www.npm.gov.tw/exh99/bronzes/html/pic_tw_09_1.html

 

  整理:

本展最后,我想把殷周到秦汉时期的器物名称纪录于下,方便大家往后在看到青铜器名称时能分辨出它们的用途是甚么,当然这也必须感谢故宫将其整理出来才能让我也能方便了解~以下是整理的内容:

器物用途

名称

鼎盛年代

食器

鼎、鬲、甗、簋、𪾔、簠、敦(ㄉㄨㄟˋ)、豆(铺)

西周、春秋、战国

酒器

爵、斝(ㄐㄧㄚˇ)、觚(ㄍㄨ)、觯(ㄓˋ)、觥、卣(ㄧㄡˇ)、盉(ㄏㄜˊ)、罍(ㄌㄟˊ)

商、西周

水器

尊、壶、彝(ㄧˊ)、盘、盂、匜(ㄧˊ)、鉴

商、西周、春秋、战国

乐器

铙(ㄋㄠˊ)(钲)、钟、镈(ㄅㄛˊ)

春秋、战国

兵器

钺(ㄩㄝˋ)(斧)、矛、戈、戟、剑、弩机

商以降越来越多

 

(3)毛公鼎、宗周鼎

最后我们来介绍下故宫的镇馆之宝-「毛公鼎」以及「宗周鼎」吧!虽然很想把上面隶定的文字录于此,不过还是算了吧!

4.jpg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宣王时的器物,是现今发现的青铜器物中记录的最多文字的,腹内铭刻三十二行,有五百个字。

其内容背景为:西周厉王晚年政策失当,诸侯纷纷背离王,因此被流放于彘地,开始共和时代,也因为群龙无首(没有实际能统御众诸侯的人)而纷争不断,所以至宣王即位之初,面对纷纷扰扰的天下,忧心忡忡,而毛公便兼起了重要使命要统领朝廷百官,负责周王内外大小政事。

篇中内容多用「毋」、「弗」、「」、「勿」等强调且命令式语气,可以显见宣王心中面对情势的不安,以及对毛公临危受命的迫切要求。也因为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历史背景及语气用词的运用,可谓极具史料价值。

5.jpg

「宗周鼎」,同样为西周晚期厉王时期的器物,其别名有「㝬(ㄏㄨˊ)钟」、「胡钟」,是厉王时所制的祭祖乐器,造型严整,是现存最重要的天子祭器。

铭文共一百二十三个字,大致内容为厉王欲遵循文王、武王的德行,勤奋于巩固四方疆土,并感谢上帝与先王的保佑,以祈将来能永保四方太平。读到此不觉会心一笑,厉王不就是那位害得宣王战战兢兢,要收拾他留下烂摊子的人吗?但毕竟为祭祀礼器,当然就很难看出王的未来作为,不过也可能是厉王即位之初,那种雄心壮志欲遵循先王的德业来留存于心中吧?那么之后的作为便是后话了。

 

  结语:

以上大致是我参观故宫常设展的心得,很多,但也表示来故宫的人一定也能满载而归!不过前提还是要抱著诚心的态度去面对任何的古文物,这些前人所留下的器物,都代表著文化的传承,祂们希冀留下些甚么让子孙能谨记教训及备感荣耀,作为后代的我们能不战战兢兢地听取祖先们所留下的遗训吗?(题外话:对了,最讨厌那种明明在看展览还在那边炫耀自己儿子多好多认真的人= =)

好啦,感谢各位的观看,那么故宫博物院常设展介绍就此告一段落了,谢谢!

(备注:以上故宫博物院常设展介绍内容多有参考馆内介绍,如有冒犯会另行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