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其實昨天就開始整理...)整理了明清時期的器物,接下來到了故宮本館三樓,由於來到三樓時已經到下午…(樓下看太久啦!)所以三樓只看了兩個小展、一個大展。

那麼廢話不多說,繼續我們的故宮之旅吧!

(本文就器物的時代順序稍作調整,參展時一般會先到毛公鼎那裡參觀。)

(1)摶泥幻化-院藏陶瓷精華展

DSC_0040_11.jpg

此展內容橫跨幅度很廣,遠自新石器時代到清朝都是本展的內容,以時代為緯、以陶瓷為經,理出了一條中國文明史。當然這是非常具有展覽可看性的,然而為了配合本次主題,也因為當時比較注重新石器時代陶器的拍攝,故本文僅錄有四個展區中的「新石器時代」部分,其餘的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能前去參觀喔!

2.jpg

從左邊往右邊數分別以名稱、產生時代及特色做介紹:

名稱

出土時代

特色

雙耳波濤紋采陶罐

馬家窯文化

分布於黃河上游,以紅黑白三色為底鮮明的幾何圖樣。(彩陶:近仰韶文化)

白陶鬹

大汶口文化

早期分布於山東附近,端整工細,以形狀奇特為名,白陶算是較為稀少的。

黑陶高足杯

龍山文化

分布於黃河下游,具光澤黑亮、細薄如蛋殼般的特點。

陶器在中國「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習俗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其下葬的陶器除了日常使用的食器外,隨著時代演進漸漸也有陶人、牲畜、娛樂等,都是為了讓死去的人仍過著和生前一樣的生活,所以從這些陪葬的陶器品裡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風貌及審美情趣。

3.jpg

此物為「黑陶長鬲」是當時用來煮炊食物的器具。

4.jpg

此物為「彩繪陶豬」,是西漢時期的陶牲,可以了解當時的牲畜樣貌。

 

        (2)吉金耀采-院藏銅器精華展

5.jpg

緊接著便是我來故宮的重點了!「青銅器精華展」主要展示了殷周時期的青銅器,但對於青銅器的使用主要還是落於貴族之間,我們可以知道,在夏代晚期便開始出現,殷周時期達到最頂峰,自秦、漢以後鐵器興起,銅器雖仍具備其實用性,但已不再將其作為禮制用具,但銅器卻已深入思想與文化的底蘊,成為中華文化之美。此展分為八個部分,由於本人沒有將所有作品拍下來,因此會借用故宮網站中的圖片做介紹,屆時會附註何者為借用照片,如有侵權將會撤下照片。

         1.禮與樂-商代禮樂器

人們會以珍貴器物做為祭祀或陪葬,依循著前一個展覽,我們可以知道新石器時代將陶瓷器物做為陪葬品,有較大一部份可能和當時資源在製作陶器品上需花的時間有關。到了商代,青銅器逐漸在貴族間盛行,由於取材及範鑄及其不易,所以當時人會將它用來製作禮樂祭祀的器物,因此在生與死之間,延續了「禮」與「樂」的本質。

商代前期,青銅酒器與食器已呈現出一套一套的組合,到了商代末期,由於青銅製做漸趨成熟,其範用的地方越來越廣,如食器、酒器以及水器等,說明青銅器已成為重要的禮器代表。

另外,青銅器上也常見到包括獸面紋、鳳鳥紋和夔龍紋等,牠們的功用便是拿來通上帝、祖靈的媒介,也因此在製作青銅器時開始考慮它的外觀雕塑,為中國藝術奠立了一座奇美的高峰。

6.jpg

此為「乃孫作祖已鼎」,為故宮的第二重器,具有多處裝飾獸面紋,非常雄偉精緻。

7.jpg

左為「父辛觶(ㄓˋ)」、右為「子爵」,就用途上為酒器。

         2.祀與戎-商周家族器與兵器

由「族名」所繫聯出來的家族祭器,可以了解當時對於血緣非常重視。晚商的「亞醜」家族銅器、「亞禽」銅尊與印璽等,都透露著祀祖追孝、冀傳子孫的概念,而藉由簡單的銘文鑄刻,將立功受賞、光耀門楣之事記錄於此,以傳子孫。

此區展覽有段話特別引起我的注意:「若『祀』是時間上古今生死的對話,『戎』則是空間上敵我死生的拼搏。」我們知道,當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是先民為了獲得更多的資源而與他族拚搏,但不管戰爭前、戰爭後都必會牽扯到祭祀,戰爭之先,行祭祀大典,以祈祖靈保佑;戰爭之後,行安葬祭禮,以撫亡靈安寧。藉由戰爭能壯大家族勢力,所受的封賞可以明傳子孫,期待後人子弟能仿其功勳,延續榮耀。

8.jpg

此為「亞醜家族」之尊,上有亞醜銘拓,側邊刻有許多獸面。

9.jpg

此物也為「亞醜家族」器物,它們多出於山東益都蘇埠屯,學者認為即是《左傳》中的薄姑氏,在晚商時期非常興盛,至周成王時期為呈王所滅。

1.jpg

此處左邊兩物為「鉞」,是當時征伐權力的最高象徵,持有者往往是此族或軍隊中的軍事首長或領袖。右邊一物為「戈」。

2.jpg

此物為「小臣謎簋」,為周康王時期的器具,從右邊的器當中可以看到(照片可能看不太到)裡面撰有銘文,記載「小臣謎」因隨伯懋父征伐東夷、海眉立下戰功而受賞。(成王時期便有讓周公征討過,推測當時勢力龐大,應較難征伐)

4.jpg

此為「弓形器」,是我認為蠻特別的一件,其功用是為了適應車戰需要而發展出一種駕馭馬匹的器具,使用方法為將其固定在御者(可能同為攻擊者)腰帶上,做為掛勒韁繩之用,以利騰出雙手攻擊。

1.jpg

另一個我覺得有趣的器物-「車馬器」,右邊那個為「馬面飾」,可令駿馬更顯雄偉氣勢;左邊兩物為「鑾」,為立於馬車軛首衡上之銅鈴,中有鈴球,可用來節制行車的節奏。(太快會很吵的意思XD)

         3.其命維新-西周禮器

周文王翦商、武王伐紂滅商,周公建立制度」,周公以宗法制度及分封諸侯制度穩定了新的王朝,在銅器上也顯示出「維新」的意象。而西周各時期也展現了禮器逐漸的成熟及更趨多樣的風格。

*西周早期(武、成、康、昭四王):銅器的造型和紋飾多繼承晚商的特色,但就器物用途上與晚商有所不同,周代開始食器漸多,逐漸取代酒器,這與國風不同有所關係,因此可以從器物用途的不同窺知文化的轉變。

*西周中期(穆、共、懿、孝、夷五王):此時器物造型、器類等皆發生巨大的轉變,其銘文內容也逐漸拉長,格式與文風與早期截然不同。

*西周晚期(厲、共和、宣、幽王):此時器物的紋飾更加多樣,銘文的記載也非常豐富,顯示其文字使用已經達到相當成熟。

2.jpg

此物為「頌壺」,主要內容講述周王命令頌管理成周地區的商賈以及建造倉儲,來供應宮內所需。(後面的文字便是壺裡的銘文,本人站在那裡許久…)

         4.郁郁周文-西周至春秋銅器銘文

經過西周銘文內容用字的演變,此時的文字已較於西周初年有跳躍性的進步(可參考《尚書》〈周書〉部分),另外銘文內容也跳出了祭祀及歌功頌德的內容,而轉以較豐富的內容,如:戰爭紀實、聯姻媵送、冊命典儀、割地契約等。其字型已具「大篆」型式。

3.jpg

此為「散盤」,是展中我覺得蠻特別的一件器物,它記錄了夨國與散國的邊界紛爭,經過各方官員勘定界線後,由夨國立誓,完成土地領土勘地的契約。上面可以清楚的見到銘文字,而隸定後的字也在櫃內的正前方,是個很好訓練古文能的方地方呢(?

         5.霸與雄-春秋戰國的禮樂器與兵器雜器

犬戎入侵,周室東遷以後,周王朝實際統治區域越來越小,也已經無法掌控諸侯,「禮崩樂壞」是當時整個社會的型態,階級結構被打破,貧富差距也漸趨擴大,但縱使文明看似逐漸走向崩毀,卻是中華文化最光輝燦爛的時刻。春秋開始、孔子之後形成百家爭鳴的形式,精神文化逐漸凌駕於物質文明,這樣的衝突與碰撞也促使器物產生跳躍性的成長,我們可以從器物上的文字看出霸業的擴展與雄壯的鴻志,一賭當時的王欲一統中原的決心。

6.jpg

此為「子犯龢鐘」,是我最喜歡的一組器物,編鐘上面刻有晉文公重耳的舅父狐偃,幫助他回國掌政後的事蹟,其事蹟有三,依序記錄在編鐘腹部中間:

        第一、幫助晉文公在出奔十九年後,重返晉國掌政。

        第二、輔佐晉文公於「城濮之戰」打敗楚國。

        第三、為「踐土會盟」,幫助晉文公「尊王攘夷」,成就霸業。

另外導覽員也補充,當時在敲擊編鐘欲演奏音樂時,每個鐘會有兩個聲音,分別是敲擊腹部及側邊。

7.jpg

此為「璽印」(畫面很小請見諒…)源於商朝,經過西周到春秋晚期時逐漸興起,而在戰國時大盛。自東周之後,諸侯貴族間的血緣逐漸淡薄,宗法制度漸漸失衡,因此會有璽印為信,來象徵王權。

          6.繁華絢麗-春秋至戰國的銅器

到了這個時候,周王室已等同虛設,列國並起爭相兼併,而新的統治階級與文化也影響了青銅器的發展,列國的銅器紛紛出土,加上各國致力於富國強兵,總經濟產值增加,也開始讓這些銅器有了更多樣的花紋,逐漸有了華麗的藝術效果,可說是青銅器最繁華絢麗的時候,也是最後綻放的時刻。

1.jpg

此物為「嵌孔雀石綠松鳥獸尊」,出土於戰國中期。

來源:https://www.npm.gov.tw/exh99/bronzes/html/pic_tw_07_2.html

         7.後銅器時代-秦至漢的銅器

秦漢時期,由於貴金屬不再是青銅器,而轉入平民的生活,因此產生有爐、樽、銗鏤等新器具。這時期的青銅器轉為實用,但在花紋上仍展現了簡樸或鈴動的風貌,也算是別具一格。

2.jpg

此物為「嘉量」,為新莽時期用來度量的單位。

來源:https://www.npm.gov.tw/exh99/bronzes/html/pic_tw_08_2.html

         8.四方匯萃-邊域風格的銅器

遠自商代,中原四方的民族便會經由各種途徑與中原文化交流,現在所出土的器物便能證明其活絡的程度,這些有別於中原器物形貌的傳統,可使各地產生更多元的器物樣貌。而秦漢的統一後,大範圍地打破了地界之分,使這樣的器物形貌得到更多的融合與創新,快速地傳播到中原各地。

3.jpg

此物為「鉤連乳丁紋羊首罍」,為商朝後期的器物,有別於中原地區的銅器樣式。

來源:https://www.npm.gov.tw/exh99/bronzes/html/pic_tw_09_1.html

 

  整理:

本展最後,我想把殷周到秦漢時期的器物名稱紀錄於下,方便大家往後在看到青銅器名稱時能分辨出它們的用途是甚麼,當然這也必須感謝故宮將其整理出來才能讓我也能方便了解~以下是整理的內容:

器物用途

名稱

鼎盛年代

食器

鼎、鬲、甗、簋、盨、簠、敦(ㄉㄨㄟˋ)、豆(鋪)

西周、春秋、戰國

酒器

爵、斝(ㄐㄧㄚˇ)、觚(ㄍㄨ)、觶(ㄓˋ)、觥、卣(ㄧㄡˇ)、盉(ㄏㄜˊ)、罍(ㄌㄟˊ)

商、西周

水器

尊、壺、彝(ㄧˊ)、盤、盂、匜(ㄧˊ)、鑑

商、西周、春秋、戰國

樂器

鐃(ㄋㄠˊ)(鉦)、鐘、鎛(ㄅㄛˊ)

春秋、戰國

兵器

鉞(ㄩㄝˋ)(斧)、矛、戈、戟、劍、弩機

商以降越來越多

 

(3)毛公鼎、宗周鼎

最後我們來介紹下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以及「宗周鼎」吧!雖然很想把上面隸定的文字錄於此,不過還是算了吧!

4.jpg

「毛公鼎」,為西周晚期宣王時的器物,是現今發現的青銅器物中記錄的最多文字的,腹內銘刻三十二行,有五百個字。

其內容背景為:西周厲王晚年政策失當,諸侯紛紛背離王,因此被流放於彘地,開始共和時代,也因為群龍無首(沒有實際能統御眾諸侯的人)而紛爭不斷,所以至宣王即位之初,面對紛紛擾擾的天下,憂心忡忡,而毛公便兼起了重要使命要統領朝廷百官,負責周王內外大小政事。

篇中內容多用「毋」、「弗」、「」、「勿」等強調且命令式語氣,可以顯見宣王心中面對情勢的不安,以及對毛公臨危受命的迫切要求。也因為此,可以看出當時的歷史背景及語氣用詞的運用,可謂極具史料價值。

5.jpg

「宗周鼎」,同樣為西周晚期厲王時期的器物,其別名有「㝬(ㄏㄨˊ)鐘」、「胡鐘」,是厲王時所製的祭祖樂器,造型嚴整,是現存最重要的天子祭器。

銘文共一百二十三個字,大致內容為厲王欲遵循文王、武王的德行,勤奮於鞏固四方疆土,並感謝上帝與先王的保佑,以祈將來能永保四方太平。讀到此不覺會心一笑,厲王不就是那位害得宣王戰戰兢兢,要收拾他留下爛攤子的人嗎?但畢竟為祭祀禮器,當然就很難看出王的未來作為,不過也可能是厲王即位之初,那種雄心壯志欲遵循先王的德業來留存於心中吧?那麼之後的作為便是後話了。

 

  結語:

以上大致是我參觀故宮常設展的心得,很多,但也表示來故宮的人一定也能滿載而歸!不過前提還是要抱著誠心的態度去面對任何的古文物,這些前人所留下的器物,都代表著文化的傳承,祂們希冀留下些甚麼讓子孫能謹記教訓及備感榮耀,作為後代的我們能不戰戰兢兢地聽取祖先們所留下的遺訓嗎?(題外話:對了,最討厭那種明明在看展覽還在那邊炫耀自己兒子多好多認真的人= =)

好啦,感謝各位的觀看,那麼故宮博物院常設展介紹就此告一段落了,謝謝!

(備註:以上故宮博物院常設展介紹內容多有參考館內介紹,如有冒犯會另行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