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天,來複習一下重點吧!

         首先我們提到周公與周成王之間的關係,透過爺孫三代的列表可以知道他們既是叔姪關係,也是君臣關係。後來武王讓周公輔佐成王,成為當時權力最大的人,其位階等同於天子,也因為此受到管叔蔡叔的妒忌,連同前朝武庚發動了三監之亂,並讒言周成王。面對這樣的壓力,我們以多種周公的心態來推導〈金滕〉、〈召誥〉、〈洛誥〉等篇章中所發生的過程,

         那麼最後我們來到矛盾總結-還政於成王。

         文章末我們談論到周公將攝政權還給成王,結束了周公七年的治理,並在隔一年成王成年,成王正式即位為天子,在〈洛誥〉中有詳細的介紹到。這個事實也作為本文討論的收尾,也將審視眾多觀點的矛盾處及歸結較正確解讀為何者。

         首先就君臣和睦的觀點來探究,周公還政於成王,也代表著自己的工作也大致完成了,了了自己的心願,看著年輕的成王有所成長,同時也具有德行,身為長者又是前執政者的自己當然是既欣慰又不捨,就像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要他們放心去飛一樣,同樣也因為自己身為前執政者不應再去過問政事該如何進行,不該再去過問並好好的放手是周公作為德行最好的展現。然而成王欲挽留周公,表面說禮制還須他的幫忙,其實更需要的是能好好的感謝這位長者,並能適時的安撫殷遺民。只有他能擔負這個責任,也只有他,能夠讓成王最放心地將最重要的地方交給他來治理。於是周初的動亂結束,開啟了穩定而長久的周王朝。

         再來是第二種,周公有稱王的打算,而成王是信任他的。這裡就必須好好討論,畢竟就算是內在有無此想法,都影響著儒家是否有過分形塑周公形象的可能。一個完美人格的展現可能是後人加上去的,也有可能是本人慾讓後人看到的,但也不能將「確實有完美人格出現在周公身上」這種可能排除。因此以下先羅列出〈金滕〉與〈洛誥〉中周公完美人格展現的地方:

〈金滕〉:

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執)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翻譯:周公於是把這件事當作自己的事,堆出三個土臺並打掃整齊,同時在南方做了土臺,也打掃乾淨,周公面北,長跪於土臺上。周公拿著璧與圭,於是來祭告太王、王季、文王。

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曰:「信(誠)。噫!公命我:『勿敢言。』」

        翻譯:於是拿到了周公親自施工、代武王死的禱詞。二公與成王,於是問所有史官以及各個處理的行政官員。他們回答:「這是真的。唉呀!周公命令我們:『不可以說出去。』」

〈洛誥〉:

          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

      翻譯:你這個年輕人必須好好分辨,我不再聽取過問。

         最明顯的可以從閱讀〈金滕〉篇中完整得知,我們可以知道,周公為了武王執意為其代死,以隆重的祭祀典禮來告訴先王們,並深怕他們有所不知,「植(執)璧秉珪」,決意代死。而後為善不欲人知,是之後二公及成王逼問史官及當時的執事者才說出。對於周公是否真的讓史官甚麼都不說,這件事一定會讓人有所懷疑,為何周公要把祭祀的內容放在金滕中,又為甚麼成王會打開金滕?這些問題其實都是有緣由的,也很難說是刻意為之或真的無心為之。重要的祭祀必定會有執事官員及史官在側記錄著儀式的進行,這是祭祀典禮必須要做到的,因為這些都將動用到人力、物力,所有的東西也必定會記錄成冊,之後封裝收藏,而重要祭祀則會特別以特殊的器具封裝。一般來說這僅是紀錄而已,成王很難去逐一檢查每個祭祀都在祭祀些甚麼,只有在天降災時王才會率領百官去看看先前與祖先的卜辭有無警示,而這件事卻碰巧讓成王遇到了。

〈金滕〉: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因為天有異象纔有機會打開金滕,看到了周公為武王代死的事件,故整件事情其實很難去說明這是周公刻意所為,難道周公有呼風喚雨的能力不成?所以與其說是儒家刻意更動內容,儒家確實有在內容中加入些自己的思想,但絕不會更改史實內容,因此不如說周公是真的不想讓他人知道自己為王代死,而且縱使是代死,也是不容之後儒家學者所接受的,如宋代程頤便認為此非聖人之言,既然儒家學者不能接受,那麼代死之事不就也會被後代儒者改動嗎?可見儒家並不會更動史實。而也因為這樣,更能完整的體現出周公完美人格的展現,要撫平成王對他的態度有很多種,但他絕不會以「替他父親代死」這件事來博得成王的感動,甚至是自悔。另外一件事記錄在〈洛誥〉,我們可以知道這是卸任者對執政者的分寸,也是政治人物對自我的約束。完美的人格也表現於此,真正的政治人物是不去過問、批評現任執政者的事蹟的,這是對對方的尊重,而這也體現了周公的德行美好。

         回歸原本所要討論的,周公是否有稱王的打算,其實聯繫著他內心的人格是否完美,因為如有稱王打算便是要陽奉陰違,並隨時找尋藉口合理化自己成為君主的行為,就算是為了國家穩健發展而只讓自己坐上代王的位子,也不會為了讓成王解除憂慮而苦心積慮地做出各種細微事情,畢竟要讓一個國家走上好的發展並維持好父死子及的傳統,其實只要最後的王是武王的孩子就好。因此這點便無法成立。

         最後是第三點,成王變得害怕周公。這一點其實必須巧妙地忽略許多《尚書》原文的內容,將他們以曲迂的方式解讀,簡單來說成王也陽奉陰違了。成王的害怕,來自於周公的功高震主,而又讓他前往周公一手營建的東都洛邑,對他來說前往那裡的每一步都舉步維艱,好似一把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不管周公有無這個打算,成王的懷疑不無道理,仰觀中國歷代的君王對於功高震主的臣子不是削去他權力就是殺了他。但成王有這麼做嗎?我們當然可以說成王沒有那個能力殺了周公,也因為周公有著鎮壓殷遺民的功用在成王不得不留下他,但殺不掉他難道不能削去他身邊的權力,只讓他做為魁儡管理殷遺民嗎?以下整理數件因功高震主而死的功臣,並加入周公做比較:

1531540331916.jpg

         撇除欲討論的君主個性,我們可以看到最大變因有關係和其他的能力。前面有提到周初對於血緣的關係可能比現在更加緊密,因此成王與周公關係可能並不生疏,然而該如何解釋成王起初會懷疑周公呢?本文認為這和管蔡也有關係,依據親疏遠近來看,管叔和蔡叔和成王的關係相近,都為叔姪關係,如果都為叔姪關係,那麼他們的關係會是同等的,然而現在管蔡卻連同眾多兄弟一起構陷周公有代替成王位置的想法,一位近親這樣講不夠,好幾位都這樣講那他也不得不相信了,然而這樣的相信並不是完全的否決掉周公這個人,成王可能只是懷疑,而非真要痛下殺手,但這樣的懷疑本身是矛盾的,因此就算周公前去平定了三監,除去了令他起疑心的管蔡兩人仍無法對周公釋疑,畢竟都是至親之人,周公除掉了反對他的親人怎麼想都還是無法釋懷吧?而真正使他釋懷的,是周公可以為了他的父親代死,可見周公心繫著整個國家及他的父親,而連自己父親都信任並託以重任的叔叔起初怎麼會懷疑他呢?這可以說親屬間仍是有些微界線,但也因為這樣的界線解除了成王對周公的猜疑,並真心後悔先前對他的懷疑,及感念他為周王朝所做的一切。其實大家都是一家人啊!除了血緣之間的關係,能補充的還有周公較於其他功臣對於該朝代仍有一定的重要性,而不是隻有保家衛國的功能,因此周公怎麼樣也都不能殺。這些原因都能反駁在成王眼裡周公仍是具威脅的存在,更何況認為成王陽奉陰違的前提還要反駁多處對於周公的稱讚與褒揚。其實他們早已上下一心,只是成王對於周公的虧欠多一點,希望能藉由某些舉動來彌補先前對周公懷疑。

 

 

結語:

         本文大多為個人解讀,畢竟成王與周公內心的描繪旁人多說也只是繪聲繪影,後人如本文也只能就其合理性及當時社會背景來揣測他們的心態,但重新翻閱《尚書》這幾篇文章,讀起來仍會為周公的所作所為而感動,為成王的誠心悔改所讚嘆,這樣的感受是真實的,這樣就足夠了。縱使有人將其多將延伸揣測,那又如何呢?

         很感謝走過路過人的肯定,也許討論並不如預期,但有些內容確實較為艱澀,需要回到《尚書》本文去探討,當然我也不是研究尚書的佼佼者,最需感謝的仍是志峯老師一年來的教導,大多數的觀點也多襲自於他,當然這樣的發想也該感謝朋友的提問。

         那麼尚書專題-周公與周成王之關係就先在這裡告段落了,未來還有類似的文章嗎?不知道,敬請期待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