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空氣電池的死或生

來自專欄極簡電化學26 人贊了文章

1. 鋰離子電池瓶頸到來

近些年,關於鋰離子電池的「突破」紛至沓來。「容量翻倍」「續航持久」「快速充滿」等關鍵詞,不斷撩撥大眾的神經。

但隨之而來的理性分析,又使這些浮華的修飾盎然失色。人們紛紛抱怨媒體標題誤人,並沒有切實解決目前的現狀與困難。

誠然,鋰離子電池技術在不斷進步。但從某種層面講,鋰離子電池早已徘徊在舉步維艱的瓶頸階段。

造成這一瓶頸的最根本原因,是所謂的「物理天花板」——鋰離子電池存在理論的儲能上限。

而且,很不幸,我們快要接近這個上限了。

根據技術發展的「S型曲線」理論,一項技術大體是從出生、發展到瓶頸,直到被另一項技術所取代。鋰離子電池也逃不出這樣的宿命循環。

當舊勢力增長乏力的時候,新的勢力總能異軍突起,支撐起新的發展。

在接替鋰離子電池的眾多技術中,鋰空氣電池,可能是個答案。

若要談及未來,我們也不敢放下百分之百的論斷,只是提供一種接替「鋰離子電池」的技術備選。

電池技術發展的S型曲線

2. 初顯鋒芒,鋰空氣電池步履蹣跚

雖然名稱近似,但「鋰離子電池」和「鋰空氣電池」是全然不同的兩個體系,所涉及的原理也大相徑庭。

「鋰空氣電池」這個概念,最早見於1970年代。它的核心原理,是讓鋰與空氣中的氧氣進行反應,將產生的能量直接轉為電能。

這就如同燒木頭或燒煤炭,作為人類獲取能源最普遍的方式,讓原料與氧氣直接反應,所帶來的是極高的能量釋放。據計算,鋰空氣電池的能量密度可以達到每千克12000瓦時,這一數值幾乎是鋰離子電池的10倍,甚至接近了汽油的能量水平(每千克13000瓦時)[1]。

鋰與空氣的這看似簡單組合,將電池技術的物理天花板,提升了整整一個數量級!

而且,它使用的氧氣來自於空氣,這部分原料近乎無限。

鋰空氣電池工作原理示意圖,圖片來源:Pixabay

然而,事情註定不會如此簡單。在這方興未艾的背後,潛藏著的,仍然是一篇混沌:鋰空氣電池中發生的反應太過複雜,還伴隨著無數的副產物生成。甚至很多科學家們會感覺自己的研究其實是「玄學」。

2016年,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幾位鋰空氣的專家湊在一起,為《自然·能源》寫了一篇介紹鋰空氣電池發展現狀的文章[1],裡面開篇就是一句:

「在基礎層面,我們對(鋰空氣)電池中的反應過程所知甚少。」

隨後,又說:

「沒人知道鋰空氣電池是否會成為一項技術,但是為了社會發展和人類未來,我們應該儘力而為去探究(鋰空氣電池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經歷了近50年的發展,這個領域中最傑出的學者,面對世人時,卻只能低聲地嘆息: 「我們幾乎一無所知」。

比起那些「充電10分鐘,續航1000裏」的報道,這絕對是一篇「謙虛」的論文。 因為學者們都心裡有數,人類在鋰空氣的研究中已經栽了太多跟頭。

有個業內的八卦,說是一位很有名望的科學家發了一篇鋰空氣電池的文章,達到了一個很棒的性能,可別人怎麼也重複不出來。後來發現,他所做的鋰空氣電池中,發生反應的其實是集流體和電池殼,而不是預想的金屬鋰。最後鬧得尷尬收場。

甚至有些科研巨頭也難逃鋰空氣的詛咒。

從最早的移動原子到後來的量子計算,美國IBM公司在微觀科學領域,可以說是執牛耳者。他們就曾想攻下鋰空氣電池這個山頭。

IBM在2009年推出一項名為「Battery 500」的計劃,希望能開發出一套讓電動車行駛500公里的鋰空氣電池。項目伊始,他們設想在2013年造出原型機,2020年實現商業化生產。

但是,2012年之後, 「Battery 500」就戛然而止了,很難在網上搜到其隻言片語。如果不是IBM有意雪藏,那就只能說明,這個計劃已然擱淺。

也有傳言說IBM並沒放棄,而是轉向了其他方案。但這些江湖傳聞,我們也只能姑且聽之,真假難辨。

IBM官網關於"Battery 500"項目的介紹,最後一項研究成果發表於2011年。圖片來源:IBM.com

3. 不斷探索,迷霧中曙光初現

雖然前路漫漫,但鋰空氣電池卻也在悄然生長,緩緩發展。

讓我們從IBM「失敗」之後開始敘述,看看在藍色巨人倒下後,又發生了什麼。

首先,需要回顧一下鋰空氣電池的基本要點。一塊鋰空氣電池,由負極(金屬鋰)、正極(空氣中的氧氣)和電解液組成。雖然只有簡單的三個部分,但每一部分的研究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以電解液為例。此前,常用於電池中的電解液是聚碳酸酯,它們不僅易燃易爆,而且在充放電時會不斷侵蝕電極,基本上幾次充放電後,一塊鋰空氣電池就算報廢了。

2012年,來自牛津大學的化學家彼得·布魯斯提出把聚碳酸酯換成一種名叫二甲基亞碸(DMSO)基電解液。這種新型電解液就不那麼容易與電極發生反應。於是,他們成功地讓鋰空氣電池穩定循環了100次[2]。

然而,隨著研究深入,很多人開始對這個電解液產生質疑。原因倒不是出自二甲基亞碸本身,而是源自一種鋰空氣反應過程的中間產物——過氧化鋰(Li2O2)。過氧化鋰是一種強氧化劑,會把二甲基亞碸氧化二甲基碸,從而造成電池性能的極大衰減。

有的研究組發現,因為這個氧化現象太嚴重,他們的電池循環了幾十次後,整個電解液都變了顏色。人們甚至推測,布魯斯的團隊當初之所以循環100次,正因為這是二甲基亞碸保質的上限。

隨後的進展來自於美國阿貢實驗室。這家老牌研究所誕生於二戰時期,曾製造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可控核反應堆。冷戰之後,阿貢實驗室的研究轉向於能源方向,成為電池領域最受尊敬的機構之一。

一個來自阿貢實驗室的團隊,通過將一種名為離子液體的材料與二甲基亞碸混合,成功地增強了電解液的穩定性。此外,他們還利用納米技術,在原有電極的表面增加了一層保護膜。這兩方面的設計,極大的降低了副反應的發生,這個團隊成功地將鋰空氣電池的循環記錄提高到了750次[3]。

這個重要的進步激發了媒體與大眾的興趣,一時間宣傳文案鋪天蓋地,甚至有人開始宣稱「鋰空氣電池的時代已經到來」。

能夠循環750次的鋰空氣電池的原型機,圖片來源:UIC.edu

然而,研究電池的業內人士卻選擇沉默。因為他們知道,無數問題仍然盤旋在鋰空氣電池領域。其中,最難過的坎,就是Li2O2的問題仍然存在。阿貢實驗室的改進,只是減緩了這種強氧化劑腐蝕電極的速度,然而這個安全隱患,仍然蟄伏在鋰與空氣的反應之中。

針對這一問題,人們要返璞歸真到熱力學的本質中去尋找答案。

我們都知道,溫度會對一個化學反應的進行產生巨大影響。如果將環境溫度提高到150℃以上,那麼,鋰和氧氣的反應就會優先生成氧化鋰(Li2O)。Li2O的氧化性就相對溫和,對電極的腐蝕作用也要緩慢很多。

不同溫度中,鋰與氧氣反應的自由能。[4]

然而,150℃啊!在這個溫度下,作為有機物的二甲基亞碸,具有極大的爆炸隱患。

既然如此,我們就再換一種電解液吧。在近期的《科學》雜誌上,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們,使用熔鹽作為電解液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們將兩種硝酸鹽(LiNO3和KNO3)混合,並加熱到150℃。此時,這種混合物會融化成液態。使用這個液態的熔鹽,再配合上新設計的電極材料,居然成功規避掉了暴躁的Li2O2。在他們的實驗臺上,整個鋰空氣電池平穩運行了起來,而且中間產物全部是溫和的Li2O。更令人欣喜的是,研究者發現這種全新的鋰空氣電池,表現出了更強的儲能能力!

不同中間產物對鋰空氣電池的影響示意圖。[5]

雖然儲能能力變得更強大,但無論怎麼看,150℃都不是一個友好的溫度。很難想像,怎麼將一個堪比鐵板燒的電池放進手機後蓋,或者坐在熱騰騰的電爐子上開車通勤。對於這一問題,作者也暫時沒有合適的應對方法,這無疑給鋰空氣電池的實際使用帶來了障礙。

4. 結語

舊技術,成熟與衰落;新技術,誕生與波折。電池的發展,無可倖免伴隨著這些起伏與迷茫。一個問題的解決,又帶出了另一個,甚至另幾個新問題。

在看不到盡頭的往複中,鋰空氣電池,是否還能給人類一個儲能的答案?

拭目以待。

參考文獻

[1]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mechanisms underpinning lithium–airbatteries. Nature Energy, 2016, 1, 16128.

[2] A Reversible and Higher-Rate Li-O2 Battery. Science 2012, 1223985.

[3] A lithium–oxygen battery with a long cycle life in an air-likeatmosphere. Nature, 2018, 7697, 502.

[4] A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oxygen battery based on areversible four-electron conversion to lithium oxide. Science 2018, 361, 777.

[5] Hot lithium-oxygen batteries charge ahead. Science, 2018, 361, 758.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