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血~1  
說到貧血,大家第一個閃過的回答就是:(啊!缺鐵),
但是絕對不是所有的貧血都是缺鐵!難道只要補充鐵,貧血就會改善了嗎?
 
其實,「貧血」只是一個症況,但是造成的原因卻不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必須先確定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
一般而言,造成的原因可大致區分如下:
(一)遺傳性貧血:如地中海型貧血...等。
(二)紅血球流失性貧血:如大出血等。
(三)營養素貧血:缺乏維生素B12或葉酸、鐵,蛋白質及熱量不足等多種所造成。

屏除遺傳以及大量失血造成的貧血,
更令為人所忽略的是「營養性貧血」。

B12、葉酸缺乏
例如:巨球性貧血。
「葉酸」在肝臟、酵母、綠色蔬菜、豆類、水果等食物的含量豐富,葉酸攝取主要是以蔬菜水果為主。
每一百公克的蔬菜,約含有30~100微克左右的葉酸,所以才會建議一天至少攝取兩碗的青菜。

葉酸與細胞的合成及細胞分裂有關,缺乏時,紅血球無法正常分裂,形成不成熟且相對體型較大的紅血球,稱為巨球性貧血。

當然,由於腸黏膜細胞是屬於生命週期短的細胞,葉酸不足時會影響腸細胞的生長,造成對營養素吸收不良的惡性循環。
<酗酒>會幹染葉酸儲存,發炎性腸道、懷孕及哺乳也會使葉酸需求量增加。

再來「維生素B12」缺乏時,也會有巨球性貧血的現象。
此時如果自行補充太多人工合成的葉酸,則會掩蓋B12缺乏的狀況,當B12被身體耗盡產生惡性貧血。
由於缺乏B12會抑制葉酸功能,之後會再進一步的引起巨球性貧血。

B12主要來源為肝臟、肉類,不存在一般植物性食物,所以長期素食者需注意B12的攝取。
B12在吸收上需要胃酸的幫忙,所以胃酸缺乏、老年人(胃酸較易分泌不足)對B12的需求性會提高。

鐵質缺乏
例如:小球性貧血。
含鐵的血紅素是紅血球的主要成分,當鐵質不足時(如慢性失血、鐵質吸收不良),
會有紅血球變小、變淺、血色素含量降低的現象發生。

鐵在肝、腎、肉、蛋黃、堅果、豆類、綠色蔬菜內含量較多,而且肉類的鐵質吸收率又遠比植物性佳。
鐵質在酸性環境下吸收率較高,建議每餐可挑選富含維生素C水果

蛋白質及熱量不足
當人體攝入的蛋白質及熱量不足以供給身體所需時,相對也會影響紅血球的製造及生理機轉維持。
這時的貧血通常也伴隨鐵質、葉酸,甚至維生素B12缺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