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S深夜痛哭,洗白丈夫10年:孩子,你不必討每個人喜歡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方式,決定了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作者:顧蔥白(富書專欄作者)

01

前幾日,就在小S丈夫許雅鈞再次續寫夜店傳說,與辣妹爆出曖昧關係後,小S繼續無視所有質疑,馬上放出全家去迪士尼遊玩照片,力證家庭和睦美滿。

10年間,不管老公多少次流連夜店,甚至染指海天盛筵,她永遠打出那三張牌:

「大家很熟,都是朋友」「沒事,我都知道」「只要別喝太多」。

《康熙來了》有一期,女嘉賓王尹平自曝許雅鈞當眾摸她的背部,稱讚「好滑好嫩」,以毒舌著稱的小S竟然尷尬一笑,一句都懟不回去。

多年來,小S一直過著兩種人生:一面是唯我獨尊、毒舌辛辣的綜藝女王,一面是自卑怯懦、忍辱負重的普通女人。

節目里,被小宋佳一句話戳到最痛處,瞬間流淚。

?面對大家的祝福和安慰,她哭著說「我何德何能」,潛台詞是:我配不上你們的愛。她自我要求比誰都高,自我評價也比誰都低。

雖然她名利雙收,可是和那些依附丈夫過活、不肯離婚的女人多像啊!

而她困境的根源不在金錢而在於人格:

逃避衝突、自卑自憐、割捨需求,是典型的「討好者」,看似脾氣棒、情商高,卻往往掏空自我、求而不得。

成為「討好者」,是一種很深的內傷。

02

你是我一生的依賴,也是邁不過的檻

討好人格第一個硬傷就是自卑,無能感迫使他們極度依賴別人,渴求愛與安全,容易向他人需求妥協,害怕產生衝突。

拿小S來說,她的自卑除了源於家庭不睦,也因為有個太優秀的姐姐。

父親家暴時大S出手阻攔,小S總躲著不吭聲,還要靠大S勤工儉學掙學費、還債,遭遇欺凌時也靠姐姐拯救:

外貌和事業上,她也被姐姐的光芒襯托得相對黯淡:大S始終是女神路線,她是諧星:

不管小S多愛自黑,可有哪個女孩真的不介意外貌的嘲弄和比較呢?

小S在歌里寫道:我只怕分開怕遺忘。

她把從原生家庭中帶來的無能感和依賴感轉嫁到老公身上,即使身處尷尬的婚姻關係里,也寧願息事寧人、獨自忍受。

除了兄弟姐妹的差距,父母差別對待也會加劇自我懷疑。

《被嫌棄的松子一生》中,松子的爸爸偏愛妹妹。

當爸爸帶禮物回家,松子滿心歡喜以為是給她的,父親卻冷冷地把公文包丟給她,把禮物送給了妹妹。

為了討好爸爸,松子學會做鬼臉,這個動作伴隨了她一生,可她並沒有得到期望中的關愛。

英國心理學著作《天生非此》中,一項對172個家庭中5-7歲兄弟姐妹的研究揭示了負面差別待遇的情況:

儘管大多數孩子都認為父母的對待方式不同,但極少有父母意識到自己偏心。

正如雙胞胎不是完全複製的兩個人,父母的愛也無法複製成一樣的兩份。

如果愛的落差太大,一方就會陷入強烈的自卑,成為極力迎合的討好者。

03

家長難以捉摸的負面情緒

李玫瑾教授說,渣男背後往往有個喜怒無常的家長。只有練出虛情假意、討人歡心的說話本領,日子才能好過些。

這樣的子女要麼變得巧言令色,要麼變成委曲求全的「忍者神龜」,無論哪種結局都是可悲的。

放學後

》節目中一位媽媽時而寬容溫柔,時而又毫無餘地的嚴苛。而女兒總是很克制地應對,不哭不鬧。

育兒專家說,你女兒怎麼這麼理性呢?媽媽說,因為我不理性呀!女兒那麼小,卻懂得忍讓退後,平衡瀕臨失控的關係,懂事得讓人心疼。

英國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說:

我們必須牢記自己是成年人,不要利用孩子們的脆弱傷害他們,不要讓他們覺得要時刻應付我們的負面情緒。

如果夫妻之間管不住情緒,動輒唇槍舌劍,也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變得敏感多疑。

微博上有個「父母吵架對孩子影響大嗎」的話題,網友的親身經歷讓人心疼:

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方式,決定了和世界相處的方式。

在情緒不穩定的家庭中,孩子必須小心翼翼地猜想父母的心思,這種心理範式也會延續到與其他人的相處中,習慣壓抑自己,活得心很累。

奇遇人生

》節目里,小S才6歲的女兒生日願望竟然是:希望三姐妹永遠不要結婚。

孩子對婚姻失望,是家庭關係失敗最有力印證。

聽孩子說「永遠不想結婚」,相信所有父母心中都會泛起愧疚和酸楚。

情緒穩定、和睦互愛的父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04

有條件的愛,把孩子推向深淵

香港歌手陳美齡把三個兒子全都送進斯坦福,她不僅不是鞭打孩子進名校的「虎媽」,相反特別從容柔和。

當兒子提出要去美國讀高中,她想怎麼也要去排名1、2的學校吧!可兒子卻「很不爭氣」地選擇了No.7。

但陳美齡默許了孩子的選擇,意外發現這所學校無論知識教育還是人格培育都很棒,感慨一定要相信孩子的選擇。

正因為她的耐心和包容,孩子們才樂於敞開心扉,敢於表達情緒和需求,而非一味服從。這樣的人才是輕鬆、獨立、自由的。

相反,太多孩子得到的是布滿鐐銬和枷鎖的愛:

聽我的話,我才會給你買玩具;

你要是繼續哭,就再也不喜歡你了;

考不過十級,這麼多年就算白養你了;

你跟隔壁誰誰一樣乖,我再帶你出去玩……

有個虎媽經常拎著小棍子看著女兒練舞、寫作業、彈琴,作業偶爾得個B+,就緊張得嘮叨半天。

女兒有時耐不住性子反駁兩句,虎媽就以離家出走相威脅,只有孩子哭著作保證才能讓她回心轉意。

父母之愛本該是世上最不講條件的愛。如果在家都要乞求愛意,那麼這一生都會以交換的心態處理人際關係:

我本身不值得被愛。只有我為別人做了什麼,才有人愛我。

討好者也會更加渴求回應,如果期待受挫,就會墮入痛苦和懷疑的惡性循環。

05

別讓孩子變成討好者

獨立、自信、自愛並愛人,才是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千萬別讓孩子變成「討好者」。

1、父母要從討好心態中解脫

英國心理學習奧利弗·詹姆斯說:

精神虐待產生的悲觀情緒,決定了感受世界的方式和行為模式,並以「代際遺傳」的形式影響下一代。

超級育兒師

》中有個母親,不但為兩個嗷嗷待哺的孩子頭疼,還要忍受與長輩在教育上的分歧。

育兒專家把身心俱疲的媽媽解救出來,帶她去江邊大聲喊出內心的訴求。

媽媽流著淚大喊:我需要你們尊重我!把心裡所有委屈、怨氣和無助傾瀉出來,再輕鬆投入到家庭中。

首先要愛自己,學會溝通、表達需求、求助,而非害怕衝突而壓抑自我,才能調動舉家之力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示範。

2、給予無條件但有規則的愛

無條件的愛不是縱容和放任,而是如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所說:不含敵意的堅決,不帶誘惑的深情。

有個父親和孩子約定,犯錯就要獨自站在小房間悔過5分鐘。有次孩子大鬧,不肯執行規定,爸爸溫和又堅定地說:

我知道你很不喜歡站在那裡,但之前我們必須說話算話,堅持一下,爸爸相信你。

相反,如果說「再哭就打死你」或「你不哭就給你買糖」,就是「充滿敵意的堅決」和「帶有誘惑的深情」。

3、愛惜自己,懂得拒絕

父母首先要允許孩子拒絕自己,勇敢表達需求。可以在家裡利用玩具或聊天等方式模擬情景,教會孩子拒絕。

有個媽媽和女兒玩過家家,扮演孩子的鄰居。媽媽說,你家的茶壺好好看哦,可以送給我嗎?

孩子說:「謝謝你的讚美,但這是爸爸送給我的,不可以送人哦。」

媽媽假裝生氣:「可我就是喜歡嘛,你不送給我,我再也不和你玩了!」

女兒想了想說:「要不我下次買個別的給你吧?」

媽媽讚許了女兒的行為,讓孩子明白,正確的拒絕不會讓別人遠離自己,而會贏得更多尊重和理解。讓別人喜歡的前提,是好好愛自己。

願天下的孩子都能愛自己,活出精彩,不為任何人委曲求全。

作者簡介:顧蔥白,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