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讀到一篇難得的 Vaporwave 簡史( wazaiii.com/articles? ),文中談到「 新社羣主義烏託邦 」帶給世界一個冷酷( cool )、無感( indifference )、純粹屬於惰性( inertia )的世代。這可以算是「 防彈少年團 」《 DNA 》MV 中那些數位場景的「 參考世界 」。不確定年代的最佳配樂——Vaporwave,這個從八十年代感的音樂跳進未來的虛幻空間。最一開始流行的地方是 tumblr,代表的不只是音樂,還連帶包含某種視覺表現手法。有一說 Vaporwave 是來自「 Vaporware 」,指一些半路腰折的科技產品( 通常為軟體 )。暗示過分樂觀、沒有事先宣佈而突然取消的開發項目。從這條視覺技術史、和那個有點混雜 Glitch Art 的「 集體運動 ( Vaporwave )來重新閱讀「 防彈少年團 」的文化產品戰略,有點意思。 Vaporwave 的空間操作不只曾出現在「 防彈少年團 」的《 DNA 》裏,還包括那首幾乎把一部藝術史塞入的《 血、汗、淚 》。

這當然也不是「 防彈少年團 」在產品戰略上第一次挪借科技史材料。特別迷你專輯《 花樣年華 Young Forever 》中,那個大費周章搞了一個熱氣球、成員臉卻小到完全看不見的封面也是一例( zh.m.wikipedia.org/wiki )。那封面其實不斷讓我聯想到某一個圖像複製時代的 App 或是電腦軟體上的小圖標,例如《 Corel DRAW 》這個向量編輯老軟體、甚至連 Instagram 的影像特效套用功能也是用了熱氣球圖標作為示範。該專輯發表前、「 防彈少年團 」的粉絲羣體,曾經在「 V.app 」發起一個集體換頭像的推廣運動。整個直播介面全部被這個熱氣球圖標吞沒,當時我覺得真的有強烈的軟體侵入感。

這是個數據的時代,也是個容易被數據結論屏蔽文化行為的時代。看起來《 防彈少年團 》現在像是一場不好理解的「 暴風現象 」、但如果沒有整個 Kpop 工業生態作為基底,根本無法加速這種新的敘事養成。 2016 年時、《 防彈少年團 》就成為第一個擁有自己 Twitter emoji 的偶像團體。該年度還發生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漢堡事件。因 SBS 實境節目《 Flower Crew 》第一集的直播內容中、諧星.曹世鎬為了製造節目效果,批評《 防彈少年團 》成員.柾國買來請大家喫的漢堡「 像剩菜 」並拒收。節目播出後,粉絲集體在其個人 Instagram,用 「 ?? 」符號瘋狂洗版。當時很多不關注 Kpop 和《 防彈少年團 》的人都被那個瘋狂且視覺化的洗版場景給震憾。

這些記錄不僅是寫出皮表就能辨識的視覺風格,我更關注「 製造流行 」戰略後的「 技術網路 」。和把「 防彈少年團 」第一次推向歐洲市場的《 花樣年華 》不同、第二張正規專輯《 WINGS 》宣傳戰略中採用了大量的象徵手法。以上一批鋪陳《 花樣年華 》的傳統電影敘事、做為這段青春紀事的日常主體,《 WINGS 》當時接連發布的一段段影像,就像在連續的日常中嵌入「 媒體 」和「 人工語言 」的一種心理切片。這是當代藝術的典型語境( 但仍舊是傳統錄像藝術的語境:youtube.com/watch? )。

尤其在這種大量「 直播訊息 」的主動揭露,已經讓時間軸的內容不再日常( 即便多數人強調正在展演的是自己的個人生活 )的時代,每天藉由不同媒介工具生產不同訊息,卻反成了生活日常。 WINGS 的 Short Film 就是對《 花樣年華 》內角色的「 精神描寫」,所有碎裂的獨角演繹其實具備強烈的劇場性,並藉由幾個簡單的聲音元素( 口哨聲)、影像器械、圖像符號,來回貫穿。一路把——「 現實生活中的防彈少年團 」.到「 娛樂工業中的防彈少年團 」,甚至、是平時於社羣網站透露創作資訊的防彈少年團 」,在屏幕邊境軸帶上來回扭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