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是一個具備政治智慧的人,所以才能憑布衣之身而在一生之中既打天下又能坐天下並且直接將天下帶入到「光武中興」的太平時代。

當然,要想天下太平,光靠一個劉秀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一羣和他一樣捨身忘己以天下為唸的人,上文講到的董宣就是其中之一,而本文要講的這幾位也俱是其中的一員。

首先要說說陰麗華及其家人。

準確或者通俗的說,陰麗華的家人屬於的「外戚」,而西漢一朝即是因為重用外戚而導致亡國,這是新王朝統治者不得不引以為戒的重大原則性問題。但是,在「家國一體」的時代,血緣關係本來也是維繫統治的重要基礎,所以,這個「度」的拿捏就非常不易。

在這件事上,陰麗華及其家人,尤其是她的兩位兄弟陰興和陰識做的非常不錯。而他們所遵循的的核心原則其實就是一個字:「讓」。

記得在《論語·侍坐》一章中孔子曾經評價子路說:「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意思是說,治理國家要靠禮,他說話不謙讓,所以我笑他。這裡的「禮」,既有「禮制」的意思,也有「禮法」的意思,但是如果說做人的基本原則,這裡的禮主要還是指禮貌,也就是謙虛的美德。

而陰麗華一家人恰恰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陰麗華辭讓皇后之位的事情。其實作為劉秀的原配,在劉秀正式立後之前就已經受了委屈。那時候按說她一過來就應該被立為皇后的,但是劉秀卻分別立陰麗華和郭聖通兩人均為「貴人」,貌似公允,實則不平,但是,陰麗華並未大吵大鬧。

後來立後,她雖然此時還未曾誕育皇嗣,但是她還很年輕,不能說就沒有希望。雖然劉秀對她寵愛有加,但她也並未恃寵而驕給劉秀出難題。恰恰是因為她的隱忍謙退,讓劉秀能夠調和他和真定王劉揚及其勢力之間的關係,纔能夠順利地打下天下。

陰麗華如此,他的兄弟們也是如此。

陰麗華有兩位兄弟一直追隨劉秀——她的異母兄長陰識和她的同母弟弟陰興。

陰識早年隨劉秀的哥哥劉演起兵反抗莽新。劉演舉義旗時,陰識正在長安遊學,他聞訊即歸,率領家族、子弟、賓客千餘人歸附劉演,被任命為校尉。後又被更始帝劉玄封為陰德侯,代行大將軍職權。

劉秀稱帝後,他隨陰麗華一同到宛城,被封為陰鄉侯。《通鑒》記載,建武二年的時候,他因功而應增封爵邑,可是卻堅決推辭,說自己已經因為陰麗華的關係而的封爵,若再加封,則無法做天下人的表率。劉秀很欣賞他的無私,允准了他。

史書中對他的記載除了謙遜以外,還有一點很讓人佩服,那就是嚴謹。作為至親,陰識在劉秀面前以敢言著稱,但是,當他回到家中和家人、賓客談話時卻從不涉及朝政內容,非常謹慎。他的這個特點深得劉秀歡心,曾經特別拿來教育外戚們,讓他們向陰識學習。

陰識做的好,陰興也一樣。

作為始終陪伴在劉秀身邊的侍從官,他總是衝鋒在前,行事又小心謹慎。《通鑒》記載,每次隨從劉秀出入,陰興總是「親自持著傘蓋,遮避風雨,腳踩泥途,率先到門」。只要是劉秀新到的地方,他也一定要先進入宮室清理乾淨。這兩件事,既要膽量也要細緻,更要忠誠,缺一而不可。

所以,劉秀對陰興十分倚重。

建武九年,陰興改任侍中,並被賜爵關內侯。劉秀召見陰興,準備封賞他,甚至把關內侯的印綬都擺出來了,可陰興卻堅決不接受。他說自己無功而受封,懼於滿溢之禍,堅決辭讓。劉秀十分欣賞,也答應了他。

事後陰麗華還曾專門問過弟弟這樣做的原因。陰興對姐姐說:「您沒有讀過書嗎?『亢龍有悔』,越是在高位越易遭災難,這外戚之家苦於自己不知進退,嫁女就要配侯王,娶婦就盼著得公主,臣心下實在不安。富貴總有個頭,人應當知足,誇奢更為輿論所反對。」

陰興的這番話已經不僅是謙遜,更多的是敬畏,是對天道人心的敬畏。也正是因為這份敬畏之心,陰氏家族才能長盛不衰。

在當時,陰麗華對這番話也深有感觸,她也自覺地剋制自己,始終不替家族親友求官求爵。而這就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和兄弟們的地位和榮寵。

因為受信任,在建武二十年劉秀病重之時,受託孤重任的就只有陰興一人。後來劉秀病癒又想讓他接替吳漢去世後空缺的大司馬一職,可他涕泣推辭,堅決辭讓,讓劉秀十分感動,最終也沒有勉強。

不僅如此,陰興還有「公而忘私」的古大臣之風。他與堂兄陰嵩不睦,但卻敬重其威儀,在劉秀問他朝政得失時,他專門舉薦了這位堂兄。如果說謙讓發自敬畏,那麼大度就更是了不起了。

外戚不添亂,內臣重職守,剛剛建立的東漢王朝很快就走上了正軌。我們看到,之所以東漢不像之前的莽新和更始王朝那樣旋起旋滅,君正臣賢是關鍵性因素之一。

當然,也是天下人的福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