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着2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深遠的文化內涵。它融合了歷史上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內容,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提起清明,可能很多人會不禁說出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植樹節、鬼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爲中國三大著名“鬼節”。

起初,清明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暖,萬物復甦,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民諺常說:“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那麼,這種春耕的節氣,怎麼會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

我們先來瞭解一個傳說故事:

清明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相傳春秋時代爲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晉公子重耳爲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喫的。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爲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打好行裝,悄然到綿山隱居。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爲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爲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爲“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爲清明節。

1.清明節與寒食節

原始社會,先民們鑽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因季節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由於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

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麪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並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製成的醴酪。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爲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並提,唐朝白居易有詩句:“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鑑於民間寒食、清明並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於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盪鞦韆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除了禁火冷食,清明節還有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築墳丘標誌,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後來在挖墓坑時還築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託。

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爲返本追宗的儀節,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

2.清明節與上巳節

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曆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

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伴之以踏青遊樂的活動。由於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餘,遠足踏青、親近自然。

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爲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爲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清明節承載着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傳統,應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組織舉辦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讓清明節多些文化味,將意蘊豐富的清明文化,更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古建中國致力於打造未來建築的產業鏈孵化平臺,致力於弘揚傳統優良文化,繼承古人以建築作爲文化載體的非凡創意及重要功能,喚醒建築中缺失的中華歷史文化,爲精神文明建設添磚加瓦,讓建築有文化,把文化帶回家。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