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指戶外燈光約章無約束力,促政府加強管制。

「幻彩詠香江」燈光音樂匯演。(資料圖片)

香港夜景在國際間享負盛名,但亦同時是全球光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環境局自2016年推出自願性質的《戶外約章》,但2018年數字顯示,實施2年後的光污染投訴數字反而大幅飆升42%。綠惜地球指出,《約章》無法有效管制LED等近年興起的光污染來源,他們正與學界和環境工程顧問合作,探討可能的管制措施。

香港夜間燈光璀璨。(資料圖片)

目前約章要求簽署機構由晚上11時或12時至早上7時關掉戶外燈光裝置,環境局戶外燈光專責小組正就進一步管理措施收集公眾意見,諮詢期至明日 (31日止)。小組聲稱有簽署約章的5000個參與單位中,99%有根據約章建議按時熄燈,綠惜地球質疑數字未能反映實況。

有開燈招牌午夜12時的熄燈率,旺角及港島沿岸分別只有七成多。(資料圖片)

綠惜地球表示,本月進行2晚實地調查,赴旺角及尖沙咀,分別觀察旺角區內及港島沿岸的光污染情況,包括店舖外的燈光招牌及燈箱等裝置。調查發現,有開燈招牌午夜12時的熄燈率,旺角及港島沿岸分別只有74%及78%。

劉兆明指整體而言熄燈時間仍具指導作用。(資料圖片)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劉兆朗解釋,《約章》熄燈率較低,主因有二,一是這5000家簽署單位包括中學、小學、NGO、甚至環保組織等本來就沒大型戶外燈具的機構,無法反映真實成效。另外,不少真正光污染戶卻沒響應《約章》,例如港島招牌「樓上」及「食好啲」等;西洋菜街家樂坊的H&M ,後者還有簽署約章,12時後有關掉外牆大型屏幕,鋪內卻燈火通明。縱使如此,劉兆朗指出,「整體而言,熄燈時間仍具指導作用,不過必須具強制性,纔不會成為「無牙老虎」。

劉又說,LED照具和電視屏幕亮度高,也很刺眼,加上會閃動,成為近年新興主要的光滋擾來源,哪怕只是直視數秒已經令人難受,要市民強忍到《約章》熄燈時間更是折磨。當局有必要另訂應對措施,例如在《約章》為LED照具提供更嚴格要求;加入環評報告條款,評估滋擾影響; 限制面對民居處安裝有關照具的閃動頻率、顏色、亮度及散射角度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