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這是一個虛擬的故事,儘管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背景中,但它彷彿真實發生在歷史中,甚至不少人都是這段歷史的真實見證者。」

文/白鬍椒

學生時代的宮崎駿曾經因看過一部法國動畫,大受觸動,才決心從事動畫事業。他說:「(這部動畫)好比我在動畫電影圈裡的親生父母一般。」

年輕時的高田勛同樣深受此片的影響,將它當作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部經典作品,他說:「如果不是這部影片,我根本就不會想到要進入動畫片的圈子。」

而這部對兩位日本動畫大師都有深遠影響的動畫,便是當年轟動世界的法國經典動畫《國王與小鳥》的前身——《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

這部作品誕生於1935年,由導演保羅·格里莫爾和編劇雅克·普雷維爾根據安徒生的同名童話改編而成。但他們在原著的基礎上加入了眾多現實元素,僅保留了原著中通煙囪工人和牧羊女的愛情關係,完全顛覆了原故事的脈絡,講述了在專政統治下,一個掃煙囪的小夥子和一隻小鳥帶領地牢中的人民衝出地牢、推翻國王,救出心愛的牧羊女的故事。

這部63分鐘的動畫開拍於1947年,但到了1950年12月時,因與製片人產生矛盾,導演保羅·格里莫爾被開除出製作組。1953年,電影製作完畢並順利上映,但由於成片被製片人改得面目全非,當初的主創保羅和雅克雙雙否認該片的合法性。後來,懷著從不輕言放棄完成自己作品的信念,保羅終於在1966年收回當初對《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的否定論斷。

然而說到底,《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不過是一部殘片,雖然它擁有絕佳的題材和故事,卻在種種外在因素的影響下淪為了一個「半成品」。終於在1976年,保羅·格里莫爾籌得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電影預算,於是他招齊人馬,拍出了曠世之作《國王與小鳥》,而這纔是那部當年被製片人改頭換面的《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的最終版本。1980年,《國王與小鳥》在巴黎正式上映,終於了結了保羅從事動畫行業多年的夙願,即:為公眾獻上他自己一直希望製作的電影。

《國王與小鳥》問世之後,憑藉著深邃的主題和精良的製作一舉轟動世界,並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導演,保羅在《國王與小鳥》中巧妙地融入了許多自己對戰爭、專政、革命的觀點和態度,穿插了大量的隱喻和象徵,使其脫離兒童動畫的領域而上升到更成人化也更沉重的主題。

原著和前作中通煙囪的小夥子與牧羊女的愛情故事在《國王與小鳥》裏實際上已經淪為了配角,而真正的主線則被讓位了小鳥如何帶領底層的人們取得革命成功之路。

換句話說,本片片名《國王與小鳥》與原片的《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本身就有著本質的差別,一個強調愛情故事而另一個則強調專政者與革命者的故事。儘管編劇雅克曾說:「保留《通煙囪工人和牧羊女》45分鐘,加上《國王與小鳥》45分鐘,在原來的基礎上,把兩者的畫板、情節等要素完美地重合在一起 」,但最終效果並不是簡單的1+1=2。

在《國王與小鳥》中,現實的元素被加重而浪漫氣息則變得淡薄,童話的色彩被削弱而高壓的政治氛圍卻更加濃厚,儘管表面上依舊是通煙囪工人和牧羊女從王宮私奔的故事,但悄然增加的細節已經改變了整體的基調。

?1935年版本的《掃煙囪工人與牧羊女》和1980年的《國王與小鳥》有著較大的改動。首先,《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本質上是為孩子們創作的, 當時礙於技術原因,影片的畫面比較粗糙一點,但是創作的風格和手法影響了保羅後來的道路,對他的導演、繪畫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說,那部電影帶有實驗性質。而《國王與小鳥》應用了數字技術,使得畫面被修復、重現,以達到更加清晰完美。

相比前作,《國王與小鳥》本身故事沒有大方面變動,卻增加了很多場景的描繪,用以表現國王的專政跋扈、極度自戀。高聳入雲200多層的宮殿、長長的走廊和階梯、遍地國王的畫像和雕塑、高大華麗的瀑布和水池……隨著通煙囪工人和牧羊女逃亡的腳步,這些場景被一一展現出來,相比原作更增添了政治的壓抑感,也是在側面反映國王的奢靡浪費和暴虐獨權。除了保留前作機關地磚的設定,《國王與小鳥》中還新增加了「蝙蝠人」這一反面形象,作為國王的眼線,暗示了獨裁者對人民的監視與控制。

?為了展現革命的主題,《國王和小鳥》相比前作還花費更多筆墨描繪了地下城中窮苦勞作、不見天日的百姓。他們被迫住在地下,整日為國王製作雕像、畫像,建造城堡、機器人等,生活極為辛苦。但同時,他們也是受矇蔽的愚民,在日復一日的剝削中喪失了革命訴求和反抗精神。而盲人音樂家在這羣底層人民中是個自由人,他因為眼盲心瞎而逃過苦役成為了流浪藝術家,因看不見眼前的災難而無知無畏盲目樂觀,本質上說,雖然他是樂觀的但與其他麻木的人並無差別。

雖然影片中的國王是暴君,相對的小鳥是革命者和反抗者,但這並不代表它是一個完全正面的形象。從孩子的角度看,小鳥是自由的化身,它住在王宮裡,目睹了國王的種種暴行,本身也是專政的受害者。國王則擁有一切,住在王宮裡,對人民發號施令,草菅人命,他自以為是,漠視人民的權利,禁錮所有反對他的人,於是小鳥勇敢地站出來揭露他的罪行,最終帶領人們打破了桎梏,推翻了國王的專政。

換個角度看,對於小鳥來說,它一直住在王宮的頂端,與地下城的底層人民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那些日子在它口中是所謂「幸福的年代」。儘管它妻子被殺,孩子淪為國王的玩物,在通煙囪工人和牧羊女出現之前它始終是敢怒不敢言,成為一個上層社會的遊離者和邊緣人。當機會來臨時,它因勢順導,巧於煽動,最後成為了革命的領導者,駕駛著象徵著軍隊的機器人毀滅了王宮、推翻了暴政、殺死了國王。

可是,然後呢?

原本富麗堂皇的宮殿成為了一片廢墟,原本還尚有安身之地的人們一夜之間變得無家可歸,對他們而言,重建顯然比毀滅要困難得多。儘管影片的結局是機器人一錘捶碎了禁錮自由的牢籠,彷彿未來是光明一片,但注意,本片的敘事結構是倒敘——回到影片開頭,一片廢墟前的小鳥卻在向觀眾津津樂道著這個故事,舉手投足間掩藏不住自豪與興奮,而它身後是無垠沙漠、斷壁殘桓,除了一隻小鳥再無生機。

小鳥終究是小鳥,它是投機者、煽動者和推翻暴政的領導者,但它並不能徹底解決民生問題,不能解決戰爭過後的滿目瘡痍,更無法勝任統治者的角色。最直接的證據表現在小鳥面對飢腸轆轆的老虎獅子,煽動它們奮起造反時說的那一番話:「牧羊女這麼做,是為了你們!而國王竟然搶走了為你們守護羊羣的牧羊姑娘,讓你們無法喫到羊!」,盡顯演說家本色。表面上,底層民眾最終取得了革命成功,消滅了國王及其同黨,但革命過後未來如何卻是充滿未知。畢竟,誰能保證下一個統治者不是暴虐專政的獨裁者呢?

這也是《國王與小鳥》比之《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成熟之處。在前作中,故事的最後給出了一個童話式的大團圓結局:革命成功的人們在廢墟之上重建了家園,通煙囪的小夥子和牧羊女在人們的祝福之下喜結連理。開頭時小鳥以講述者的身份出現時,也不是出現在一片廢墟的沙漠中,而是在舞臺上宛若一個說書人婉婉道來曾經光榮的歲月。

但正是一個看似無解的開放式結局,沒有絕對的「政治正確」,卻讓《國王與小鳥》更具有真實感,使觀眾更有共情,在主題上也得到了升華。看到結局,再回想開頭時小鳥曾說:「這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故事。這是我的經歷,也是許多人的經歷」,觀眾會發現,儘管這是一個虛擬的故事,儘管故事發生在一個架空的背景中,但它彷彿真實發生在歷史中,甚至不少人都是這段歷史的真實見證者。

如此看來,《國王與小鳥》成為曠世之作並非偶然。除了精益求精的畫面和成人傾向的主題,本片的大量設計也是非常前衛的。影片中的國王名為「夏爾第五加三等於八 第八加八等於第十六」,影射的是現實中的路易十六,而地下城和監獄的設計與巴士底獄更是何其相似。但在這樣的背景下,環境設計卻充滿未來感:精密運作的城堡、具有飛船外觀的電梯、快艇和滑水道、雙層木質飛船……夏爾第十六乘坐著他各種運載工具穿梭於自己的宮殿,其中有宮廷事務處、繳息結算處、國家監獄、苦役場、軍備部、國防部等,各個部門猶如緊密咬合的齒輪一絲不苟地運作著。

最具有未來感的無疑是最後出現的機器人,儘管它在設計上趨於普通,並無前衛之處,但是放在這個故事的環境下卻有著一種格格不入的衝擊力。儘管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現代感,可最後華麗精緻的歐洲古典風格建築被一個巨大而粗糲的機械怪獸踩踏殆盡,這種強烈的對比令人印象深刻。而這種混搭出的賽博感或機械感在宮崎駿的作品中更是多有出現,成為宮崎駿動畫的一大特色。

80年代,這部優秀的動畫被引入中國之時,由上譯廠負責譯制,幾代上譯的大師級配音演員如畢克、童自榮、丁建華、於鼎、尚華、施融等都有參與配音。因此,對於很多人來說,上譯配音版的《國王與小鳥》可謂他們的童年回憶。

也許不少人年幼時看過《國王與小鳥》,為最後通煙囪工人與牧羊女逃出王宮、推翻專政而喝彩,而今以成年人的角度再重溫,一定會有不一樣的體悟和收穫。

本文來自「動畫學術趴」,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我們需要 全職編輯、全職運營,有意者可以投稿至[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