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標準答案,看看誰還會答錯,啦啦啦

補充問題,每個人對人的定義不一樣所以標準答案也不一樣,但是放在哲學角度,人不單單是個體,而是整個人類社會,此時人長大了麼?人擁有自我意識了麼?少數人的長大如果不能帶動多數人的自我意識覺醒,此時人類社會是長大了麼?人什麼時候才能長大?恐怕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個人的長大隻是人類社會的成長的基石,而更多的人則像孩童般或多或少的做著愚蠢的事,社會問題也由此而生。


很想知道題主的標準答案是什麼。因為這樣的問題哪裡會有標準答案呢?

首先,長大的定義是什麼?考慮到語言的模糊性,題主如果有標準答案,也一定是基於對「長大」的一個定義而已。所以,除非題主公佈其定義,並且能夠確保大家對該定義有一致的理解的話,答案可以五花八門,並且無法判斷認為哪個對哪個錯,更找不到一個標準答案。

舉個例子,昨天我工作的部門開會,討論了「精神健康」與「精神疾病」兩個概念。大家都是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多年的同事,居然有諸多不同的理解與定義。有人認為兩個說法是不一樣的,也有人認為根本就是一回事,可以互換。

所以,不要假設一個詞的定義是固定不變的,更不要假設大家對同一個詞、同一個定義的理解是一致的。

其次,退一步講,假設大家都對「長大」有一致的理解,那麼,答主的這個問題就會有一個標準答案嗎?

這樣的思路應該是某種思想灌輸的結果。國內教育經常有「標準答案」的說法。

當然,人類在早期思想發展階段也有這一傾向,即認為一個問題一定且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不否認,今天依然有人這樣想。

我之前譯過英國哲學家以賽亞·柏林晚年的一篇短文,他認為:這個追求一個正確答案的想法是有害的;當然他是從社會歷史的角度來看問題。

那麼,從個人心理的角度來看,追求一個標準答案是不是也是有害的呢?歐美主流的心理學有一個「心理彈性」的說法,或許可以簡單化地解釋為:就是不相信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

所以,對於題主的問題「人什麼時候纔算長大?」的一種回答是:到了不覺得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時候。
所謂兒童、青春期、成年,都是概念,生存是自己的事情。
18周歲


當你看見這個問題微微一笑,不再言語的時候,你就長大了。不要刻意去追求這個結果,多看看當下的風景。成長是沒有盡頭的。

前二十年學說話,後二十年學閉嘴,

總感覺單親的孩子比同齡人成長更多,關鍵還是心態,一個人三觀建立完成,已經算是長大了,知道對錯,利弊,剩下的時間就是逐步完善自己,單親,獨生子和有兄弟姐妹的人,是不一樣的狀態,短期接觸感覺不出來,長期就很明顯,所以建立一個好的三觀很重要,童年更重要。。


當你覺得 睡覺 是好事的時候 是非常快樂且不是件比登天還難的事情的時候


通常我們覺得,一個人20-30多歲了,人就慢慢成熟了,好像是這個樣子哈,看起來慢慢就長大了,寡言少語了,有城府,有心機了

然而,一路走來,看過了太多的人和事,反而卻越發的發現周遭的人的不成熟,他們或多或少,缺乏責任感,缺乏包容心,缺乏知識,缺乏安全感。

是我對一個人成熟的標準太高了嗎,我不知道,但是說實話,太多人看似年紀大了,城府深了,但真正的自己仍然如一個小孩子一樣,四處亂竄,尋找各式各樣的存在感,安全感。成熟是不是真的有一個覆蓋全人類的標準未可知,但僅僅對我而言,一個人成熟,得去尋找到真實的自己,並去接受自己這樣,你才開始走向成熟。
就我而言人永遠長不大。當回首時會因曾經的無知而汗顏,展望時會因對未來的未知而茫然。


人始終在成長而不會停止,所謂長大沒有固定的標準,但我個人認為,認識到自己的卑微是一個人的一種成長。
成年的時候(滑稽)
瀉藥。我認為對於普遍意義上的長大,指的就是你願意去承擔你的責任,對於你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家庭,而且遇事不慌就夠了。

長大。emmm

我認為如果你能真正有屬於自己的三觀和知識體系,還有魄力,你才能算長大。

長大貌似與其他並沒有什麼太大關係,就比方說好奇心,乍一聽貌似屬於小孩的,你看我見事情能習以為常,穩穩重重的,這就是長大成熟。其實,這種東西太作了不是嗎?你根本不瞭解好奇心這種東西才會這樣,這就是不成熟的表現。

另外,我認為這種問題是不存在標準答案的,每個人和每個人對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就比方說題主所說的標準答案我就不贊同。
沒有長大,只有成長
社會賦予的成熟應當是擔當,責任和保護。是能力的呈現。

什麼叫標準答案?

很多事沒有標準答案,無法要求,人無法去真正理解另一個人,所以,有些時候不用去苛求標準答案。

問題有時間再更新
不再問傻逼問題的時候。
大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會為他人著想,不會強求改變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對未來的到來會感到平靜,有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人生觀,懂得珍惜生命,敬畏未知,不逃避死亡,對人生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儘管目睹過人性的陰暗面,但仍然對人心充滿希望。
知道承擔責任像我的話 應該是不像以前隨大流 不會為了合羣做出自己明明不喜歡的舉動以前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總會很主動的和別人交朋友 不管是否適合做朋友 現在會覺得能遇到好的朋友纔是朋友 會更遵從自己的內心會比以前更關心和愛自己了

當一個人具備了自我意識的時候纔算長大。


謝邀

說話會下意識很快想到利與弊,正如《後會無期》的一句對白

「小孩子」會努力維護自己的「正確觀念」,不管正確答案站在自己這裡還是站在別人那裡,總要爭取,我認為的這個是怎樣怎樣,努力得到對方的認同

「成年人」說話,如果對方是小孩子心態,想努力糾正自己的正確觀念,會微笑的不做聲,看著他「出醜」,因為自己心知道,對方是不會相信自己所說的,而且出聲糾正過來,只會惹對方不滿,何必「損人不利己」?

走出這個社會,當我感覺自己有向「成年人」邁步的傾向的時候發現,有些人50歲也是一個「小孩子」,有些人儘管是名校學府出身,看法也是非常「小孩子」,有些「成年人」儘管大學沒上過,但是看透世事,活成精了


比如抽煙,你把抽煙從興趣變成生活,然後又為了身體能慢慢少抽。但是有些人幾個月就戒掉了,然後努力鍛煉身體,有些人睡前支氣管炎,刷牙慢性咽炎,邊抽邊咳了幾十年。


怎麼定義長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