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對殖民地的態度與英國,俄國不一樣。

這可能與法國大革命時的自由,平等,博愛深入人心的原因,法國對待殖民地比起英國人要用心,比起俄國人要仁慈。法國的種族歧視是歐洲國家裡比較少的,這也是法國現在非洲族裔超過百分之十的原因之一。

時間移到1815年。法國的殖民地被英國人折騰完了,但是法國人並不氣餒,他們再次出海,在撒哈拉那裡劃拉了一大片土地。幸好當時世界足夠大,強國也不是很多,法國還是順利的建成了殖民大帝國。

後來發展的德國,日本,義大利就比較悲催了,他們發現好地方都被老牌帝國給占完了,於是就蠢蠢欲動。英國海軍很強,各個小弟不敢動,法國就不一樣了。所以法國很用心地經營著殖民地,擔心被別人搶走。

法國劃拉的地方挺大,好地方不多,除了印度支那,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外,基本都是少有人煙的沙漠,雨林。19世紀末期的歐洲各國的軍備競賽,使北非這片地方成了萎縮的法國海軍意圖控制地中海的橋頭堡,法國更不願意失去。

二戰中及二戰後,法國本土淪陷,雖說戰後撈到了常任理事國的位子,但是法國,包括英國的勢力都大衰退,急需殖民地的資源和市場改變窘迫的國力。而且,當初法國人承諾,只要阿爾及利亞人幫助法國復國,贏得戰爭,法國同意他們獨立。

美國和蘇聯借二戰上位,自然不肯英法再度強大,因此美國,蘇聯大力推行去殖民化運動,在世界各國建立美國的文化觀和世界觀,蘇聯則輸出革命,於是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股獨立的潮流,深刻影響到了英法等國的殖民地,印度,中東,北非,南非都開展了的民族獨立運動。帝國主義列強已不是鐵板一塊,各個殖民地國家的政客們開始自領國政了。

阿爾及利亞的慶祝活動時的國際環境就是這樣的,他們在慶祝活動的內容里有獨立民主自由的呼聲。但是前文說了,法國人不像英國人那麼洒脫,他們捨不得,他們食言了。

因此,法國人殘酷鎮壓了這次阿爾及利亞人的圖謀不軌。但是世界大勢,浩浩湯湯,不以法國人的意志而改變。十多年後,阿爾及利亞人開展了游擊戰。法國軍隊多年剿除未果,在1962年最終同意了阿爾及利亞人的獨立。

法國對美國的抵牾,從二戰還沒結束就開始了。1956年,英法兩國想在中東地區重建霸權的努力,被美蘇以核訛詐偃旗息鼓,英國從此不問世事,法國從此獨木難支。歐洲中心論,徹底成為了過去。世界的主導權,轉移到了新大陸那裡,一直延續到今天,已經有70年了。

法國與美國的關係,涉及到很多歷史事件,恩恩怨怨,法國總是一副恩人的樣子對待美國,而美國是世界霸主,總用看待長不大的孩子一樣的神情注視著法國。

傲嬌的高盧雄雞??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應該指的是1945年5月8日法屬阿爾及利亞君士坦丁市發生的遊行示威和鎮壓事件,慶祝活動本身並未被殘酷鎮壓,但這次事件導致的歐洲移民和本地穆斯林暴力衝突招致了法國的殘酷鎮壓,最後這個事件總計造成數千人的傷亡。

對於此事的起因,我反對最高贊回答裡面說法國因為反悔二戰期間允諾阿爾及利亞獨立的承諾而下令鎮壓慶祝活動,這純屬不了解阿爾及利亞在法國殖民體系中的特殊地位而做的猜想。

事實上,二戰期間,沒有任何法國領導人會公開承諾阿爾及利亞獨立,儘管戴高樂曾經談到阿爾及利亞終究出路是自治和獨立,但也是在和自由法國內政部長安德烈·菲利普的個人談話中提到的,到了1971年去世後才解密。

阿爾及利亞在法國殖民體系中的地位十分特殊,法國將殖民地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包括保護國(如突尼西亞和摩洛哥,主要特色是保留當地統治者和部分統治機構),殖民地(如塞內加爾,主要特色是巴黎直接管理當地事務)。但阿爾及利亞卻與眾不同,其法律地位獨一無二,雖然是1830年後法國征服的地區,但阿爾及利亞從1848年開始就和本土一樣設立若干個省,所以阿爾及利亞地位相當於法國本土,而不是殖民地。

正因為如此,沒有法國任何領導人會公開承諾讓阿爾及利亞獨立,因為這種承諾相當於今天法國總統承諾普羅旺斯或者波爾多獨立一樣,完全是政治自殺行為。

1945年5月15日法國軍警全面介入鎮壓後的情形

不過,獨立前的阿爾及利亞名為本土,但對於本地穆斯林而言還是殖民地。這是因為當地政治,經濟,教育主要仍然掌握在少數歐洲白人移民中。由於法國對北非穆斯林的公民資格認定非常嚴格(必須拋棄伊斯蘭教,承認世俗原則,以及具備一定法語和法國文化知識等),絕大多數本地人因為沒有公民身份而失去了投票權,導致占人口比例10%左右的歐洲移民人口在法屬阿爾及利亞殖民地各省佔據了75%至80%的議會席位。

雖然法國一如既往的以自由,平等,博愛格言自居,但在北非的統治因為表裡不一還是引發了阿爾及利亞民族主義者的質疑和反抗。他們從一戰前後就為阿爾及利亞本地人爭取完全權利,但影響並不太大,只局限於少數知識分子和積極人士中。

不過二戰改變了這一狀況,因為二戰期間法國開始戰敗投降,國家威望和控制能力遭受很大打擊,對殖民地的控制減弱。法屬阿爾及利亞就見證了盟軍和德軍在北非的爭奪。另一方面,二戰盟軍提出的口號包括結束不公平的殖民體制,其中羅斯福和丘吉爾聯合發表的《大西洋憲章》明確提出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這些主張隨著盟軍控制阿爾及利亞而在當地傳播,鼓勵了當地的獨立和自治的呼聲。

因此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日阿爾及利亞組織慶祝遊行的時候,本地民族主義者藉機打出自製的國旗,喊出「自由而獨立的阿爾及利亞萬歲!」「我們要求平等」等口號,引發了警察和示威者的衝突,進而引發了阿拉伯人社群對歐洲移民社群的血腥報復,最後又導致了法國官方的殘酷鎮壓。

這次示威和隨後的鎮壓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歷史上影響深遠,被稱為「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的序幕。不過因為前文提到的阿爾及利亞的特殊地位,導致阿爾及利亞註定不能像摩洛哥,馬達加斯加等殖民地那樣可以和法國和平分手(二戰後越南獨立戰爭法國介入除了殖民傳統,還有東西方陣營的鬥爭因素,所以很快法國撤出後越南戰場很快被美國接手),最終阿爾及利亞用了8年之久(1954-1962)的武裝鬥爭,雙方付出巨大的傷亡才獲得獨立。

因為阿爾及利亞的反抗和衝突,法蘭西第四共和國陷入重重危機,最終戴高樂也因為此次危機重新被啟用,建立了第五共和國。

不過,阿爾及利亞的反抗和法國的鎮壓所引發的社會傷痕至今尚未化解,體現在法國和阿爾及利亞糾結的關係和阿爾及利亞移民問題之上。


謝謝邀請。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1945年5月8日阿爾及利亞的慶祝勝利遊行以及隨後的鎮壓和屠殺吧。其實這個很好理解,因為阿爾及利亞人在慶祝勝利遊行中打出了要求獨立的標語。5月8日當天,阿爾及利亞人在首都阿爾及爾東側的塞提夫城遊行慶祝二戰勝利日。遊行人群中有人趁機表達政治訴求,他們高舉著阿爾及利亞旗幟並高喊要求獨立的口號,示威很快演變成一場暴亂,當地歐洲人被當成「法國存在的象徵」而遭到殺害。對此,法國殖民當局以掃蕩政策加以回應。根據法國官方的統計,塞提夫事件造成了103個歐洲人和1500個穆斯林的死亡。但許多阿爾及利亞歷史學家通常認為真實數字要遠高於1500。

法國人對於阿爾及利亞人要求獨立的訴求如此敏感也是有原因的。阿爾及利亞本身在法國的殖民體系中有著特殊的地位,由於面積廣大,加上鄰近法國本土,法國人事實上是把阿爾及利亞當作接近於本土的地位來對待的。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阿爾及利亞從1848年開始就和本土一樣設立若干個省。因此,阿爾及利亞之於法國,就如同印度之於英國,其地位之重要是無論如何高估也不為過的。

二戰期間,美國成為整個歐洲的救星和希望,因此,羅斯福在《大西洋憲章》中提出「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時,丘吉爾儘管不滿,卻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下來。作為重要參戰國之一的英國尚且如此,一開始就投降的法國更加沒有置喙的餘地。阿爾及利亞人也因此就認為法國默認了《大西洋憲章》中的這個原則。

1945年,歐洲戰場雖然勝利了,但對於法國而言才剛剛重生,一切都處於非常虛弱的狀態,亟待依靠殖民體系為本土輸血打氣,重新恢復。這種時候,對法國來說最重要的阿爾及利亞提出獨立,無疑是動搖整個法國殖民體系的致命一擊,法國人當然不能忍,於是做出了強硬的反應。

但畢竟殖民地獨立的浪潮誰也無法阻擋,法國人的強硬反應反而成了激化阿爾及利亞與法國關係的導火索。事後來看,塞提夫事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歷史學家同時也是民族解放陣線(FLN)成員的Mohammed Harbi 後來寫到:「阿爾及利亞戰爭始於塞提夫」。T


法國殘酷鎮壓阿爾及利亞的慶祝,目的是企圖保持自己的殖民特權。

二戰中,為了反對法西斯的瘋狂入侵和奴役別國,同盟國的羅斯福和丘吉爾在1941年曾經發布大西洋憲章。其中第三條是這樣的:

第三,他們尊重所有民族選擇他們願意生活於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權利;他們希望看到曾經被武力剝奪其主權及自治權的民族,重新獲得主權與自治;

顯然,對於當時佔有廣大亞非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而言,這意味著殖民地會鬧獨立。因此大西洋憲章很快成為殖民地,尤其是非洲民眾爭取獨立的武器。非洲人一邊踴躍參加盟軍,反對法西斯軍隊,一面拿憲章要求英法允許他們獨立。作為北非傳統大國的阿爾及利亞鬧得最歡。

在二戰中,由於英法本身遭到法西斯重創,必須依靠非洲國家的人力物力,尤其法國本土全部淪陷,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幾乎完全依靠非洲殖民地支持,法軍中有30萬阿爾及利亞人。所以,他們對這些要求,只能敷衍搪塞,不敢公然駁回。然而這已經讓英法尤其是法國人很不爽了。

所以,等到納粹投降時,法國人一方面覺得自己已經復國,不再需要非洲人的力量;另一方面認為阿爾及利亞大肆慶祝是在醉翁之意不在酒,遂進行了鎮壓。


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法屬阿爾及利亞慶祝此事,按照道理,法國應當對這樣的慶祝持歡迎態度,為什麼要鎮壓呢?

因為,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慶祝活動,已經突破了單純慶祝二戰勝利的內容,其慶祝活動帶有濃郁的反法色彩,亦即希望通過這種手段,讓更多的人能夠一起投入到反法活動中來。

那個時候的法國,多處殖民地都出現了類似的問題,比如越南這邊也是岌岌可危。為了維持法國殖民帝國,戴高樂政府對阿爾及利亞進行了嚴厲的懲處。

但是1954年,阿爾及利亞反叛活動再起,通過十多年的努力還是成功了。


這個真不好說。

二戰期間,德國佔領的眾多國家中就有法屬阿爾及利亞。

而阿爾及利亞被佔領後,便與德國站在了一起,成為了幾個僕從國之一。

僕從國,就要聽從主子的調遣,在戰時表現得很積極。不像阿爾巴尼亞,就算亡國也堅持戰鬥到底,阿爾巴尼亞游擊隊付出了重大犧牲。

二戰結束後,阿爾及利亞的慶祝活動引起戴高樂的反感也屬正常,鎮壓之意就是煩他。

不過阿爾及利亞也一直都不服,一直想脫離法國的約束,慶祝當天肯定以為通過二戰的洗禮會自己說了算,得瑟過了頭,言語也肯定大言不慚,所以遭了點罪。

過了幾年就好了,如今不叫法屬了。


這是二戰後,一次殖民與反殖民獨立運動的碰撞。阿爾及利亞是法屬殖民地,二戰中曾被德國戰領,其實阿爾及利亞人雖恐懼被德國人佔領,更討厭被法國殖民。法國在二戰時,曾答應阿當局如幫助法國趕跑德國納粹,就同意他們獨立。所德國投降後,阿爾及利亞舉國歡慶,歡慶中同時喊出了民族獨立的口號。這就惹惱了戴高樂,帶來大規模的鎮壓。這其實是當時老牌帝國英法,與二戰新貴美蘇的一場鬥法。二戰後美國上位於老大,當然不允許英法繼續稱霸,就在世界範圍內推行去殖民化運動,鼓勵更多國家從殖民地中獨立出來。蘇聯不甘落後向東歐一帶輸出革命,控制了東歐大部分國家。英法不甘束手待斃,尤其是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和支那三國發動戰爭,想繼續其殖民統治,但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不可阻擋,法國最終還是失敗告終。


謝邀。二戰結束後,,法國殘酷鎮壓阿爾及利亞人,是因為阿爾及利人民要求擺脫法國的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

法國自1830年至1962年,對阿爾及利亞實行殖民統治達130年之久。二戰期間,阿爾及利亞支持同盟國,支持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曾組建若干個非洲師,參加對德作戰。但他們受到的待遇卻遠不如法國本土人。『二戰結束以後,許多殖民地國家先後獨立,阿爾及利亞受此影響,也提出了獨立的要求。法國政府為了維護其殖民統治,對殖民地人民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先後屠殺了三十多萬人。1952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發起了爭取獨立的游擊戰爭。戰爭持續了數年之久。後來法國無力再進行殖民戰爭,被迫舉行全民公投,結果,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樂意獨立。因此簽署「埃維昂協議"。1962年,阿爾及利亞正式宣布獨立。


這是西方列強的本性決定的。

西方列強的本性就是利益至上,強權就是真理。西方列強大肆殖民,利益分配不公就大打出手給它的本質作出鮮明的注釋。 德國發動二戰,也是基於此。

那麼當二戰結束後,西方列強出於本能,對損害利益的行為絕不允許,甚至會血腥鎮壓。 二戰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首先是重建,這就形成了以美國、蘇聯為代表的兩大陣營,然後是列強對自己體系的恢復。

二戰結束後出現獨立潮,尤其是殖民地獨立潮,阿爾巴尼亞就屬於此類。 這時的法國剛剛從德國佔領下獲得解放,急需在法國體系里重新建立霸權,所以阿爾巴尼亞帶有獨立色彩的慶祝活動就給了法國鎮壓的借口。而且為了殺一儆百,法國撕下了虛偽的民主人權嘴臉,毫不留情地殘酷鎮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