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玩鳴蟲的歷史較久遠,按照遺留的器物大致可以確定在康乾時代已經有用瓠器養蟲的歷史。而點葯鳴蟲確很難斷定,據當今鳴蟲大家回顧,點葯鳴蟲大概風行於民國時期,到抗戰前至鼎盛。

北京點葯鳴蟲以黑白蟲、蟈蟈最為常見,鮮有金鐘、扎嘴點葯者,但不乏高手善為之。根據施藥量的大小,可分為南北兩派。南派葯小,俗稱亮叫,以周鳴宜、姜章(曾拜蛐蛐大家李同華為師)、電話張為代表;北派葯大,聲音雄渾,以賈德森、陶氏兄弟、鞭兒李為代表。

南派周鳴宜曾為京劇大師李萬春的把式,在養鳥、鳴蟲方面造詣彌深,對於當代鳴蟲的飼養、識別和點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開當今玩蟲之先河。

北派鞭兒李,本名李振亭,原居皇城根火藥局頭條1號,原為民國落魄旗人,出於生計下海販賣鳴蟲。鞭兒李選本叫優者鳴蟲,在幼蟲時即為之點葯。他遊走於京城幾大茶社,向大玩主兜售鳴蟲,每有玩主上眼,李振廷必用鞭(兔須制探子)哄之使之鳴叫,以確定優劣,繼而按質定價。當時很多玩主以能得李振廷之蟲為快,是下鞭兒李之名雀起。現在有人稱之為「鼻煙李」,實為訛傳。

民國初年,東四牌樓富友茶館流傳有「地藏音」的趣聞。相傳北城鳴蟲大家陶九一日在富友茶館喝茶玩蟲,把一隻不成器的黑蟲棄之於地。此時鞭兒李也在現場,順手拾起,觀看後求陶九爺賞此蟲,九爺笑而允諾。鞭兒李將此蟲改葯後置於茶館公用葫蘆內,待眾人聊天玩蟲時,此蟲突發靈叫,引得玩主大驚,眾人紛紛尋覓此蟲。

店裡夥計常二(蒙古旗人)找到後私心乍起,將此蟲隱匿於茶館欄櫃下,凡蟲性者,遇涼必叫,常二無奈將此蟲取出,言道為陶九棄蟲,鞭兒李改之。九爺大喜,欣然請茶館在座眾人喫酒慶賀,席間有人道,此蟲不可與人,留於富友茶館,為眾人共賞,故名「地藏音」。

縱然鳴蟲點葯也曾歷經輝煌,但現在說起點葯,人們往往會有這種疑:問點葯鳴蟲是不是先天不足,以彌補其缺憾?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點葯鳴蟲起初是為了配合給籠養鳥押口而產生的。以黑蟲為例說明:黃鳥三大件(喜鵲、紅子、油葫蘆)中的油葫蘆,原指點藥油葫蘆,亦稱抹子油葫蘆。選本叫底氣足且善鳴叫者託葯,託葯後聲音深沉渾厚,可謂之寬、大、亮、憨、圓,黃鳥上口為佳品。若選一般凡蟲,託葯後往往不叫,或叫者不朗,可見點葯者必為上品本叫黑蟲,點葯乃錦上添花。

再如蟈蟈,點葯後鳴叫頻率降低,讓人能夠細細玩味鳴蟲的韻律之美。點葯蟈蟈講究必具三種味道:牛嗡、蛤蟆憨、蛐蛐憨。聞之如飲瓊漿,妙不可言。蟈蟈本叫亮憨者百者不足其三、四,點葯後能具上述三者則十不具一二,故能聞點葯蟈蟈佳品,勝似先古之大呂、黃鐘,晉之廣陵散。

不過現如今很多玩家不看好點葯鳴蟲,而專註於本叫鳴蟲。誠然,本叫鳴蟲相當不錯,但是點葯鳴蟲被冷漠實為可惜。如果我們能將鳴蟲點葯發揚光大,實在是一件大大的好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