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音樂節目《歌手》的舞臺上,著名歌星劉歡在節目錄制完後,在談到對女兒的教育時表示,女兒從小的音樂品味就很好,有點後悔沒有強迫她學音樂,因爲在女兒成長中奉行“快樂教育”。同時,劉歡還勸家長們,如果孩子對音樂有興趣,有一些天賦,家長應該推一把。

近兩年,人們開始對“快樂教育”進行一定程度的審視,已經有不少人將快樂教育看作是“騙局”、“教育謊言”,“毒雞湯”。這種觀念還從家庭教育中延續到了學校教育中,成人不少人反對減負的理由。關於快樂教育的探討,背後不僅是孩子成長天性、家庭作業、輔導班的問題,更應該思考這個概念本身的含義極其理想模樣。

0 1

究竟何爲“快樂教育”?

關於“快樂教育”這個理念,社會上普遍認爲它最早來源於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在斯賓塞的教育理念中,他不斷強調對兒童的教育應當遵循心理規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爲一個快樂的人。這種“快樂教育”本質上倡導的教育是可以很快樂的,比起指責和呵斥,快樂的方法和快樂的氣氛,能對孩子的教育產生好的效果。

斯賓塞的“快樂教育”依舊強調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寫作能力、向孩子傳遞最有價值的知識,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和健康的心智成長。在教育過程中,家長們不要太看重分數,而是更多地關注孩子的思維能力、學習方法,關注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在這一層面上,“快樂教育”與中國教育界一直在倡導的“素質教育”有一定相似之處。

自改革開放之後,國外的教育模式開始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國內同時也掀起了關於“素質教育”的探討。這其中以旅美華人黃全愈的著作《素質教育在美國》(首次出版於2000年)爲代表,集中對中美教育差異進行了介紹。

這本書中倡導的素質教育,除了普遍意義上摒棄對孩子的單向教條式的灌輸,更加強調以培養孩子全面的創造能力爲基礎,從教育體制上反思中美教育制度的差別。而其中蘊含的“快樂教育”精神意在指給孩子更大的自主性,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這種西方教育觀念的引入,加上社會上對嚴苛式教育的反思,打開了一些人對“快樂教育”的嚮往。

0 2

“快樂教育”被誤讀

從上面的觀點來看,快樂教育與素質教育本質上依舊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以能力培養爲主,進行啓發式誘導,其對立面是揠苗助長和唯分數論。很多家長誤讀了快樂教育,在實施的過程中 他們將快樂教育看作了“只要孩子快樂,怎麼都行”,變成了重快樂、輕教育,甚至是不教育。

這樣一來,快樂教育其實變成了“放養教育”。首先這可能會導致孩子在行爲習慣方面造成一定的困擾,原則、規矩和懲罰在一定程度上是分不開的。正如斯賓塞所言,“我寧願相信孩子都是有缺陷的,但這些缺陷是可以後天的教育中彌補的。””讓孩子爲自己的行爲負責任,教育者應更多地採用自然懲罰而不是人爲懲罰來教育孩子。”

而回到學習上來,被誤讀的“快樂教育”變成了“不用任何外力帶領孩子學習”,完全尊重孩子的天性,放肆玩耍。然而,在這一點同樣與斯賓塞的理念大相徑庭。斯賓塞正是用科學、快樂的方法引導他的侄兒小斯賓塞,後者在14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被劍橋大學錄取。

被誤讀的快樂教育,最大的病症在於將學習與快樂完全對立。雖然說,獲取知識是一件需要辛苦付出的事情,但是學習的過程是可以帶有一些快樂體驗的。在很小的時候逼着孩子學英語聽起來很痛苦,但日常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感受英文單詞,記憶發音,訓練思維,是不是對孩子來說就快樂一些呢?大概很少有孩子會牴觸寓教於樂的東西,這其實符合他們旺盛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而至於劉歡的後悔論,其實也並不能歸咎於“快樂教育”。在任何時候,想要取得超乎同齡人卓越成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好的音樂品味,但是不喜歡練習,這一方面與缺少榜樣有關,另一方面就是意志力的培養。在斯賓塞的教育論中,他主張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與自我教育,這同樣屬於快樂教育的一部分,“這種訓練在培養孩子意志和品質上也有很大作用,能使他有勇氣和習慣去克服困難,有耐心和毅力去集中注意力。”幫助孩子找到內驅力,在磨鍊意志力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才能爲艱苦的學習帶來快感。

快樂教育被誤讀,還有一個層面的原因,那就是對歐美教育的片面理解。有不少家長認爲,國外的孩子都是奉行快樂教育長大的,依舊在長大後進入了名校。然而,任何對國外的私立精英教育有所認知的人,都不會承認國外孩子不需要應對學業壓力,不參加補課班,是自由散漫的“放養”長大的。

國外的教育體系,在提供基礎知識之外,有更靈活多樣的教育模式,更加註重啓發式教學。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國外的家長也並非不重視孩子的成績,而是家庭觀念比較重,倡導好的家庭氛圍,在成長過程中,給孩子更大的自主性和決定權。快樂的背後,依然是強有力的教育。

理想的教育沒有千篇一律的模式,一味地遵從“放養教育”或許對孩子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從小就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直升機式家長”也問題重重。要做到這兩這之間的平衡,或許應該回歸“快樂教育”的本原,讓孩子有個快樂童年以及充分的心智成長,這反而是比前兩種教育模式更耗費心力,更需要長久堅持。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