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劇裏對亞洲角色的選擇來看,出現頻率最高的東亞面孔的面部特點,取決於西方人對亞洲「平均臉」的第一印象:

單眼皮、鳳眼、圓鼻、厚脣。

這些被西方觀眾喜愛的亞洲面孔,和亞洲目前的主流審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方向。在大部分亞洲人的心目中,真正的高顏值女神是大眼睛、高鼻樑、小臉:

東方在流行大眼睛、高鼻樑的立體感女孩,而西方人眼中的亞洲美女,卻是是對標「花木蘭」的。

為什麼亞洲美女等於花木蘭?

▋第一印象效應又稱「先入為主」效應,西方人對亞洲人的審美也源於第一印象效應。在19世界中葉,美國引進了大量的華工來挖礦、修鐵路,還有一些中國商人去到夏威夷開設製糖廠,並且從廣東帶去了上千名技術工人。這些人的樣貌給西方社會留下了對華人的第一印象。

當時的華工大多來自東南沿海一帶,當時那些人的長相就被當成了華人的標準形象。

早期移民美國的一家人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發現:看對方時間越長,會越覺得對方有魅力,給予更多關注,第一印象很可能會有改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越看越耐看」。所以早期西方人應該是看花木蘭型的亞洲女孩看多了,形成了這種審美,併流傳至今。

▋黃種人是自古就長這樣嗎?人類學研究表明:原始的黃種人很像北歐人,大眼睛,雙眼皮,深邃的眼窩,高眉骨,高鼻樑,鵝蛋臉。

漢族人的祖先在到達東亞的時候,攜帶的女眷太少,無法支持繁衍後代,於是他們就屠殺了當地的棕種男人,和大批棕種女性融合。

而棕種人的相貌特徵是高顴骨、小眼睛、單眼皮、淺眼窩、塌鼻樑、寬下頜,類似於今天的蒙古人。

混血之後,就形成了漢族現在的樣子,偏離了原來的種族特徵,於是人種融合形成的面相特徵,保存到了現在。

幾何學角度解讀東西審美差異

▋西方人眼中的東亞臉型

東亞人的臉型偏圓,顴骨高,下頜寬,正側臉分區不明顯,從幾何角度來看像是一個平面的圓形。

美劇中經常出現的亞洲角色,如下??

而很多國人覺得好看的臉型卻是:巴掌臉、尖下巴。

葫蘆娃裏的蛇精,堪稱是醫美界最早的時尚icon。

能在很多明星的臉上看到這個動畫人物的影子。

亞洲主流審美追求的去掉稜角的臉型,偏向於銳角三角形。

西方人偏愛臉型(圓、寬)VS亞洲人偏愛臉型(尖、窄)??

▋眼睛西方人眼中的亞洲眼睛:

外國人的印象中,神祕東方國家的美人,應當是單眼皮、細長小眼睛。

如歷史上遺留的東亞藝術瑰寶。

而現在的亞洲人都在追求的雙眼皮、大眼睛:

西方人偏愛的亞洲眼型VS亞洲人認為好看的眼睛??

▋鼻子的審美差異

亞洲人的鼻翼偏寬,鼻樑較低,誇張一點來說,整體鼻子的形狀有點像鈍角三角形。

亞洲人自己更喜歡歐美人挺拔細長的鼻型。

其實在鼻子成為五官之首的審美之王以前,它的形狀主要是為了配合人類所處的氣候和環境變化,這是人類與大自然抗爭的結果。氣候越冷的地方,人的鼻孔會越窄小,鼻型會越狹長,這是因為鼻道長,寒冷空氣進入體內的時間就越長,這相當於一個預熱的過程,以減少冷空氣對鼻膜和肺的刺激。

所以俄羅斯女性的鼻孔都很小。

同理,熱帶地區(如東南亞)人的鼻型寬大而扁平,是為了吸入更多溫暖而潮濕的熱帶空氣。

綜上,中外的審美差異一部分來源於歷史,即「第一印象效應」。

當然,在漫長的人類人種演化中,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也造成了審美上的顯著差異。西方文化更欣賞性格有張力、更加獨立自主的女性,所以他們更偏向成熟化(智力感高)的長相,反映到外表,就是稜角分明、有攻擊性的長相。

東方內斂含蓄的文化中,則更欣賞順從、柔和的女性,鍾愛有幼齒感的長相。

從西方企業家扎克伯格,和東方企業家劉強東的擇偶類型,也不難發現這一點。

審美是有文化差異的,卻也在另一個層面說明瞭:美,本身就沒有固定標準。

多元化的、更包容的審美觀,纔是必然趨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