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遊,杏花吹滿頭。

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

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唐·韋莊《思帝鄉·春日遊》

睹園林、萬花如繡。海棠經雨胭脂透。

柳展宮眉,翠拂行人首。

向郊原踏青,恣歌攜手。

醉醺醺、尚尋芳酒。

問牧童、遙指孤村道:

“杏花深處,那裏人家有”。

—— 宋·宋祁《錦纏道》

新豐美酒鬥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爲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

—— 唐·王維《少年行》

文/豐子愷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人們借佛遊春,我們是“借墓遊春”。我父親有八首《掃墓竹枝詞》:

別卻春風又一年,梨花似雪柳如煙。

家人預理上墳事,五日前頭摺紙錢。

風柔日麗豔陽天,老幼人人笑口開。

三歲玉兒嬌小甚,也教抱上畫船來。

豐子愷 繪

雙雙畫槳蕩輕波,一路春風笑語和。

望見墳前堤岸上,鬆陰更比去年多。

壺榼紛陳拜跪忙,閒來坐憩樹陰涼。

村姑三五來窺看,中有誰家新嫁娘。

一剪梅·清明 豐子愷

周圍堤岸視桑麻,剪去枯藤只剩花。

更有兒童知算計,松球拾得去煎茶。

荊榛坡上試躋攀,極目雲煙杳靄閒。

恰得村夫遙指處,如煙如霧是含山。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豐子愷

紙灰揚起滿林風,杯酒空澆奠已終。

卻覓兒童歸去也,紅裳遙在菜花中。

解將錦纜趁斜暉,水上蜻蜓逐隊飛。

贏受一番春色足,野花載得滿船歸。

這裏的“三歲玉兒”,就是現在執筆寫此文的七十老翁。我的小名叫做“慈玉”。

清明小景 豐子愷

清明 豐子愷

清明三天,我們每天都去上墳。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楊莊墳”。楊莊墳離鎮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須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歲就參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擔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採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乎。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家去,借一隻桌子和兩隻條凳來,於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後,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糉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爲笛孔。然後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音竟也悠揚可聽。可惜這種笛壽命不長。拿回家裏,第二天就枯乾,吹不響了。祭掃完畢,茂生大伯去還桌子凳子,照例送兩個甜麥塌餅和一串糉子,作爲酬謝。然後諸人一同在夕陽中回去。楊莊墳上只有一株大松樹,臨着一個池塘。父親說這叫做“美人照鏡”。現在,幾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還在照鏡。閉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清明小景 豐子愷

種樹 豐子愷

正清明那天,上“大家墳”。這就是去上同族公共的祖墳。墳共有五六處,須用兩隻船,整整上一天。同族共有五家,輪流作主。白天上墳,晚上吃上墳酒。這筆費用由祭田開銷。祖宗們心計長,恐怕子孫不肖,上不起墳,叫他們變成餓鬼。因此特置幾畝祭田,租給農民。輪到誰家主持上墳,由誰家收租。僱船辦酒之外,費用總有餘裕。因此大家高興作主。而小孩子尤其高興,因爲可以整天在鄉下游玩,在草地上吃午飯。船裏燒出來的飯萊,滋味特別好。因爲,據老人們說,家裏有竈君菩薩,把飯菜的好滋味先嚐了去;而船裏沒有竈君菩薩,所以船裏燒出來的飯菜滋味特別好。孩子們還有一件樂事,是搶雞蛋吃。每到一個墳上,除對祖宗的一桌祭品以外,必定還有一隻小匾,內設小魚、小肉、雞蛋,酒和香燭,是請土地爺爺吃的,叫做拜墳墓土地。孩子們中,誰先向墳墓土地叩頭,誰先搶得雞蛋。我難得搶到,覺得這雞蛋的確比平常的好吃。

寒食近也,且住爲佳 豐子愷

誰家寒食歸寧女 豐子愷

踏青挑菜 豐子愷

第三天上“私房墳”。我家的私房墳,又稱爲旗杆墳。去上的就是我們一家人,父母和我們姐弟數人。吃了早中飯,僱一隻客船,慢吞吞地蕩去。水路五六裏,不久就到。祭掃期間,附近三竺庵裏的和尚來問訊,送我們些春筍。我們也到這庵裏去玩,看見竹林很大,身入其中,不見天日。我們終年住在那市井塵囂中的低小狹窄的百年老屋裏,一朝來到鄉村田野,感覺異常新鮮,心情特別快適,好似遨遊五湖四海。因此我們把清明掃墓當作無上的樂事。

遊春人在畫中行 豐子愷

春水滿四澤

春光先到野人家

借問過牆雙蛺蝶,

春光今在何誰家?

春郊蹴鞠鬆作門,

飛球在天似月明。

都會之春

底事春風欠公道,

兒家門巷落花多。

東風浩蕩,扶搖直上。

嚴霜烈日皆經過,

次第春風到草廬。

遊春人在畫中行

翠拂行人首

閒庭春晝

春風楊柳唱歌聲

庭前生青草,楊柳掛長條。

新鮮空氣裏,功課溫得好。

嚴霜烈日皆經過,

次第春風到草廬。

唯有君家老松樹,

春風來時未曾來。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江春不肯留行客,

草色青青送馬蹄。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

春色滿園關不住

春在賣花聲裏

賣將舊斬樓蘭劍,

買得黃牛教子孫。

楊柳岸,曉風殘月

臨水種桃知有意,

一株當作兩株看。

相逢意氣爲君飲,

繫馬高樓垂柳邊。

努力惜春華

兒童不知春,問草何故綠。

人間春畫永,好友不期至。

《中華散文珍藏版:豐子愷散文》選入《剪網》、《漸》、《藝術三昧》、《立達五週年紀念感想》、《自然》、《顏面》、《兒女》、《閒居》、《從孩子得到的啓示》等豐子愷著名散文八十餘篇,兼配有多幅插圖,是“中華散文插圖珍藏版”系列之《豐子愷散文插圖珍藏版》的升級版。讀者可從中一窺豐子愷散文創作的風格及真髓。

豐子愷(1898—1975),原名豐潤,浙江桐鄉石門鎮人,我國現代畫家、散文家,美術教育家、音樂教育家和翻譯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解放後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被國際友人譽爲“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豐子愷的漫畫作品內涵深刻,耐人尋味,深受人們的喜愛。他一生出版的著作達一百八十多部,幾十年滄桑風雨中保持一貫的風格:雍容恬靜。其中優《給我的孩子們》《白鵝》《手指》《竹影》《山中避雨》《漸》《送考》等多篇文章入選中小學課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