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兇險,早期症狀卻難以察覺。如果一種技術能提早一天發現癌症,那就等於挽救了成千上萬的生命。所以,以下這些新鮮出爐的技術突破,實在令人振奮!

  吞下膠囊再吐出來,就這麼簡單

  也許以後,普通人做個食道癌篩查都這麼輕鬆

  點擊觀看視頻

  發現類型:食道癌

  出版雜誌:1月22日《臨牀癌症研究》

  食道癌是全球第八大癌症,死亡率令人恐懼——據報道,食道癌無轉移的病人5年生存率約43%。近端擴散後,5年生存降至23%。如果發生遠端轉移,5年生存率僅有5%。

  早期診斷,是食道癌的最大救贖。

  但目前確診的標準方法是食管鏡和組織活檢——又貴有難受,沒事誰願意會做?有時候還很不準確——食管那麼長,醫生怎麼知道取樣的就是出問題的那一塊?要實現人羣廣泛篩查,必須有更簡便、便宜、準確的辦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者在1月22日的《臨牀癌症研究》雜誌中發表了他們的一項前瞻性驗證研究,使用一種病人能吞下還能吐出來的小膠囊,配合上基因檢測,實現了方便的食道癌篩查檢測。

  食道膠囊吞下前和吐出後對比 圖片來源:swallowthesponge.org

  這個小小的食道膠囊(Esopha Cap)一端拴着繩子。患者吞下膠囊後,繩子還留在嘴邊。在胃中等一分鐘,明膠層開始溶解,露出一塊2釐米大小的聚氨酯海綿。拉動繩子,海綿張大的體積在摩擦過程中就能收集到整個食道全長的細胞樣本,最後從病人口中吐出。把樣本送給基因檢測公司,使用流線型敏感技術——MOB(珠子上的甲基化)檢測樣本中的甲基化水平,就能確定患者是否患上食管癌早期病變。

  在文章中,研究者要檢查的是食管癌的一個目前已知明確的早期病變——巴雷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英國人巴雷特的人最早發現,一些病人食管下段的鱗狀上皮被柱狀上皮覆蓋,易於發生癌變,故而得名。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使用生物標記物能檢測到病人是否發生了BE,從而讓病人儘早進行治療。

  爲了探索這個方法的檢測BE的效果,研究者邀請94名因胃腸道難受而看醫生的患者參加了這項研究,爲BE診斷建立了一個涵蓋4個生物標誌物(p16,NELL1,AKAP12和TAC1)+年齡因素的Lasso迴歸模型。經患者驗證,這個模型檢測BE的特異性高達92%,敏感性爲78.6%。

  在這94人中,85%的病人能順利吞下膠囊(80人),並且全都順利地取出了海綿,沒有人出血,疼痛,創傷或其他不良反應。

  此外,這些病人的BE檢出率接近50%——遠高於一般人羣,這可能是因爲參加研究的大多數患者是胃腸道不適的病人,他們BE的發病率確實高於一般人羣——真正的高危。他們正需要這樣簡單、便宜、耐受性良好的BE診斷食管採樣法。這也有價值在更大的人羣中進一步開展篩查研究。

  世界首個癌前病變基因測序

  發現類型:肺癌

  出版雜志:1月21日《自然醫學》

  對長期咳嗽,或有肺癌史的人,醫生會通過支氣管鏡取樣檢查他們是否有癌前病變。有人的呼吸道里發現了肺原位癌(CIS)。這是一種癌前病變,但不代表病人一定得癌症。約有一半會進展爲肺癌,其他人則會保持良性或消退。雖然在顯微鏡下看,CISS細胞沒有太大差別。

  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進行了世界上第一個針對癌前病變的基因測序,發現了CIS中“綿羊”(會消退的病變)和“魔鬼”(進展性病變)之間的差別,並且能夠準確預測癌變。

  肺癌前病變CIS分析 來源:Nature

  研究者對85名患者的129個CIS活檢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DNA測序,以及甲基化分析等測試,縱向監測了細胞的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這是全世界第一個對癌前病變組織進行的基因測序。這些患者大多進行了5年以上的隨訪,從而追蹤到哪些患者後來發生肺鱗狀細胞癌。結果有83個樣本日後進展爲癌症,還有41個消退了。

  CIS的基因組變異圖譜來源:Nature

  結合樣本的甲基化變化、基因突變和拷貝數變化等特徵,再對照正常上皮細胞,研究者發現:“魔鬼樣本”(進展性)的體細胞突變負荷明顯更高。無論是鹼基替換、重排、插入和缺失都比“綿羊樣本”(消退性)多。此外,兩種樣本都有癌症驅動基因的突變,但在魔鬼樣本中更多。“魔鬼”和“綿羊”具有不同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譜,“魔鬼”具有強染色體不穩定性的特徵。因而,他們建立了一個預測建模,能很準確的預判哪些遺傳特徵的病變會進展爲癌症。

  利用這個結果,醫生能在基因層面更精準的幫助病人選擇治療方案,甚至有助於開發更簡單的血液檢測。研究人員也在繼續研究癌症中表達不同的基因如何推動癌症進展,並瞭解哪些基因可能成爲新藥治療的靶點。

  編譯 | L 10

  終審 | 郭女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