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靠虛擬貨幣賺錢嗎?央行總裁楊金龍提出六大疑點

虛擬貨幣已成為全球最夯的議題,不少人都想藉此賺大錢,你也想投資嗎?來聽一聽央行總裁楊金龍最新的說法,就知道虛擬貨幣在台灣的「錢」途。

「虛擬通貨(貨幣)還不能取代現行通貨!」央行總裁楊金龍今天(8/7)早上在「2018金融科技生態系領袖峰會」發表演講,講題為「虛擬貨幣與數位經濟」。

這是他第二度發表虛擬貨幣演講,前一次是在今年元月,楊金龍還是央行副總裁、尚未接任央行總裁之時。當時,他釋出「央行研擬發行法定數位貨幣」「已成立網路金融工作小組、數位金融研究小組」等重要訊息,態度頗為開放;但今天的演講態度卻大翻轉,回到嚴正的監管立場,大談虛擬貨幣的弊病。

楊金龍大約半小時的演講,主要分為四部分。首先,他指出數位經濟與數位科技的崛起,引發對虛擬通貨(貨幣)的期待,2005年數位經濟占全球經濟產值比重只約15%,但預估2020年比重將達25%。

不過,他指出,虛擬通貨及ICO(虛擬貨幣初次發行)規模仍不及實體經濟。統計至今年七月底,虛擬通貨大約有1700多種,但市值只約2930億美元,ICO的募資金額只214億美元,跟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預估的2018年全球GDP產值87.5兆美元比起來,規模還太小。

「虛擬通貨充其量只是加密資產,而非貨幣,無法取代法定貨幣!」楊金龍認為,虛擬通貨還不能取代現行貨幣的主要原因,就在於信任基礎不夠。

他講了一個故事。話說1830~1860年的美國自由銀行時代,當時銀行林立,自由發行了將近8000種銀行券,那些自行發行銀行券的銀行被稱為「野貓銀行」,但卻發生許多發行者破產倒閉的事件,那些銀行券瞬間成為廢紙。

貨幣自由發行年代所產生的弊病,進一步在1913年催生了美國聯準會(FED),一統貨幣發行權。然而,現在虛擬貨幣興起,貨幣發行又走向了「去中心化」,法定貨幣地位受到挑戰。

身為央行總裁的楊金龍,有別於上次相對開放的態度,此次一口氣點出虛擬通貨的六大問題。首先是虛擬貨幣通常是限量發行,其貨幣供應量無法調節;第二、價格波動太大;第三、交易過程耗時,效率低且耗能,例如目前的挖礦耗電量已相當於瑞士全國用電量;第四、虛擬通貨的頻繁「硬分叉」(hard fork),會造成貨幣貶值;第五、去中心化發行,無權責單位,消費者求償無門;第六、容易被不法人士利用,詐騙事件頻傳。

因此,全球主要經濟與金融機構多不認可虛擬通貨的貨幣地位,像是G20在今年三月財長及央行首長公報上就稱呼虛擬通貨為「加密資產」(crypto assets),而我國央行則在2013年即稱呼虛擬通貨為「虛擬商品」。

那麼,成為法定貨幣要有哪些資格?楊金龍點出一個受信任的法定貨幣必須具備三大功能,包括「交易媒介」「計價或記帳單位」與「價值儲藏工具」。

虛擬貨幣與數位經濟風起雲湧,楊金龍也談到央行將有六大工作重點,首先是確保民眾對新台幣的信任,並施行有效的貨幣政策,以維持國內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第二、持續強化金融基礎設施,持續以新技術改善支付系統;第三、認同國際間多數央行對發行數位貨幣宜審慎的看法,他說目前央行發行數位貨幣仍在構思階段,因為必須解決三大問題:「技術與資安」「政策層面問題」「使用者隱私保護」。

第四個工作重點,則是支持將虛擬通貨交易服務提供者,納入既有的監管體系;第五、鼓勵DLT(分散式帳本技術)應多與實體經濟應用案例聯結。最後,楊金龍表示「現金支付仍不可或缺,商家不得拒收現金!」因為多元化社會仍需考量數位落差的問題。

儘管行動支付進展快速、無現金社會思潮當道,但楊金龍一句「不得拒收現金」的鐵腕宣告,也暗喻了央行捍衛既有貨幣體系的決心。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