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津津樂道《我的團長我的團》,說到其中士兵用大刀砍坦克、用手掰坦克炮筒的情節,問我怎麼看。因為我是打死也不看此類電視劇的,所以也就不知道有此劇情。後得知刀劈坦克手掰炮管的士兵腦袋沒什麼問題,只是因為沒見過坦克,也不知道坦克是什麼東西,纔有如此壯舉。

既然劇中士兵腦袋沒問題,那這問題出在哪呢?

我們就來說說國軍抗戰前後的教育訓練,對照一下,看看可不可能出現《團》劇那樣的情況。

首先說一說國軍的反坦克教範

有人替《團》劇辯解,說是那時國軍落後於外軍,因而當兵的都不知道坦克是什麼,所以才會用大刀去砍。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坦克(當時在中國稱作戰車)是早在一戰時便已經誕生並為包括國軍在內的各國軍界所熟知的。中國軍隊落後於列強,一直到二戰時,裝備與戰力都有很大的差距,但同時也要看到,國軍中的軍事學術同樣也是十分活躍的,國軍的步兵操典同樣也是吸收了世界前端軍學理論與戰爭實踐編撰而成的。就說這抗戰時執行的操典,其第五部第十一篇,就專門講對戰車、飛機、毒氣的防禦,對於坦克是什麼、怎麼防、怎麼打,都有詳細的交待。

除了步兵操典中反坦克的內容以外,國軍還編有專門的教材《防禦戰車綱要草案》。該《草案》由陸軍交輜學校編寫,於1936年頒行。《草案》共分52款,開宗明義第一句就是:「防禦戰車,首須明瞭戰車之性能及其弱點,然後所定防禦方法,始合實際。」那也就是說,在依照該《草案》進行教育訓練時,即使他們遇到的是唐吉坷德一樣的士兵,也至少得向他們說清楚,這坦克是鐵打的,不是泥捏的,也不是秫秸稈扎的,用大刀是砍不死的;這炮管與野炮的炮管一樣也是鐵打的,用手是掰不斷的。但我想大概沒必要,因為二十世紀的國軍部隊中,不大可能會有像唐吉坷德一樣的兵,而即便是一個只會割草鋤地的農民,他也應該知道那麼大的鐵傢伙肯定不是大刀能夠砍得死的。

《草案》中,將防禦坦克分為積極防禦與消極防禦兩種,「積極為戰鬥防禦,消極為非戰鬥防禦,即按唐克之弱點,而使其行動力失去是也。」

關於積極的防禦,《草案》要求,「以唐克、野炮及步兵平射炮為主,以其他十三米釐二生的等過重機關槍為輔助。」

關於消極防禦,「系利用天然障礙與人工障礙,而防止敵唐克車之前進。天然障阻為密林、深泥、陡坡(四十五度以上)、懸崖、凹道、浮沙、河川、湖沼、岩石等。以唐克種類之不同,障礙之程度亦因之而異。」「人工障礙,為陷井、壕溝、巨大炮彈碰炸漏斗孔、鐵絲圈、堅強鹿砦、鐵筋水泥阻塞工事、城垣(須有城隍者)、堅固閘門等。」

《草案》將坦克分作重型、中型、輕型和小型四種,如何使用積極的和消極的防禦手段應對四種重量級別的坦克,《草案》都一一做了規範。在當時條件下,積極的防禦手段受兵器配備的限制,沒有列為重點。因為對於普通的步兵來說,專門的反坦克兵器還不多,只有極少數的步兵團編有反坦克分隊,即平射炮連或戰車防禦炮(簡稱戰防炮)連,更多的步兵團還沒有,所以說了也沒多大用。《草案》的重點是放在瞭如何發動步兵用消極的手段反坦克上,比如如何挖掘防坦克壕、如何製作陷井、鹿砦等等。在當時條件下,這樣確定主次是客觀的。

這部《草案》,不是金屋藏嬌的學術著作,而是向全軍頒行的步兵反坦克教材,是每個部隊都必須遵從的訓練法典。在這樣的教範之下,一個戰鬥部隊的士兵,怎麼可能不知道坦克是什麼?

其次說一說國軍的補充兵制度

也有人說,那時當兵的都是沒什麼文化的農民,抓來了穿上軍裝就上戰場,哪裡知道什麼操典呀!

這就又要說一說國軍的補充兵制度了。

全面抗戰爆發後,隨著大批士兵的戰歿、傷殘與逃亡,國軍各部隊急劇減員,這就得有新兵大量的徵召,對各部隊的缺額源源不斷地給予補充。但抗戰初期,各部隊徵戰頻繁,抽不出人也抽不出空來從如何定表尺、修風偏開始一步一動的來教新兵,因而不是隻要有個人補進來就行,而是要求進來一個兵就能頂一個兵的打仗,如果全沒有經過戰術養成就開上殺敵的戰場,則無異於驅市人而戰,徒增傷亡。開戰之初的德械精銳第87師、第88師就曾多次補入這樣沒經過絲毫訓練的新兵,白白的送死。按說,國府那時已經建立了徵兵制度,但你也知道國民黨基層的貫徹情況,各地在落實這個制度時基本是空對空,跟沒有一樣,補入的壯丁仍然是半點的戰術意識也沒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已經迫在眉睫,這便催生了補充兵制度,即在新兵補入作戰部隊之前,事先經過專門機構進行軍事養成訓練,訓練一個時期後,經考覈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再撥入作戰部隊。1938年後,由軍政部在南方各省先後建成的補充兵訓練處以及各作戰部隊的補充團等,就是這一制度之下的產物。

這也就是說,在1938年前,像那些團粉所說的情況,即隨便一個農民補進來不經訓練就上戰場的情況是存在的,但《團》劇所講的故事發生的年代,這種情況基本是不存在的。

補充兵的訓練時間有長有短,根據前方部隊的需要而定,但不能少於兩個月。其訓練方案,則依照民國二十七年七月軍事委員會軍訓部所頒之《新兵教育綱領》,由各補訓單位進行細化,分別實施。其必須教育科目規定為:

「1.精神教育:為養成新兵嚴守紀律,服從命令,忠勇犧牲之精神。瞭解捍衛國家,保護人民之責任。喚起民族意識,堅強抗戰之敵愾心。以軍人讀訓、黨員守則、黨歌、軍歌、操典綱領、民族主義淺說、領袖宣示與訓詞,為精神教育必修課目。

「2.術科教育:為養成新兵參戰所必要之戰鬥技能。以戰鬥教練、射擊教育(含手榴彈投擲教練)、刺槍教練、築城教育、陣中勤務、夜間教育等項,為術科教育必修課目。

「3.學科教育:為補助術科教育之不足,選擇士兵必須明瞭之事項教育之。如操典第一部第一三六條至一四八條士兵在戰鬥間應遵守之事項,及第五部第十一篇對戰車、飛機、毒氣之防禦,及與戰車、飛機協同戰鬥要領,陣中要務令中搜索、警戒、通信、連絡要旨,以及戰時軍律、連坐法等,為學科教育必修課目。」

瞧見沒有,「對戰車、飛機、毒氣之防禦,及與戰車、飛機協同戰鬥要領」,是作為必修課目進行教育的。在這樣的教育綱領指導下,我猜想,他們應該不會教導新兵用大刀去砍坦克,也不會教導他們用手去掰炮管。

應該承認,國軍到了抗戰時,已經相當的腐敗,補訓機構也是黑幕重重,但這所謂黑幕更多說的是如何剋扣與虐待補充兵的。當然訓練是有不到位的地方,但最起碼的戰術動作和兵器知識還是必須掌握的。要知道,補訓單位向作戰單位交接補充兵,還有一個驗收環節。假如你是作戰部隊的接兵官,當你考覈補充兵有關坦克的常識時,如果他連坦克是什麼都不知道,如果他回答打坦克就是用刀砍的話,你會愉快地簽字接收下這批新兵嗎?補充兵到了分兵到連時,還要過一道複核關,如果你是連長,你會愉快的收下這樣的兵嗎?

第三說一說當兵的平時喫飽了都幹什麼

咱們退一步說,就算有些部隊補充兵員不經過補訓處而直接從農民中強徵(在幾乎全都在喫空額的國民黨軍隊中,這樣的情況基本不可能出現),那些兵補入部隊後就可以不經訓練就上戰場嗎?

戰爭年代,戰鬥自然是相當頻繁的。可再怎麼頻繁,不打仗的時候總比打仗的時候多。那不打仗的時候,當兵的都幹什麼呢?

通過《正者無敵》等抗日劇,給人知道了高級將領大部分時間就是沒完沒了的和姨太太們鬥法,可國軍底層連隊的大兵們不打仗時幹什麼,一直以來,似乎很少有文藝作品反映這一側面。但文藝作品裡不寫不等於當兵的不打仗時就整天喫飽了睡大覺養膘,不代表在兵營裏就只有打架賭博喫喝玩樂。不打仗的時候,當兵的就是周而復始的無休無止的操課訓練,這是連隊生活永衡不變的菜譜。

國民黨軍隊裏有一個貫穿了幾十年不曾改變的日常生活制度——「三操兩講」,「三操」,就是每天早晨、上午、下午三次操場或野外的體能與戰術訓練;「兩講」,就是上、下午各一次的政治、軍事理論學習。這在當年也叫作「三上操場,兩進講堂」。

三操兩講是以連為單位組織實施的。至於主要內容,參考軍訓部所頒綱領,術科教育,約佔教育全時間百分之八十;學科教育,約佔教育全時間百分之二十;精神教育,得隨時隨地訓育之。

其中的術科教育,又進一步劃分為:

戰鬥教練,約佔全時間百分之三十。

射擊教育(含手榴彈投擲教練),約佔全時間百分之二十。

刺槍教練及體操,約佔全時間百分之五。

築城教育,約佔全時間百分之五。

夜間教育,約佔全時間百分之六。

陣中勤務,約佔全時間百分之十。

基本教練,約佔全時間百分之四。

這其中佔比最多的戰鬥教練,就包括了反坦克的內容。

既然上邊有綱有目,該怎麼教,怎麼練,當連長的也是要有具體貫徹意見和措施的,他是必須得「妥為支配製成教育預定表」,這個表也是要報營和團,並接受其指導、檢查和考覈的。而營長、團長們也不是隻要有下面的連長主持操練,那麼他這個營裏、他這個團裏的兵練的怎麼樣就與他無關,他也是要不斷的接受上峯的考覈、他也是要不斷的檢查所屬連隊的訓練成績的。

那年頭中國軍隊中的士兵普遍的沒上過什麼學,文盲佔了很大比例。為更好地讓丘八們領會操典,有的部隊還將操典細化,制定出訓練實施細則,用比原操典更直白更具操作性的法則對操典做更進一步的講解。比如川軍編寫於民國二十五年的戰鬥教範,就是一部十分通俗淺顯的步兵操典實施細則。就在這部教範中的第三篇第一章,也仍然就是《對戰車戰鬥》,從作戰要訣、障礙物設置、戰鬥要領諸方面講明瞭坦克的性能特點和反坦克的具體手段。川軍在民國各軍系中,稱不上最先進,訓練也並不走在前頭,那麼既然川軍能按照操典如此落實,我不相信其他部隊做不到。

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灌輸與操練下,你還相信到了抗戰的中後期,還有不知道坦克是什麼乃至用大刀去砍的士兵嗎?

抗日軍中,沒見過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便已經出現的坦克完全有可能,在遇到坦克時因缺乏反坦克兵器和器材而束手無策也完全有可能,但沒見過坦克不意味不知道坦克是什麼,沒有對付坦克的手段不意味就只能用刀砍和用手掰。只要在行伍間揩上幾壺槍油,就絕不可能出現《我的團長我的團》中那樣的荒唐事。

有人說,藝術嗎!只要有看點就好。這話我信。就如同用燈泡點煙和把香皂當點心喫是一些末流導演表現土八路和農民工的拿手好戲一樣,用大刀砍坦克大概也是《我的團長我的團》的得意之筆。讓人不可理解的是,似這種惡俗的噱頭,卻往往招來眾多軍迷觀眾的大聲叫好,真不知道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