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總統選舉各縣市投票結果  

在剛剛結束的中華民國第十三屆總統選舉中, 馬英九總統以51.6%的得票率擊敗民進黨蔡英文的45.63%及親民黨宋楚瑜的2.77%, 從全國22縣市來看, 民進黨贏得了北部的宜蘭縣, 南部的雲林縣, 嘉義縣, 嘉義市, 台南市, 高雄市以及屏東縣等7縣市. 國民黨則贏得剩下的15縣市, 而且在除了澎湖外的14縣市均過半. 絕對支持率(即得票率除以絕對選舉人數, 不僅可以衡量投票意向, 更能看一個地方的投票熱情程度)方面 泛綠獲得三分之一(33.69%)具有投票權選民出來相挺, 而泛藍(國民黨+親民黨)獲得四成左右(38.10%+2.04=40.14%)的選民支持. 從投票率來看, 本屆總統選舉是歷來投票率最低的一屆, 只有74.38%. 但比起美國這些老牌民主國家六成左右的投票率還是高出許多. 相信隨著台灣民主趨向成熟, 接下來的總統大選投票率還會繼續下降, 這樣產生的效應是選舉不會因為過熱而產生非理智行為. 就此而言投票率下降未必是個壞現象. 總體上, 投票率在都會區高於鄉村地區, 本島高於離島, 平地高於山地。投票率最高的台北市也只比全國高出不到2.5個百分點, 花東離島地區投票率約六成左右,本島平地縣市除了雲林縣, 投票率都在7成以上。由於國民黨除了花東離島這些相對小的票倉, 其他本島平地區的票源都集中在人口密集的都會區。 這使得國民黨在固票, 催票(Voter mobilization)方面占盡優勢。 因為她的選民集中在較小的地理範圍內使其可以花比較少的金錢人力,很快覆蓋到過往投她的選民 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觀民進黨, 其支持者主要在南部鄉下地區,將他們集中到都會的造勢場合成本相對也高。在選戰最後一周的掃街拜票這一個環節, 民進黨基本不可能將宣傳車開到鄉下去催票而使得這項選舉策略覆蓋到的人口少於國民黨, 這對於民進黨這種傳統上資金匱乏的政黨更加不利。 

而本次選舉是五都後的第一次總統選舉, 台澎金馬的行政區劃也因為台中縣市, 台南縣市和高雄縣市的合併從上屆選舉的25縣市變成本屆的22縣市,而藍綠獲勝縣市的比例是15:7. 看起來很懸殊, 其實是因為國民黨佔優勢的很多縣市都是相對的“小票倉”(當然國民黨占優勢的地方也囊括的像台北, 新北這樣的大票倉), 比如國民黨大幅領先的花東金馬地區, 其合格的選舉人數的總和還不如雲林一個縣多, 況且花東山區和金馬離島地區的投票率遠不及本島平地地區的高。故此, 藍綠的得票率比例絕對不是15比7。那從得票率來看哪些是所謂的深藍, 淺藍哪些又是所謂的深綠或淺綠呢。 要厘清這一點當然要看各藍綠在各縣市的得票率與全國得票率的比較。本屆總統選舉有三組候選人, 所以民進黨得票增加的得票率並不等於國民黨失去的得票率。而且從宋楚瑜得票率方面看, 在民進黨獲勝的7縣市中宋得票率皆低於全國平均的2.77%,而在國民黨獲勝的縣市中只有台北市和金門縣得票率少於2.77%。由此可見,宋楚瑜得到的主要是泛藍的票。由於代表泛綠參選的就民進黨一組, 而泛藍國親分裂,所以以民進黨得票率做標準比較能看出藍綠得票率的消長變化。

民進黨在各縣市得票率與全國得票率45.63%的差距

嘉義縣

12.95%

   

臺南市

12.09%

   

雲林縣

10.18%

   

屏東縣

9.50%

   

高雄市

7.79%

   

宜蘭縣

6.90%

   

嘉義市

5.41%

   

彰化縣

0.86%

   

澎湖縣

0.02%

   

臺中市

-0.95%

   

新北市

-2.17%

   

南投縣

-3.26%

   

桃園縣

-5.78%

   

臺北市

-6.09%

   

新竹市

-6.14%

   

基隆市

-8.86%

   

苗栗縣

-12.45%

   

新竹縣

-14.70%

   

臺東縣

-15.13%

   

花蓮縣

-19.69%

   

金門縣

-37.42%

   

連江縣

-37.60%

   

從圖表可看出民進黨在南部的雲嘉南,高屏澎和中北部的彰化和宜蘭得票率比全國平均的高, 而在北部的北北基,桃竹苗,中部的台中,南投以及花東金馬地區獲得低於全國平均的投票率. 要注意到的是這里將民進黨得票率高於全國水平的地區劃爲偏綠, 民進黨得票率少於民進黨在全國得票率45.63%的縣市劃爲偏藍。在五都形成后的第一次大選, 嘉義縣第一次取代了以前的台南縣成為全國最綠的縣市, 而合併的台南則次之。深藍的新竹縣和花東金馬比最綠的嘉義縣顏色還要深。如果以與全國得票率差距正負1%定義  “顏色不明顯”,正負1%-10%定義為“淺顏色”,正負超過10%為深顏色的話,則: 雲嘉(縣)南深綠, 高屏宜嘉(市)淺綠,北北基桃竹(市)投淺藍,竹(縣)苗花東金馬深藍, 而中彰澎顏色不明顯

而台灣的選舉是按總得票數量多寡決定勝負, 選民的每一票都會決定票數的消長, 所以不全在所謂藍綠分界線的問題。 但若以美國“贏者全拿”(Winner-take-all,既獲得某個選舉區多數的候選人獲得那個地方所有選舉人票(Electoral Vote)的制度代替之, 我們可以說這屆選舉國民黨完全沒有跨過濁水溪這條雲林和彰化的分界溪, 因為民進黨在濁水溪以南(不包括東部地區)的所有縣市均獲得過半優勢,所謂南北分界線為“濁水溪”的固有印象沒有被打破。從以上圖表, 我們可以看出,從目前各縣市在政治光譜(Political Spectrum)上的位子, 藍綠是真真五五波的話, 藍綠分界點在台中市和彰化縣間, 以河溪分界的話也就是說藍綠五五波分界線在烏溪。但民進黨要重新奪回政權, 僅僅將藍綠分界從濁水溪推到烏溪還只是平盤, 不能保證勝選。因此民進黨如要勝選, 果然應如民進黨宣戰策略和媒體經常提到的“要將藍綠分界線從濁水溪推到大安溪”。大安溪是苗栗縣和台中市的分界溪,如果民進黨能把稍微偏藍的台中市(民進黨在台中市的得票率僅比全國少不到一個百分點)這個大票倉都可以拿下則可以篤定勝選, 因為假設全國各縣市板塊移動幅度等量和藍綠兩組競爭, 民進黨在台中得票率以全國減去0.95%仍然過50%, 則全國得票率不少於50.95%。 

台灣的選舉制度畢竟不是“贏者全拿”(Winner-take-all),贏得那些在幾次大選中搖擺不定地在兩個政黨間遊離的縣市固然很重要, 但是如果爲了贏得這些縣市的多數票, 而將大多數選舉資源投入這些選區而忽略了那些顏色鮮明但是深淺隨著各次選舉依然移動的縣市就十分不明智。 所以也奉勸台灣的政黨和媒體不要給未來的總統選舉下什麽 “決戰中台灣”“決戰南台灣”或是“決戰北台灣”這些不恰當的目標或註腳。準確的來說應該是 “決戰全台灣”, 不過這麼沒有吸引力的口號恐怕也沒有人要下!

 

     

相关文章